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人探討,中國哪個省的戰鬥力最厲害?這個答案人云亦云。
近代以來,最大的試金石就是十四年抗戰了,這是中華民族為了民族獨立、救亡圖存所進行的最為慘烈的抗爭了。
這次曠日持久的戰爭,終於讓這個答案有了眉目。
意外的是,最能打的不是東北,不是四川,也不是湖南,答案是看似默默無聞,一直沒有什麼存在感的廣西。
圖片來源於百度地圖
美國將軍史迪威說過:廣西士兵是世界上最好的士兵。
鄧小平在與女兒的對話中說:打來打去還是廣西兵能打!
其實,不獨抗戰如此,廣西人自古以來,便以驍勇善戰聞名。
鎩羽而歸的秦徵百越之役
廣西在古代是蠻荒之地,被稱為「百越」。
圖片來源於百度百科
想當年,秦始皇一掃六合,統一中原,又派蒙恬修築長城,解除了自北方匈奴的威脅。
自此秦始皇不僅創造了帝國的千秋霸業,也順勢站上了自己的人生巔峰,然而躊躇滿志的他並不滿足於現有成就,不肯讓久經戰陣的虎狼之師解甲歸田。
況且,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已經成了一架高速運轉的戰爭機器,雖然看得見的對手都被消滅了,可是慣性作用,秦國這個戰爭機器還沒有停下來。
怎麼辦?只能繼續打仗!
而放眼域內,唯一還沒有被徵服的,只有東南的百越之地。
於是乎秦始皇以使尉屠睢為將,率軍五十萬徵討百越。
在秦始皇與屠睢看來,滅亡戰國勢力排行第二的楚國,也不過才派了五十萬大軍而已,而這次對付根本沒啥存在感的百越,派了五十萬人,真可謂是牛刀殺雞,也算是看得起這幫蠻子了。
然而,秦始皇與屠睢沒有想到的是,這次居然踢到鋼板上了。
屠睢的攻勢一開始可謂是一番風順,很快便攻下了位於福建,廣東等地的百越諸國,只要再攻下位於廣西的西甌,便可大功告成。
然而等待著屠睢的不再是輝煌凱旋。
據《淮南子》記載:「西甌軍與秦軍激戰三年之後,夜攻秦人,大破之,殺尉屠睢,仗屍流血數十萬。」
屠睢和他所率領的幾十萬秦軍,基本便算全部交代了。
雖然後來秦始皇再派趙佗為將,重新動員了五十萬人徵討西甌,總算勉強徵服廣西地區,將之納入了中原王朝得版圖,但為了攻滅西甌,居然兩次動員數百萬大軍,耗時十多年。
廣西人的戰鬥力可見一斑。
明代——瓦氏夫人和她的廣西狼軍
在之後的歷史中,廣西地區叛服無常,經常與中央朝廷發生摩擦,就比如說北宋年間的儂智高,北宋朝廷為了平叛,動用了眾望所歸的名將狄青和他麾下精銳的「西軍」。
可是如果朝廷的對策得當,廣西土著將會成為朝廷手中一種最為得力的勁旅,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在明代,因抗倭而名噪一時的廣西狼兵。
說到抗倭,我們首先想到的是戚繼光和他的戚家軍,但其實抗倭名將戚繼光的「鴛鴦陣」正是從帶領狼兵抗倭的廣西土司瓦氏夫人的陣法中借鑑、吸收而來的。
瓦氏夫人,本姓岑,名花,壯族,歸順直隸州(廣西靖西縣舊州村 )人,土官岑璋之女。
瓦氏夫人成年後按照壯族土司時代官族與官族通婚以及壯族婚姻不避同姓的習俗,嫁給土官岑猛為妻,這才改稱為「瓦氏」。
公元1527年,田州土官岑猛被指控叛亂,遭朝廷討伐,與其子岑邦彥戰敗而亡。
岑猛雖因為反叛朝廷而敗亡,但朝廷卻讓其孫子岑芝承襲田州土官職位,因岑芝年紀尚幼,瓦氏夫人主政代理知州事。
瓦氏夫人在職期間,克己礪志,善理州政,安定了社會秩序。
公元1553年,倭寇大舉入侵我國江浙沿海,嘉靖皇帝詔令兵部尚書張經統領各路兵馬前往江浙御倭,張經曾總督兩廣軍事,深知廣西狼兵驍勇善戰,於是向朝廷疏奏:「寇強民弱,非藉狼兵不可」。
在獲得朝廷的許可之後,張經便傳令徵調田州土官岑大祿、大壽領兵出徵。
瓦氏以大祿等年幼不能擔任軍職,請示督府允許她親自帶兵前往江浙前線徵倭。督府知道瓦氏有膽略、有威望,便準其所請,並授予「女官參將總兵」軍銜。
