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級7nm製程、仍用舊Zen架構中科海光7nmHygonx86處理器年底上市

2020-12-25 福萌數碼

雖然AMD 已表明不會將Zen 2 或以後的微架構授權給中科海光,但並不代表這個「中國芯」計劃會停滯或取消,據中科海光透露,已成立超過500 人的研發團隊將現有Hygon x86 處理器14nm 製程移植至7nm,放棄GlobalFoundries 改由TSMC 或Samsung 代工,核心時脈將會進一步提升,預計2020 年底前問世。

2016 年AMD 與天津海光達成了合作協議,以2.93 億美元作價將AMD Zen 架構授權給海光,Hygon x86 處理器是由THATIC (70%) 與AMD (30%) 合股的海光集成生產,透過購買AMD的x86 CPU 授權來進行處理器設計再將委外代工,基本上整個設計複製了AMD Zen 架構,性能上相較其他中國芯計劃更理想,產品只限於中國市場不能外銷,同時每顆售出的Hygon x86 處理器,AMD 都可以從中賺取授權費,收入非常可觀。

不過,AMD 在Zen 處理器取得成功後,並不打算與中科海光再進行合作,因此Hygon x86 直至目前為止亦只能持維14nm 製程、Zen 架構,無論在性能與時脈上均受到限制,因此中科海光決定自行成立超過500 人的研發團隊,在沒有AMD 的協助下將現有Zen 微架構設計移植至7nm,放棄GlobalFoundries 改由TSMC 或Samsung 代工,雖然仍是舊有架構但時脈將會大幅提升,預計整體性能會有10~15 % 增長。

在中美貿易戰期間,有計多中國本土的x86 處理器開發計劃上場,旨在取代中國政府機構使用中的Intel 與AMD 處理器,尤其是此前中國電信宣布了2020 年伺服器的集採項目,總計購買56314 臺伺服器,中科海光x86 處理器佔比高達20%,即便中國芯性能還不能跟AMD / Intel 產品相比,但是中國推動國產CPU 發展已是重要國策之一。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中國計劃2020 年換掉30% 非國產電腦,2021 年再換掉50%、2022 年換掉最後20%,估計2,000 萬至3,000 萬部非國產電腦被淘汰,此外,中國政府亦計劃以本土作業系統取代Microsoft Windows,從處理器到OS全部自主研發已成為硬任務。

