一,《易經》中的潛龍勿用該如何理解?
《易經》包羅萬象,博大精深,被譽為「群經之首」。易經共六十四卦,分三百八十四爻,第一爻就是乾卦初九,爻辭是「潛龍勿用」。
《易經》的解讀,歷來分義理和象數兩部分。僅從義理而言,這四個字就能給我們以極其重要的人生啟迪,特別是對於那些不得志的、身處逆境的人而言,深入理解「潛龍勿用」尤為關鍵。
何謂「潛龍」?孔子在乾卦《文言傳》中有一段精彩描述: 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白話文:具有龍之德行的隱者,不會為了世俗的眼光而改變自己,也不會做沽名釣譽的事情,避開社會不覺苦悶,不被社會認可也不覺苦悶。他的主張,別人樂於接受他就推行,別人心懷疑慮他就退讓,他心志堅定不可動搖,這就是「潛龍」啊!
簡而言之,「潛龍勿用」給我們三方面的啟迪:
第一、努力使自己具備龍的德行、能力。
並非所有不得志的、身處逆境的人都配稱「潛龍」,在德行、能力這兩項重要指標上,你得達標了才算。「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我們耳熟能詳的這句話,正出自乾卦的象辭。自強不息,這是「潛龍」第一個要素。
第二,保持「無悶」的狀態。
這一點其實極難做到。《論語》裡也說,「貧而無怨難,富而不驕易」。史書上記載的諸多傑出人才,由「鬱郁不得志」乃至「鬱鬱而終」的大有人在。反之,不管自身處境如何,都能保持「無悶」心態的人,就具備了「潛龍」的第二個要素。
第三,等待時機,蓄勢待發!
對「潛龍」而言,「勿用」更是一種主動的人生選擇。時機不到,絕不妄動。時機一到,順勢而動。即便動,也要經歷「在田」、「在淵」的階段,才能一步步達到「飛龍在天」的境界。
「潛龍」並不僅僅指代年輕人而言。很多人到了中年、暮年,依然一事無成,處於「潛龍」狀態。而那些曾經輝煌過,而今又要從頭開始創建新事業的人,他們也屬於「潛龍」。還有,很多人因為時運、機緣等原因,可能一輩子都是「潛龍」。 比如姜子牙,到七十多歲都是「潛龍」,八十歲後才「飛龍在天」。再比如,諸葛亮不遇劉備,謝安不出山,他們也可能只是籍籍無名的「潛龍」而已。
不管怎樣,先讓自己成為德行、能力一流的「潛龍」,對任何人而言都是一件要緊的事!
二,《易經》對教育的影響和啟蒙
《易經》中的第四卦《蒙》卦集中闡釋了豐富的教育理念,其分別從教育的條件、教育的要求和教育的最終目標進行了舉例和論述。《易經》涵蓋了立德樹人的基本要求和措施,對受教者提出了守持正固的最終目標,這一思想體系對現代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蒙》卦的卦象是下坎上艮,象徵蒙稚。《序卦傳》:「物生必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初生的生命是懵懂無知的,需要蒙師加以啟發,如果幸運得到蒙師的幫助並且專注學習就能達到亨通,否則無法成為有德之人,中正之士。《蒙》卦的卦辭、爻象和爻辭具體闡述了教育的基本條件、對施教者和受教者的要求。
教育的條件
1.把握時機,恆長積澱
「《彖》曰: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時中也。」蒙稚正處於一個危險莫測的環境中,迷茫不前,「以亨行時中」說明認清事態的形勢和發展、把握良好的時機有利於接受啟發走向亨通之道。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長恆的堅持與積澱,任何急功近利的行為都會影響和破壞啟發蒙稚的效果。「《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山下泉水潺潺,匯流成河,就像循序漸進地啟發蒙稚的過程。「果行」猶言果決其行,含「百折不撓」之意,1說明持久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是最終實現啟發的必要條件。
其爻辭曰:「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意思是啟發蒙稚之始,需步步謹慎,遵循利用典範的規律,不可急於求成。如果沒有長時間的積澱和領悟,童蒙將誤入歧途,甚至陷入桎梏的境地。
2.典範與施教者的啟發
除了在恰當的時機接受教育,童蒙還需要典型的示範作用和老師的正確指導。「《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以典型的範例告誡童蒙不要觸犯正確的法則,有助於預防其受蒙蔽和迷惑。而能夠實施這些行為以啟發受教者的就是他們的老師,這警示了老師必須提出正確的法則並加以嚴格監督童蒙,時時察看啟發的效果和情況。另外,教師自身也應做好受教者的榜樣,不僅力求完善自身品德,具備治家育人的能力,還要努力塑造魅力的人格,做到陽剛居中,為受教者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卦辭得出「子克家」的結論旨在強調教育和治家的互通性,能為人師者必能懂得做人的美德與治家的方法。周易將「包蒙」與「納婦」作比較,被蒙稚者環繞,就像迎娶賢淑美麗的妻室一樣吉祥,也說明了教育的重要性和神聖感。
《易經》對教育的要求
1.重視啟蒙教育
第三爻的爻辭有:「六三,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功,無攸利。」看似是批評女子不遵守道德禮節,實則說明啟發蒙稚不能逾越規矩,不能急於求進,置蒙稚時期的啟蒙教育而不顧。教育是一個漫長而又複雜的過程,首要階段即啟發蒙稚,這是教育的法則所決定的,人們經常忽視這個必不可少的階段,急於獲得看似更具有誘惑力的成果,反而失去最寶貴的啟蒙機會。
《周易》對老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僅自己要正身以法,在教育過程中也應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以啟發童蒙。老師對童蒙的啟發和教育有關鍵性的作用,所以老師應當秉持原則,教之有方。
2.施教有方
