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巖人常把那些高高在上而不了解下情的人,或者是知識淺薄而什麼也不懂的人,叫做「一問三不知」。其實不是說他們只有三處不知道,而是什麼也不知道。「三」只是一種譬喻而已。但「三不知」卻是真有來歷。《左傳•哀公二十七年》記載,此年晉國荀瑤領兵伐鄭,苟文子認為在敵情不明的情況下不可冒進,他說:君子之謀也,始衷(中)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三不知」就是指對事情的開始、經過、結局一概不知,一無所知,也就是黃巖另一句方言土語:「全勿識」。
宋代楊萬裡《曉出淨慈寺送林方子》詩,詠杭州西湖夏日景色說:「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荷花映日,紅得特別,特別的紅。黃巖人也說「別樣」。「別樣物事」,意為別的東西。又有「各別樣相」一詞,在「別樣」的前後各加了一個同義的字,加重了語氣,大多用以形容人脾氣、形態特殊。
頦,音kē,即下巴。黃巖方言「脫落下頦」,意即下巴脫落,常用以指大笑大樂以致下巴脫臼。古文字「解頤」,解即脫落,頤即下巴,與頦同義。那麼,「解頤」就是黃巖人講的「脫落下頦」了。《醫經》說:「喜則氣緩,能令致脫頤。」黃巖人也常將「脫落下頦」荀稱為「落頦」,也就是《醫經》的「脫頤」了。
合夥聚餐,均分費用,甚至只是幾個人湊兩三小錢買零食小吃,黃巖人叫作「劈硬柴。」一段硬木柴,幾斧頭下去,劈成幾爿,乾脆利落,清清爽爽。
還有一種方式叫「撇蘭」,主持者畫出一叢蘭花,根端一一標上錢數,加以遮掩以後,參加者在交叉紛披的蘭葉尖頭認份。揭曉之時,報名唱數,引出陣陣喧笑。這種方式比「劈硬柴」似乎少了半分爽氣,卻多出了幾分遊戲的熱鬧。
黃巖人形容非常甜為「蜜桶甜」。甜,像蜜一樣甜,而且有蜜滿桶,甜不甜?當然是無以復加的甜了。「蜜桶甜」,是根據黃巖鄉音的記字,既合方言讀音,又可望文生義,形象生動。宋代周密的《武林舊事》,有一則《都人避暑》筆記,說臨安(杭州)六月應時水果,中有「蜜筒甜瓜」等等。不知道是以「蜜筒」命名的甜瓜,還是指「蜜筒甜」的瓜,不管怎麼說,這種瓜一定很甜。
投稿&版權合作:qlmtoug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