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是我國現當代著名詩人、文學評論家、翻譯家。他公開發表作品時,曾多用筆名季陵、薛林等。因此,許多讀者可能不是很了解他。
受泰戈爾《新月集》影響,「新月派」是現代新詩史上一個重要的詩歌流派。新文化運動中,卞之琳被公認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1933年至1979年期間,他先後出版發行了《三秋草》《魚目集》《數行集》《漢園集》《慰勞信集》《十年詩草》《雕蟲紀曆1930-1958》等多部文學專著,為中國現代詩壇做出了重要貢獻。
卞之琳的詩精巧玲瓏,聯想豐富,跳躍性強,尤其注意理智化、戲劇化和哲理化。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詩的內容,並進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內涵。詩意大多偏於晦澀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尋味。
半個多世紀的艱辛創作,在卞之琳公開發表的所有現代詩歌中,《斷章》最為出名,是他至今不朽的代表作。
《斷章》寫於1935年10月,原為卞之琳一首長詩中的片段,後將其獨立成章,因此標題名之為《斷章》。詩人通過對「風景」的剎那間感悟,涉及了「相對性」的哲理命題。「你站在橋上看風景」,而相對於樓上的人來說,橋上的「你」就是他們眼中的風景,他們「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而相對於夢見「你」的人來說,「你」則像窗外的明月一樣,「裝飾」了他們的「夢」。詩人將人生哲理與詩歌意象融合起來,表現了自己對宇宙和人生的探求。在技巧和形式方面,詩人融會了傳統的意境和西方象徵主義的藝術手法,形成了自己的現代詩風。
從直觀形態來看,《斷章》的語彙就是「簡短」。短短四句的凝練,語言質樸,辭藻毫無華麗之感。只用幾個意象,就能把詩人的思想表現得淋漓酣暢。其實,他選取的素材比較普通,藉助「橋」「樓」「明月」「窗子」等來抒情,或以情寓景,情景交融,讓詩的內蘊逐漸豐厚起來,達到了短小精悍、精緻精美的效果。
從語言結構來說,《斷章》有意想不到的驚奇。表面上看似一些平淡的敘述,實則彎曲迴環。卞之琳是一個方正、耿直的詩人,但平時說話愛繞彎子,甚至有人因此覺得他說話囉嗦。其實,「繞彎子」是他的一個獨特的思維方式。《斷章》有了「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這一「繞」,就默契了人與自然的聯繫。在橋上看「風景」的人,也就進入了「風景」之中。被他「繞彎子」繞出了深刻的精彩,也給人們拓展了一個新的審美空間。
從藝術內涵來講,《斷章》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詩人把詩當成一塊玉來雕,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發出錚錚的金玉之聲。詩人在詩中熔鑄了濃厚的哲學思辨意識。詩的內容看似一般,實則是妙語雙關,充分表達了人類內心那份失落的、難以言傳的情感。而這份內心獨特的感受,往往能觸動人類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當代新詩壇作品數不勝數。《斷章》作為現代詩的第一名篇,具有很強的美感和魅力,吸引了無數學者和評論家撰文評述。一首片段的四行詩,其評論往往都是上萬字。
原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詩刊》社主編、詩人高洪波,曾經評論卞之琳時說:「卞之琳先生是中國詩壇的琢玉者。他一生寫的詩歌沒有超過五千行,惜墨如金,是個很特殊的例子。真有點兒像當年唐代的孟郊、賈島這樣的苦吟詩人,『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浙江大學知名學者江弱水是卞之琳的「學生」,他在第48期《江海世紀大講壇》上,以《斷章》等作品舉例說:「從技術上來說,卞之琳是中國新詩百年來的第一人!」他坦言,卞先生是詩人中的相對論者,他的詩歌常常浸潤著深深的相對觀。《斷章》與「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江弱水還表示,將該詩看成一首愛情詩,則是最容易的讀法。
卞之琳長於內心思考,短於社會交往,把自己封閉起來,絕對不是個表演式的公眾人物。但他卻是文化和精神意義上的真正的公眾人物。他的詩作,表現了人生深層次的痛苦、孤獨、命運和思索。他博採中西各家之所長,又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深層挖掘,沉著、大氣、精光內蘊,同時也靜氣內斂,並直接影響了當時的「九葉詩人」等詩作者。
卞之琳的多首現代詩作,人們可能沒有過多的時間閱讀或欣賞。但是一提起他的名字,人們首先會想到其名篇《斷章》。老先生2000年12月仙逝時,有家報紙的標題惹人注目,叫做《寫〈斷章〉的人去世了》。
(責任編輯:單斐)
卞士生,男,河南省衛輝市人。熱愛詩歌、散文等文字創作,2006年與人合著出版發行《烏金情愫》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