卦象之始便提出:「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學生能積極提出疑惑和思考當然是好的,當學生第一次有求於老師時,老師應當盡力解答他的疑惑,但是如果他不經過思考和醒悟再三濫問,老師不應施以教誨,否則將助長不正之風,擾亂學習氛圍,這也是遵守教育規則的體現。鄭玄《注》云:「救其失者,多與易則抑之,寡與止則進之。」《學記》曰:「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3.保持和諧師生關係
《周易》強調陰陽結合,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時刻把握做事的尺度。《周易》以戰策喻啟蒙方法,「上九,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
激烈暴虐的方式不利於啟發蒙稚,上九陽剛盛極,利於以抵禦的方式對待。老師應致力於使上下的意志和諧,營造和諧的教育氛圍,而不是使用暴力過甚的方法。過於嚴厲不僅會消磨蒙稚的精力和智慧,而且破壞師生關係的和諧。
4.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易經》卦辭中突出了學生的求知慾、積極性、主動性的重要作用,希望學生以學而不厭的精神向老師的教學積極反饋。老師要讓學生「自知其無知」,在強烈的求知慾望和積極的學習動機下接受教育,而不是教師強迫學生,讓學生被動地學習,也就是孔子所提倡的「不憤不啟,不啡不發」教育理念。3因此,教育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態度就至關重要了。
5.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周易》中提出了啟發蒙稚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生主體論,重視發揮童蒙的主觀能動性。卦辭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孔穎達《正義》中稱師者為明,童蒙者為暗,曰:「明者不求於暗,即匪我師德之高明往求童蒙之暗,但暗者求明,明者不諮於暗。」4作為學生應當謙虛恭敬、勤學好問,而不是被動接受老師的啟發和教導,心存崇高地接受啟發應當是每一個童蒙主動領悟到的。
6.對老師恭謹謙遜
《象》曰:「『困蒙之吝』,獨遠實也。」「困蒙之吝」是遠離老師的後果,反之其深義便是要時刻保持恭敬謙遜的姿態圍繞在老師身邊。如果遠離老師,會導致「困蒙之吝」,童蒙陷入疑惑困境而感到遺憾惋惜。《荀子》中「學莫便乎近其人」5便是這個意思,告訴我們治學要接近老師,聆聽教誨,才不會有所吝。可見,自古以來老師處於令人尊敬和敬仰的地位。
《易經》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1.遵循教育正確的準則
良好的教學環境是教育成功的必要條件,例如一名掌握教育正確準則的教師。當學生初次發問時,老師應發揮專業特長去啟發指導他,如果同一個問題再三地提問,表明該生沒有認真聽講或用心思考,那麼老師就可以不再告訴他答案,這才是對學生最有利的教學方法。教師「雖然不求於受教育者,但是他必須有樂於施教的精神和志願,感發受教育者,學生方能向他求教志應於他。
2.提高學生自悟的能力
學習要心誠志堅、要迎難而上、要虛懷若谷8,如果做學生一直保持這樣的悟性和行動,那麼成為中正之人就不是難事了。在現代教育過程中,很多學生沒有把老師當成一個神聖的授道者,反認為其理所應當為學生服務,從而養成了被動學習的習慣。這些學生往往從未以赤誠之心看待學習這項莊嚴的事物,其結果只會對個人的成長產生不利的影響。真正懂得學習方法的孩子會不斷產生疑問並且迎難而上,主動尋求解決辦法。
《師說》中有「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在《蒙》卦看來,傳道者,傳天人合一之道也;授業者,授天理謙虛之業爾;解惑者,解背禮不進之惑也。傳道過程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不僅需要教師傳道給學生而且要求教師和學生的互相監督和啟發,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教師的典範作用。例如,老師產生了對教學事業態度不端正,出現遲到、早退等問題,那麼其在管理學生時,就失去了說服力,很難形成嚴格的教學紀律。如果老師在教學理念上脫離時代的潮流,在教學方式上給學生留下索然無味、照本宣科等刻板印象,也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大打折扣,影響學習質量。所以,老師在學生面前首先發揮示範作用,應提高對自己的標準,與學生拉開差距,從而贏得學生的信任與崇敬。
同時,教師要善於運用拔尖同學的正確範本來引導、激勵其他學生,不斷修正自己的錯誤,完善自己的品德,從而達到守持正固。正如《周易折中》引王宗傳的話說:「所謂刑人者,正其法以求之,立其防束,曉其罪戾,而豫以禁之,使蒙蔽者知所戒懼,欲有所縱而不敢為,然後漸知善道,可得而化之也。當是時也,夫苟說其桎梏,而不豫以禁之,則過此以往,不可複製矣。故於發蒙之初,用刑人則以為利,用說桎梏則以為吝也10。自古以來孟母三遷的故事廣為流傳,其目的也在於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言傳身教最好莫過於用鮮活的例子證明具體的實踐過程。
綜上所述,《易經》告訴我們教育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在實現必要條件的基礎上還需要學生和老師的躬行,做到重視啟蒙教育、老師教之有方、學生位於主體地位等要求,並循序漸進地完成後才能達到「童蒙之吉」。在現代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者一定要遵循教育的規則,雙方和諧共進,才能達到最終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