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豔星中,像狄娜這樣的傳奇是百年不遇,萬中無一,大部分都是大起大落、命運坎坷,但要說最悲慘也最可惜的,當屬性感尤物白小曼。
她是導演李翰祥最喜歡的三級豔星,在李翰祥的回憶錄《三十年戲說從頭》裡,關於白小曼的描寫整整有二十多頁;她被老闆邵逸夫贊為未來的天皇巨星,邵氏給白小曼的月薪高達五千元,據說是當年邵氏女星的最高級別。
白小曼原名胡瑞梅,1956年生於臺北,是個中美混血兒,母親是北京人,父親是駐臺美軍,白小曼十歲時父母分手,母親帶著她與兩個姐姐、一個哥哥輾轉移居到香港生活。
白小曼長相極美,全身瑩白如雪,但無心上學,十五六歲便混跡街頭,1973年,她跑到菲律賓,以「胡家美」的藝名接拍了南海公司的時裝動作片《神探小旋風》。該劇男主角是武打小生孟飛,第一女主角本是白小曼,但因為她不會演戲,把導演楊世慶氣得火冒三丈,將她由第一女主角換成第二女主角,第一女主角由菲律賓影后威娜頂上。
此後不久,白小曼便弄出割脈、服毒的雙料自殺事件,幸未成功,據說除了不會演戲丟臉之外,還與感情有關。與她相戀的一位戴姓印尼華僑另結新歡,導致她自暴自棄,但也有說是白小曼生活混亂,戴姓華僑忍痛斬斷情絲,導致她精神受到刺激。
1974年,回到香港的白小曼和媽媽去半島酒店喝茶,被偶遇的李翰祥驚為天人,遂上前自我介紹:「我是李翰祥導演,很想請你拍電影!」 白小曼一笑應承,李翰祥如獲至寶,用民國名媛陸小曼的名字,改陸為白,為她起了藝名:白小曼。
她在邵氏出演的第一部電影就是李翰祥執導的《聲色犬馬》,影片分為「聲、「色和「犬馬(賭)三段故事,白小曼以傲人的三圍:36、24、36,主演了其中「色」的一段,一脫而紅,在亞洲影展獲得「最有前途新人獎」,影片尚未公映,就已名滿香江,人盡皆知,聲望甚至蓋過了前輩胡錦、恬妮等人。
李翰祥自是興高採烈,不但大讚她是「林黛以後最大的發現」,更安排她在下部電影《港澳傳奇》出演女主角,邵氏總裁邵逸夫對她也是非常喜歡,與她籤了五年長約,指定她在籌拍的清宮大片《傾國傾城》及《瀛臺泣血》中飾演珍妃。
但就在《港澳傳奇》開拍之際,白小曼卻突然失蹤,邵氏只好臨時找恬妮代替白小曼出任《港澳傳奇》的女主角。
接著就傳來白小曼服藥自殺身亡的消息,震驚了整個香港,死因眾說紛紜,有說是受黑社會迫害所致,有說是與母親發生激烈衝突所致,更有不少香港報刊歸咎為邵氏公司和李翰祥之罪,但李翰祥認為這是惡意中傷,表示必要時將採取法律途徑控告對方,並發出《聲明》:「白小曼的死與邵氏公司以至香港的電影界沒有半點關係。她的死與她的家庭背景有關,而她的母親應負全責。」
不過在白小曼留給母親的遺書上,並沒有看到責怪母親之意,她在遺書寫道:媽:我永遠的愛您!我吃了好多!我開始了!可是我要喊,我死也不安樂。我要叫出來!媽!我好苦哦!
《聲色犬馬》如期上映,白小曼的死帶來意想不到的宣傳效果,影片不但票房爆紅,口碑不俗,還讓男主角許冠文從此大紅大紫。
多年後,李翰祥對作家沈西城說起白小曼:「小曼之美在於骨子裡,可正可邪,至為難得,小曼死了,很難再有人能取代她!」聽起來應該是大為惋惜的。
但同時他又表示白小曼天姿國色,卻沒演戲才能,她在拍《聲色犬馬》時,總是忘記臺詞,李翰祥只好從旁提一句說一句,一個個鏡頭拍。李翰祥擔心得要死,沒想到電影上映時,人人都贊白小曼演得自然。
「小曼早死,也許是好事!」李翰祥搖頭說:「我閱女無數,沒天分怎樣磨,怎樣煉,也沒用,小曼拍下去,可能會黯然收場,唉!」
白小曼之死打亂了李翰祥的拍片計劃,他迫不及待地找人替補,選中了另一名豔星餘莎莉,在1977年邵氏拍攝的風月片《應召名冊》中,餘莎莉以豪放的姿態飾演白小曼,受到觀眾熱烈歡迎,成為紅極一時的豔星。
白小曼的相關資料非常少,畢竟她去世的時候只有十九歲,進入演藝圈也不過兩三年的時間,但如此短暫的經歷,卻充滿著謎一樣的故事,甚至後面的影星可以靠飾演她而名動一時,也算得上是香港影史上的一個傳奇。
癲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
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