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女明星張馨予因「呼籲不要對女演員的胖瘦太過苛刻」而上了熱搜。她認為:「皮肉之美,終究不過一顆赤子之心。」
事實上,關於女明星身材問題的討論早已屢見不鮮。
△55歲的鞏俐與72歲外國老公逛街。眾多網友表示:穿吊帶裙身上肥肉藏不住,已經認不出來了
隨後,網絡上展開了一場關於body shame(身體羞恥)的討論。
△嶽雲鵬在綜藝中,對李斯丹妮說:「我覺得你不適合跳舞,因為我近距離看,你的腿很粗。」
「A4腰,反手摸肚臍,鎖骨放硬幣,灰姑娘體重……」各種宣揚「以瘦為美」的報導層出不窮,甚至每一個新詞的出現都能在網際網路上掀起一波全民狂歡的風浪。
△郎朗的太太吉娜在《天天向上》現場表演反手摸肚臍
在越來越苛刻的世界裡,體重超過100斤就是女性的原罪,90斤往下的排骨架子才應該是女性共同的理想追求。
「瘦」成了籠罩在當代女性的頭頂的魔咒。減肥,也成了當代女性為之奮鬥終生的重要事業。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有三個都是纖細瘦弱類型的。那麼自古以來,是什麼影響並決定了「以瘦為美」的主流審美觀呢?
西漢時期,趙飛燕體似芊燕,苗條,細小,能掌中舞深得皇帝喜愛。成語「環肥燕瘦」正是來源於此。
△佟麗婭 在《母儀天下》中扮演的趙飛燕
「長壯皎潔有法相者,因載入宮」這是漢朝時採選宮女的標準。其中,長指身高要高,壯意為體型飽滿。
漢代文學家漢· 王粲在《七釋》裡用「豐膚曼肌,弱骨纖形」八個字詮釋了美人體態。
△漢晉時期體態輕盈的女子(東晉顧愷之繪《洛神賦圖》局部)
到了唐朝,人們豐衣足食,文化高度開放兼容,此時,「豐腴圓潤、柔軟可愛」的女性較受歡迎,代表人物就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楊玉環。
△豐腴的唐朝女子(唐周昉繪《簪花仕女圖》局部)
要說以瘦為美開始盛行的話,那就是宋了。這一時期以纖弱女子為美,越瘦弱越讓人喜歡,李清照、李師師就是典範——婉約秀氣的病態美、憂鬱的氣質女子深得人們喜愛。
△崔錯(清)《李清照像》
明清時期,人們對審美從頭到腳都流露著孱弱的病態之美。林黛玉閒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以至於賈探春、王熙鳳、晴雯等人莫不如是。可見苗條是古代女孩子的共同追求。
△ 林黛玉(左)
1550年,法蘭西國王亨利二世的皇后發布號令,禁止在宮廷活動中出現粗腰之人。
於是,貴族女性開啟了緊身瘦體的風潮。
當中國女性被迫裹小腳時,西方女性正被迫變細腰。一時間,沙漏型身材成為西方女性的主流審美。
到了20世紀二十年代,中國女性以削肩細腰平胸為美,盛行的旗袍對女人的身材要求很高。
△張愛玲
1966年至今,超模的開山鼻祖——崔姬的出現徹底改寫了明星圈的身材標準。她貧瘠瘦弱的身上沒有一絲多餘的贅肉,她的出現開創了新的審美。
△崔姬這位嬌小纖細又滿臉雀斑的少女吹起一股暴風——「摩德風」(mods look),代表英國顛覆了60年代的時尚界。
自此,大眾開始追求這類骨感風潮,並在超模凱特摩絲的引領下達到高峰。
熒幕裡,模特都是瘦的;雜誌上,時尚大片的人還是瘦的。於是,以瘦為美成為現代社會的主流審美理念。
△時裝發布會上瘦如紙片般的超模
審美需要多元,不是所有人都適合細腰,也並非每個人都一定要把體重控制在兩位數。
接納自己並保持健康的身心,才是永不褪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