相關焦點

  • 採用7nm工藝的中科海光x86年底流片
    關注我國CPU處理器行業的朋友應該對中科海光並不陌生,國產的海光x86處理器應該都有聽說過吧。x86 架構在過去的幾十年都是由英特爾、AMD 和威盛(VIA)在控制。後來AMD與天津海光終於在2016年達成合作協議,天津海光在此次的合作中以 2.93 億美元的價格從AMD獲得 Zen 架構授權,這對海光 x86 處理器的後續發展無疑是個重大的利好!  就目前的階段看,中科海光x86 處理器還在使用美國 GF 公司的14nm代工,但海光的二代產品會轉型三星、臺積電等,7nm升級版今年底流片。
  • 英特爾7nm晶片受挫,臺積電或成超級贏家
    其中,蘋果大客戶訂單的丟失以及新一代7nm晶片製程的受阻,則直接給了英特爾致命一擊。據了解,今年6月蘋果宣布旗下Mac電腦未來將放棄英特爾晶片、轉向自家晶片,這讓英特爾營收和業務大受影響。與此同時,由於新工藝流程的產量問題,原定於2021年1月發布的7nm製程也計劃推後半年。
  • 第一款國產7nm GPU晶片點亮
    上海天數智芯半導體公司宣布,旗下旗艦級的7nm工藝GPGPU(通用並行)雲端計算晶片「BI」,已經點亮,這是國內第一款全自研、真正基於GPU架構下的7nm GPGPU訓練晶片BI晶片2018年啟動研發,2020年5月流片,11月回片,12月成功「點亮」,而在過去的一個多月中,技術團隊進行了一系列硬體
  • 消息稱AMD明年成7nm最大客戶:暴增80%
    打開APP 消息稱AMD明年成7nm最大客戶:暴增80% 憲瑞 發表於 2020-12-21 11:06:12 AMD今年推出了7nm工藝的銳龍5000、RDNA2架構的RX 6000系列顯卡,不過上市一兩個月來還是在缺貨,原因是7nm產能緊張,這個問題可能要到明年才能緩解了。
  • Zen架構!國產海光x86 CPU實測:雖有縮水 意義非凡
    這幾年,國產CPU處理器突飛猛進,而且在不同架構上齊頭並進,包括x86架構的兆芯、海光,MIPS架構的龍芯、君正,ARM架構的飛騰、鯤鵬,Alpha架構的申威,RISC-V架構的阿里玄鐵等等。比如AES編碼,兩顆32核心的海光竟然都跑不過入門級的4核心銳龍3 1200:三、海光處理器就長這樣說了半天,是時候請出本尊了。這是一個8核心海光桌面處理器的工程樣品,表面印有HYGON中科海光的標識,「用芯計算未來」的口號,還能看到成都封裝字樣,但沒有具體型號和規格。
  • 【熱點】Linux之父炮轟英特爾Spectre修補全然是垃圾;全屏幕都能識別:超聲波指紋識別解決方案;EUV微影前進7nm製程
    然而,第二代7nm節點在搭配用於250W或更高的光源時,預計還需要一個傳輸率達到90%的薄膜。GF、英特爾、三星與臺積電的7nm版本Jones談話中最有趣的部份內容就是對於10nm、7nm和5nm節點的詳細分析。 臺積電去年秋天通過7nm製程,目前正使用現有的光學步進器實現量產。 他說,Globalfoundries將在今年晚些時候推出類似的製程。
  • 鯤鵬920/海光x86佔據一席之地 中國電信公布伺服器採購名單
    近日,中國電信公布了2020年伺服器採購項目,總計購入56314臺伺服器,其中,除了包含Intel、AMD伺服器處理器之外,中科曙光的海光x86、華為鯤鵬AMR處理器也進入到了採購範圍,後兩者佔比約20%。
  • 2021年7nm淪為過時工藝 衍生6nm被intel獨顯預定
    隨著蘋果A14以及M1晶片在雙端發力,以及華為麒麟9000和高通驍龍888這些5G SoC晶片的相繼發布,標著著手機產業在新的2021年將全面邁入5nm時代,服役已經滿2年的7nm工藝將會徹底淪為「過時」產能。最近消息稱,AMD接棒蘋果,吞下臺積電7nm產能。
  • 華為麒麟新一代晶片即將發布,7nm製程,或命名為「靈犀處理器」
    此前也曾有爆料提到,麒麟820基於三星的6nm工藝製程打造,採用A77大核,集成5G基帶,並將於今年第二季度量產。同時也有其他爆料提到,麒麟820採用的是臺積電家的7nm工藝製程,暫不清楚5G基帶是集成在晶片中還是外掛方案。
  • 7nm+Zen 2加持下的能耗比飛躍!新一代銳龍APU整機實戰體驗
    APU這類產品的特點是不僅採用基於「Zen」或「Zen+」架構,足以滿足主流用戶的多核心處理器,還配備了一個在技術規格上能夠與低端獨顯匹敵的顯示核心,可以說是兼得處理器與3D圖形性能。 稍有遺憾的是,之前的APU所用的處理器核心架構較老,生產工藝也還停留在14nm、12nm,處理器核心數量最多只有4顆。
  • 未來CPU發展迎契機,中科海光與AMD空前難得的歷史合作機遇
    近年來國產CPU處理器發展的勢頭也是十分迅猛的,而且還是不同架構上齊頭並進的那種,其間就包括了x86架構的中科海光。海光(Hygon)是一個超級特殊的存在,因為海光出乎意料的拿到了AMD的官方授權(注意不是技術轉讓),而且還是大獲成功的最新Zen架構,它的性能方面也是我們最為期待的,但具體到底能達到什麼程度,還很撲朔迷離。
  • 【爆發】功率半導體晶圓薄化需求爆發;高通轉投臺積電 三星7nm量產慢一步;多鏡頭成未來智慧型手機發展趨勢;
    用7納米技術量產晶片,三星落後了在臺積電4月19日舉行的財報電話會議上,該公司執行長魏哲家(C.C. Wei)示,公司已經開始7納米商業化生產。相比之下,三星還未開始用自己的7納米LPP技術進行量產。
  • 7nm晶片+新系統:全新的外觀設計
    確實從目前的消息來看,榮耀V40系列手機已經砍掉了麒麟晶片版本,但又沒能夠趕上驍龍888處理器的首發班車,所以榮耀V40系列旗艦手機只能夠採用天璣1000+處理器,基於臺積電7nm工藝製程,雖然整體性能、功耗、5G網絡體驗依舊非常頂級,但在如今5nm 旗艦5G晶片隊伍中,無疑這款7nm舊旗艦晶片,確實有些不夠看。
  • 蔣尚義、梁孟松(附簡歷)一個回歸,一個退隱,中芯國際7nm技術還能...
    j4bednc面對潛在的動蕩局面,一名管理層人士在簡訊裡對本報表達了痛惜與無奈:「天下有太多事不能用常規去理解,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j4bednc根據2011年2月發布的財報,中芯國際2010年的利潤為6870萬美元,是上市後首年盈利。
  • AMD秘密展示12核/16核三代銳龍:7nm下頻率真誇張
    AMD目前唯一一次公開展示三代銳龍處理器是在今年的CES大展上,當時秀出一顆8核Zen2架構CPU,對比Intel i9-9900K。
  • 昨夜今晨:美國敦促韓國棄用華為5G 英特爾7nm量產推遲 蘋果創始人...
    據cnBeta報導,英特爾今天公布了季度財報,在這其中提供了一些關於其即將推出的產品的壞消息:英特爾7納米製程的處理器已經比其目標發布時間推遲了6個月,這是因為產量比該公司的目標落後了整整一年,正如新聞稿中指出的那樣。這並不特別令人驚訝,因為其10納米晶片被推遲了多年。
  • 晶片製程之戰:三星臺積電挺進3nm,英特爾們呢?
    2020年開篇伊始,全球半導體先進位程之戰新的交鋒已然火花四射。從華為、蘋果打響7nm旗艦手機晶片第一槍開始,7nm晶片產品已成百花齊放之勢,而5nm晶片也將在今年下半年正式首秀。10nm、7nm、5nm、3nm……這些逐漸縮小的晶片製程數字,正是全球電子產品整體性能不斷進化的核心驅動力。通往更先進位程的道路猶如攀登高峰,飆高的技術難度和研發成本將大多數晶片代工廠攔在半山腰,全球唯有臺積電、三星、英特爾還在向峰頂衝刺。就在剛剛過去4個月,三星、臺積電和英特爾接連密集釋放關於更先進位程的新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