瓦氏領兵到達江浙前線金山衛後,按照督府張經的部署,以瓦氏所率領的田州兵隸屬總兵俞大猷指揮,其餘各州隊伍則分屬遊擊鄒繼芳和參將湯克寬等指揮。
這就拉開了廣西狼兵與倭寇的對決:
1544年四月初五,瓦氏奉令到漕涇鎮截擊倭寇,因敵眾我寡,被敵重重圍困,戰鬥激烈,頭目鍾富、黃維等十四人陣亡,瓦氏極為憤怒,親自披髮舞刀,往來突陣中,所乘馬尾鬃為倭拔幾盡,浴血奮戰而出;
四月二十八日,倭寇由平望奔王江涇,瓦氏參加對倭寇進行追擊圍剿,全線斬賊首和溺死者約三千多人;
五月初五,敵經金山衛,又被瓦氏擊潰;
六月,在陸涇壩戰役中,瓦氏夫人率兵斬獲倭首三百餘級,燒毀海盜船隻三十餘艘。
王江涇大捷,不僅徹底粉碎了倭寇不可戰勝的神話,而且大大地鼓舞了江浙百姓抗倭的信心,一時間,「花瓦家,能打仗」的民謠,在當地傳播開來。
接下來的1555年2月到12月,瓦氏夫人率領廣西俍兵和其他各地抗倭部隊,轉戰千裡,共參加了大小10多場戰役,大都以勝利告捷。
連後來明朝東南七省軍事總督、浙江巡按監察御使胡宗憲都在其主持編撰的《籌海圖編》中記載:「瓦氏用兵,能以少擊眾,十齣而九勝。」
因瓦氏夫人抗倭有功,被朝廷封為「二品夫人」,後來江浙的總領抗倭總督大臣張經被趙文華、嚴嵩陷害入獄,致使抗倭軍隊失去了得力的統帥。
瓦氏告老還鄉,不久病逝,享年59歲,但是她的奮戰讓明朝有了「廣西狼兵雄於天下」的說法。
抗戰期間的桂系
隨著廣西開始頻繁參與軍事活動,廣西人善戰、能打的特點也越發引人注目。
太平天國時期,三萬廣西兵一路從廣西打到南京,打得清軍聞風喪膽,席捲中國半壁江山;此外馮子材老將軍的「鎮南關大捷」也都不乏廣西兵的身影。
即便到了近代之後,廣西人依舊以驍勇善戰聞名。
早在民國早年軍閥混戰時期,廣西的桂系軍閥就是南方一霸,曾一度控制兩廣,與北洋政府相爭。
以李、白為核心的新桂系主政廣西之後,更是國民政府中僅次於中央軍的軍事力量,在北伐戰爭中戰功顯赫,打出「鐵四軍」、「鋼七軍」的名號。
而在日後的歷次反蔣內戰中,桂系始終是一種最為主要的反對力量。
白崇禧
抗戰爆發之後,國軍在各地屢戰屢敗,唯有第五戰區,在桂系將領李宗仁的指揮下,正面挫敗了不可一世的板垣師團與磯谷師團,在臺兒莊取得了自抗戰以來正面戰場上的第一次大捷。
在淞滬會戰中,中國第21集團軍(桂軍)在淞滬地區蘊藻浜南岸抵抗日軍攻擊的防禦戰鬥中,讓日本人震驚,雖然這群廣西人的裝備很差,但是卻不怕死,飛機來了有的士兵甚至直指飛機罵娘,遇到坦克,士兵們毫無畏懼地衝鋒,用集束手榴彈爆破日軍戰車。
隨後在桂南會戰中,桂系部隊和廣西地方民團浴血奮戰,為中央軍在崑崙關全殲第二十一旅團創造了條件。
在隨後的桂林防守戰中,桂系守軍與廣西民團與日軍發生了激烈的戰鬥,日軍使用了毒氣,其中發生了七星巖 (桂林)八百壯士擊斃三倍來犯日軍,最後全員殉國的壯烈事跡。
或許正是因為在廣西人那裡吃過了苦頭,所以事後日本將領在回憶侵華戰爭時,紛紛表示中國最難打的地方就是廣西。
為何廣西人這麼能打呢?
我們說一個地方的人能打,肯定不是掛個鏈子、拿把水果刀嚇唬老實人,而是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際,挺身而出、視死如歸,這才叫有血性!
那麼廣西人又是怎麼做到的呢?
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廣西在長期以來都沒有被郡縣化,所以當地少數民族部落及漢人宗族等地方自治群體都保存的相對較好。
再加上近代以來,在廣西一帶頻頻發生土客械鬥,更讓整個廣西社會形成了一種團結對外,驍勇好鬥的社會風氣。
廣西人但凡有什麼大事,一呼百應,親族與鄉親的人馬上趕到。
或許正是因為民間自治勢力保存相對完整,基層有宗族村社,而非原子化,所以廣西人才能保持如此強悍的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