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刷完兩遍《隱秘的角落》之後,我就在想:為什麼本來應該青春美好的3個孩子,最後死的死,黑化的黑化?
梳理了一下脈絡之後,我發現這一切悲劇的源頭就在普普的「湊夠30萬救欣欣「。
電視劇第1集就交代了嚴良和普普是從福利院逃出來的,原因就是普普的弟弟欣欣得了白血病,需要30萬治療。
於是,嚴良就帶著普普逃出福利院去找爸爸的老友借錢。但錢沒有借到,還差點被警察抓回去。
後來,他們發現張東升殺了自己的嶽父嶽母,卻選擇不報警的原因,也是普普提議對張東升進行警告,然後又想要從張東升處獲得救欣欣的30萬元。
為了30萬元,兩個小孩逃出福利院。為了30萬元,三個小孩敢於挑釁殺人犯。這些在常人的眼中都是不符合邏輯的冒險行為。可為什麼卻一步一步發生了呢?
答案就在普普那雙「無辜的大眼睛裡。救自己的弟弟,這看似是一個美好的目標,但卻是以普的自私為根基的。
憑什麼嚴良要為了救她的弟弟而逃出福利院?憑什麼嚴良要替她去借錢?憑什麼朱朝陽和嚴良要冒著生命危險去跟張東升鬥?
而且從劇情當中,我們甚至可以猜測到普普的弟弟可能根本就不存在,或者已經死了。
首先,在劇情中普普說給弟弟打電話,但在撥號時卻只撥了4位,是不是她只是假裝打了電話?其次,當普普回憶起自己的爸爸媽媽和弟弟時,三個人都散發著白光(從前後劇情中可以分析出白光代表著死亡)。
而且隨著鏡頭的移動,普普唱起了小白船(死亡之歌),逐漸把弟弟擋住了,最後只有她站在了爸爸和媽媽中間。
如果普普的弟弟根本就不存在,是她虛構的,或者她的弟弟已經死了。那她想要湊夠的30萬到底是為了做什麼?
從劇情中可以分析出,普普一直有哮喘病,身體比較弱,有可能這30萬就是用來救她自己命的。
如果這30萬是為了救她自己,最後三個孩子的悲劇結局,更坐實了是源於普普的自私。
在劇中,普普是一個聰明伶俐,勤快又體貼的女孩,她會幫朱朝陽收拾屋子,即使自己會對貓毛過敏,還要去照顧小貓。就連張東升都曾經想要把普普看成自己的女兒。很多時候,普普就像是一個天使。
可是這個天使卻能夠一臉無辜地撒謊。普普和嚴良在加油站偷了東西,閻良想要告訴朱朝陽,但普普踢了他兩腳,暗示他不要說。
在書店外面,騙張東升留下電話號碼,那都不需要提前演練。
在老陳家門口,普普假裝自己跟家人走失,眼淚說掉就掉,把一個老警察騙得妥妥的。
小小年紀的女孩,能把謊言說得如此輕鬆又自然,讓你不禁懷疑她天使模樣的背後,到底是不是魔鬼?
從最開始想要通過一個小孩的力量湊夠30萬救弟弟。到認為通過警告殺人犯就可以阻止罪惡。再到幫朱朝陽出頭,警告朱晶晶。到把張東升喊成張叔叔,把三人犯當成朋友。到最後,明知自己對貓毛過敏,卻依然要照顧小貓。
普普總有一種不合時宜的救世主姿態。但結局卻是,她不但沒有救了任何人,卻把局面一再地推上糟糕,將三個人的命運引上了深淵。
這個看起來像是天使,實則心機深重、自私自利、自視過高的女孩,是推動整部劇情中罪惡前進的推手。
進入青春期以後,父母對於孩子的影響力越來越弱,而同伴的影響越來越大。很多原來的好孩子,因為交友不慎,在短短一兩年裡就發展到無法收拾的局面,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
所以,青春期一定要讓孩子交到合適的好友,避免交到損友。要做到這一點,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進行是非觀的教育。
比如普普這樣的孩子,其實並不合適做朋友。雖然她渾身透著可憐,但是普普缺乏正確的是非觀(只要別人對她有一點點好,她就對別人好,不管對方是不是壞人或者犯了罪),而且,通過上面的分析,普普自私、撒謊成性、自視過高,如果跟這樣的孩子做朋友,很容易將原來的好孩子帶上偏路。
同時,朱朝陽之所以會交上普普這樣的損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也是她的媽媽從小沒有給他灌輸正確的是非觀。在他媽媽看來,只要孩子學習好,交不交朋友並不是很重要。這讓朱朝陽特別孤獨,所以,當有人願意做他朋友的時候,他就順其自然了。所以,朱朝陽後來說很後悔當初給普普和嚴良開了門。
要想避免青春期發生交友的悲劇,那麼家長一定要從孩子小時候就給他灌輸正確的觀念和識人的本領,讓孩子早一點遠離那些不合適的朋友。
如果我的文章對您有幫助,關注、評論、點讚、轉發、收藏都是對我的鼓勵,謝謝!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立刪)
我是「豆媽逗娃」,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曾經的教書匠和班主任,青雲計劃獲獎者,多平臺原創作者。一個走過南闖過北,努力探索人生和世界可能性,超有煙火氣的倆娃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