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向大家推薦一個朋友:看世界。
看世界是南風窗的兄弟媒體,我們相信:世界比想像更有趣。
在這裡,政治學者帶你解讀世界局勢,剖析政壇動蕩;歷史學家為你講述悠長歷史,回溯往日時光;背包客娓娓道來詩與遠方,帶你領略文化碰撞;電影愛好者向你推薦高分影片,滿足你所需的精神食糧……跟隨作者的筆觸,我們觀察世界、奇遇人生。
關注看世界,用思想丈量世界,找回一顆自由而有趣的靈魂。做一個世界的水手,奔赴所有的碼頭。
看世界雜誌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帶你一起 暢遊世界
英美等國近來流行推倒大佬雕像,詹森首相都不得不為邱吉爾辯護。但別的休提,單一部《至暗時刻》電影,就為邱吉爾塑造了「瑕不掩瑜」的金身。
溫斯頓·邱吉爾,系「雅爾達會議三巨頭」之一,兩度拜相,又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還是歷史上掌握英語單詞數量最多的人之一,被BBC評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英國人」。
但觀其一生,他其實是能上能下、百折不撓的「大英帝國公司的職業經理人」。
邱吉爾的職場生涯裡,意外是層出不窮,但他就像路遙說的那樣,在緊要處的幾步踩穩了、走對了,就成功逆襲、順利翻盤了。
他本是個「斜槓青年」:政治家、史學家、畫家、演說家、作家、記者……但他最愛的標籤,應該還是當官。然而,他曾連續兩年沒有公職,三次競選議員敗選;一心想在股市掙點小錢補貼家用,但在「黑色星期四」一天就虧了1萬美元(相當於今天的50萬美元)。
「官迷」邱吉爾長期沒能實現財富自由,以至於生第三個閨女時,他老婆認真考慮過要不要送養。直到47歲,「半截入土」的邱吉爾才算緩了口氣,有了固定資產。
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的經典手勢「勝利V」,他的人生前段並不順利,卻在關鍵處成功翻盤
人倒黴時,喝涼水都塞牙縫兒。他的孩子長大後,繼承了邱吉爾的脾氣,卻沒繼承邱吉爾的寬厚,後來選議員,「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讓老爸尷尬不已。
很多人讀到此,可能一臉驚詫:邱吉爾不是英國首相嗎?不是二戰「三巨頭」嗎?至於這麼菜嗎?
這是後話,咱得先把人家之前的「黑歷史」交代清楚,不然怎能反襯出當事人的「偉大」呢!
邱吉爾錨定、認準某事時,有一種拼勁兒、職業範兒,敬業精神槓槓滴。
如果讓你自費上大學、自費出國旅遊,你一定覺得無可厚非,但如果自費從軍呢?你肯定覺得對方瘋了。但22歲的邱吉爾就這麼「瘋」:在印度服役時,他想方設法要加入西北大掃蕩;為遠徵蘇丹喀土穆,他不惜走後門,哪怕被要求自費也心甘情願。
當然,需要澄清的是,邱吉爾不是窮兵黷武的好戰分子——他只是喜歡從軍入政這個路子。也就是說,他堅信自己「軍而優則仕」。
邱吉爾於1895年在奧爾德肖特身著第四女王護騎軍的軍裝穿著
第一塊敲門磚很快到來。1899年南非布爾戰爭,邱吉爾以記者身份觀戰,卻救出數十名英軍士兵;被俘後又如007般跑掉,成就「戰鬥英雄」的名聲。
以後的小丘,每參一戰,就趕緊報導若干,事後再補記整理一冊,稿酬也行情看漲。當他「齊敲金鐙響,高唱凱歌還」時,已在三大洲參與了四場戰爭,出書五本。
1898年,邱吉爾的《馬拉坎德野戰軍紀實》在英國出版,之後相繼出版了小說《薩伏羅拉》、有關英國和蘇丹戰爭的《河上的戰爭》
此時年方25歲的他,果斷參選議員,順利轉換碼頭。
多年後,已官拜海軍大臣的邱吉爾居然又重新參軍,這是為何?
