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畫《蒙娜麗莎》放大3.14倍後,終於揭開了微笑的奧秘!
歐洲曾經有過文化異常繁榮的時期,在古希臘和羅馬時代,歐洲幾乎在所有的領域,如文學、哲學、美術、數學等都達到了至高的成就。然而之後歐洲卻進入了長達1000年的黑暗中世紀,在中世紀裡,人們的思想遭到了天主教的禁錮,這是個"無知而迷信的時代",人們只能遵從教廷的制度,按部就班的過完一生。當時的社會文明處於停頓狀態,根本原因是思想遭到了禁錮,以繪畫為例,下面這張圖是產於中世紀的歐洲,人物表情刻板、呆滯,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當時人們的精神狀態。
然而人性中的美好是不可能如此輕易就被抹殺掉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擺脫教會對人精神世界的控制成為了當務之急。公元十四世紀,文藝復興從義大利開始,之後便如同星火燎原一般燒遍了歐洲大陸。當時各個文化領域都出現了極為優秀的文藝先驅,當時的"文學三傑"和"美術三傑"無疑是其中最閃耀的人物,今天我們主要來討論一下美術領域。
美術三傑包含達文西、拉斐爾和米開朗琪羅,《蒙娜麗莎》被視為文藝復興的標誌性文藝作品,它出自達文西之手,蒙娜麗莎以其神秘莫測的微笑知名,不同的時間來看,觀眾總能從蒙娜麗莎的微笑中發現不同的含義。有時是溫和舒暢的,有時又是嚴肅的,有時略顯憂傷,有時甚至顯得譏諷。畫中的蒙娜麗莎的微笑主要體現在嘴和眉眼上,而達文西正是在這些部分著力,使其界限不明,這就使得微笑的奧秘越發難以捉摸了。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一所大學中,一名博士用"情感識別軟體"分析了蒙娜麗莎的情緒比例——83%高興,9%厭惡,6%恐懼,2%憤怒。
對《蒙娜麗莎》的研究始終沒有停止過,科學家曾經用各種精密儀器對蒙娜麗莎畫作進行了分析,有人發現,在畫作放大10倍後,科學家們從科學的角度給出了為何蒙娜麗莎的微笑看起來如何縹緲不定。我們都知道,這幅畫創作的時間是三年,運用的是歐洲古典的透視畫法。在高倍鏡下不難發現,這幅畫是一層層畫上去的,一共是疊加了四層,如今的神秘微笑就是這樣組合而來的。假如把這四層都分開,那麼每一層的情緒表現恐怕會單薄得多,運用疊加的方式就成功產生了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此外,科學家還發現了一個規律。我們知道,達文西是絕無僅有的全才,他在幾何學以及人體解剖學上的成就堪稱登峰造極。用幾何上的螺旋線對畫作進行分析,可以發現這幅畫處處追求1:1.618的黃金比例,所以人眼看起來才會是如此的自然和舒服。雖然上述的解釋都有一定道理,但這並不代表這幅畫的研究就到此為止了,至今仍留有很多不解的問題,對藝術的探究是無限的,還好人類的思想已經不再被中世紀禁錮。
大家對《蒙娜麗莎》有什麼特別的了解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