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蝴蝶生得真美麗,頭帶著金絲身穿花花衣。
這是兒時耳熟能詳的童謠,在孩提時候,是否曾追逐過她們的翩翩飛舞?
70~80年代的臺灣,有一種獨特的產業,就是抓蝴蝶賣錢。有些作成蝴蝶標本,也有些以活體狀態運送到世界各地蝴蝶園、植物園,還有部分被製作成精美的蝴蝶畫,成為獨特的工藝品。
據估計,最高峰的時期,臺灣一年出口的蝴蝶數量約有5億隻,被喻為」蝴蝶王國」。
曙鳳蝶
除了數量龐大,臺灣蝴蝶的種類密度也很高。舉例來說,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美國加州,面積是臺灣的11倍,當前記錄到的蝴蝶約有250種;鄰
近的日本,面積是臺灣的10倍,記錄有270種蝴蝶,而幅員不大的臺灣島則已發現約400種蝴蝶。
蝴蝶的生命歷程,可謂自然的奇觀,從微小的卵,成長為毛毛蟲,再轉變成蛹,最後」完全變態」,羽化成讓莊周迷惑的美麗蝴蝶了。
小時候的毛毛蟲,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停的覓食,而每一種毛毛蟲飲食偏好都不同,甚至還會挑食到只吃特定植物的嫩葉或某些部位。
長大之後的蝴蝶,變成多元化的美食家,除了為人熟知的採食花蜜,腐果、樹液、動物的汗水,甚至排遺和屍骸,都是取食的對象。
保護色良好的枯葉蝶
大白斑蝶 黃金蛹
在溪流邊如果有一灘動物的尿液,往往很容易吸引成群的蝴蝶來吸食。仔細觀察,幾乎都是雄蝶。蝴蝶迫切的需要鹽分,為何不見雌蝶來吸食呢?
溪流邊的鳥類、爬蟲和哺乳類等天敵眾多,是風險環伺的場所,這種危險的活,還是讓公的來幹比較好。身兼產卵重任的雌蝶,則在交配的時候,從雄蝶的精液中獲取充足的鹽分,如此」體貼」的機制,令人讚嘆演化的奧妙。
通常來說,動物的體色,越接近赤道地區會越鮮豔,而自然界總不乏各種驚喜意外。發現於臺灣蘭嶼的南風絨弄蝶,翅面上有淺黃淡綠的金屬光澤,往南到菲律賓或更南方的島嶼,體色則漸趨黯淡。
臺灣特有種寬尾鳳蝶,數量稀少棲地狹窄,屬於冰河時期的孓遺物種,體型大而美麗,因其珍貴而名列珍稀保育類的蝴蝶。
寬尾鳳蝶的幼蟲還會歷經有趣的變身過程。在幼齡時,外觀看起來就像鳥糞,讓其他動物天敵誤認,再長大一點之後,體型這麼大的鳥糞太容易穿幫,竟然就轉變成翠綠色,活脫脫就像只可愛的青蛇,再度欺瞞過眾家飢腸轆轆的天敵們。
寬尾鳳蝶 幼蟲
在臺灣的高雄茂林地區,每年到了冬天,數十萬至百萬計的紫斑蝶,順著氣流和揮動著滑翔翼般的翅膀,從北方大舉遷移至此度冬,形成」紫蝶幽谷」。同樣大規模的蝴蝶遷移,目前只發現在北美五大湖地區的帝王斑蝶,也是以驚人的數量遷徙到墨西哥越冬。
一般人印象中柔弱的蝴蝶,有些竟可以進行超長距離的飛行。臺灣的青斑蝶在每年夏季,隨著氣流橫渡大洋,飛行1500~1800公裡抵達日本,到了冬天,又能順著東北季風重返臺灣。近年來兩地標記的青斑蝶屢次被捕獲,到底他們是如何經歷40天的遨遊之旅,還是有待深入研究的課題。
紫蝶幽谷
在臺北居住多年的玉琴姐,每天早晨都會在家裡附近的散步運動。2005年的一個上午,她親眼目睹了一道」紫斑蝶流」,竟然長達半個小時。震驚的她一路尋找著看起來像是研究蝴蝶的人,訴說剛剛看見的景況。
於是玉琴姊加入蝴蝶保育的志願者行列,維護著蝴蝶需要的生態廊道,她說:」環境好人才會好」 。
誠哉斯言。
黃蝶翠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