原來,一戰爆發後,邱吉爾自作主張攻打奧斯曼土耳其的達達尼爾海峽,不料英軍慘敗。眼見翻盤無望,邱吉爾索性裸辭。但意想不到的是,一周後,他居然出現在法國前線,充任營長,一口氣幹了4個月,才光榮退役回國。
18個月後,他時來運轉,重新入閣,擔任戰爭和空軍大臣,直至一戰終結。
最重要的敲門磚還在後頭。
隨著戰局的惡化,德軍在歐陸橫衝直撞,邱吉爾困守英倫、一籌莫展之際,儘管有時候會喃喃自語「可憐的英國人民,在未來很長時間內,我帶給他們的只會是壞消息」,但一轉眼、踏上演講席時,英國人聽到的卻是「鐵血首相」的「硬漢之聲」。
自助者,天必助之。雖遠隔重洋,但邱吉爾與英國的抗敵決心和表現,也被另一位「職場大佬」看在眼裡。大概是德軍閃擊波蘭時,時任美國總統的富蘭克林·羅斯福給邱吉爾來信。
直到羅斯福去世前,二人鴻來雁往近2000封書信,差不多平均每天一封。
時任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左)和時任英國首相邱吉爾(右)
如此高密度的「書信外交」,終於催生了碩果——1941年3月,《租借法案》被籤署成為美國法律。之後,美國人共向同盟國「快遞」了價值501億美元的物資,其中價值314億美元的物資轉運英國。
「聯合王國」公司就此打了強心針,英國國運從此「乾坤大挪移」。
1941年《租借法案》被籤署為美國法律,美國向同盟國提供軍事物資和糧食,其中價值314億美元的物資轉運英國
但這一切之肇始,應歸功於邱吉爾早期的一次公關,或者說,埋下的一塊「磚」。
幾年前,他請羅斯福的兒子吃飯(不知女王「老闆」報銷不)。推杯換盞間,雄辯滔滔的主人猛誇羅斯福,稱其為當世偉人;末了,還請美國「太子」轉交一套自己寫「先祖」萬寶路公爵的傳記。羅斯福應是讀了邱吉爾的作品——他首次來信就從萬寶路公爵傳記說起,還幽默地說:「幸虧您寫得早,要不然戰事起來,您不可能寫完這部傑作,那得多遺憾!」
至於邱吉爾寫的萬寶路公爵傳記是否信史,則另當別論。畢竟,政客嘛,又不是歷史學家。「我經常為了修辭剪裁事實」,邱吉爾在給母親的信中如此直言不諱。還有一次,某小朋友問他,你撒過謊嗎?他直截了當地說,撒過很多,為國為民,將來會更多。
彼時的邱吉爾寫書、送書,已不是為了追求稿酬、功名,而是為了重構現實,甚至喚醒對方「沉睡的良知」。
邱吉爾雖體態豐碩,但思維敏捷,言辭犀利,甚至有「毒舌」之稱。
1938年9月,英國首相張伯倫從慕尼黑帶回他跟希特勒籤署的協議,得意洋洋地站在唐寧街10號的陽臺上說,他用「體面的方式帶回了一代人的和平」。
邱吉爾聞訊,在議會抨擊他的保守黨上級稱:「這個協議既不體面也帶不來和平。捷克斯洛伐克不是你們所說的英國人民沒聽說過的遙遠之地,而是英國作為主籤約國的巴黎和會締造的新國家,也是約束德國重啟戰端的中東歐集體防禦體系的重要一環。作為這個體系的保證人,英國出賣了捷克,那麼這個體系中的所有成員都得自尋出路,跟希特勒找共存之道。」
後來,希特勒撕毀協議進攻波蘭,張伯倫又開始妄談要打敗希特勒。而邱吉爾只是說:「這不是為了保衛波蘭,不是傳統霸權之爭,而是在納粹暴政威脅面前拯救全世界,保衛人之為人的最重要價值。」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向蘇聯宣戰。當晚邱吉爾就呼籲:「現在必須與從前的敵人蘇聯合作……」
納粹德國為了集中力量對付蘇聯,結束了「倫敦大轟炸」,同時試圖勸降英國。這時,邱吉爾在母校哈羅公學演講時表示:「絕不屈服,絕不妥協,絕不,絕不,絕不,絕不——任何情況下都不妥協,無論事情大小,也不管重大細微——除非事關榮譽與賢明,否則絕不妥協。」
面對現實中的慘澹場景,邱吉爾擲地有聲:「我能貢獻的別無其他,唯有鮮血、勞苦、眼淚和汗水。」
二戰末期,戰時內閣的掌璽大臣、副首相、工黨領袖克萊門特·艾德禮退出邱吉爾政府,不久當選首相。
深感失落的邱吉爾,引用古希臘作家普魯塔克的話說:「對他們的偉大人物忘恩負義,是偉大民族的標誌。」
幸虧美國新總統杜魯門沒有忘記他,不久後邀他訪美。1946年3月,邱吉爾在杜魯門的母校,對蘇聯進行了二戰後西方政客最公開、最大膽的指責,被稱為冷戰的先聲,又被稱為「鐵幕演說」。
1946年,邱吉爾運用「鐵幕」一詞之意攻擊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用鐵幕籠罩起來」,因此此演說被成為「鐵幕演說」。鐵幕演說也被認為是正式拉開了美蘇冷戰的序幕。
1951年艾德禮下臺,邱吉爾再次當選首相,印證了他對「偉大民族」的判斷。
如今,再次被年輕的英國一代拎出來「敲打」的他,若地下有知,還會稱這些人屬於「偉大民族」嗎?
作者 | 蔡運磊
編輯 | 謝奕秋 xyq@nfcmag.com
排版 | 哆啦
看世界雜誌新媒體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