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訊發達的今時今日,誰沒看過幾部島國、美帝的愛情動作片,誰不認識蒼老師、武藤蘭、小澤瑪莉亞?沒得看時心思思,看完了卻有不少人認為它會傷身——即使開放如美國,都有70%受訪者認為毛片有害,中國人就更不用說了!先不論看片行為是不是道德敗壞,至少從科學的角度看,它對人能否造成傷害是值得推敲的。閱讀以下內容前,請端正三觀。
情色傷身的說法由來已久,更有人說網上泛濫的愛情動作片是島國人為降低我們體質而故意放出來的:長時間勃起,前列腺充血,可導致前列腺發炎,加上擼管,流失比血液珍貴十倍的精華,腎氣虧虛,出現陽痿、早洩、腰膝酸軟、耳鳴、脫髮等,豈不是成了現代東亞病夫?
觀看愛情動作片多數會產生各種生理反應,但並不等於就產生了傷害。要知道,正常男性平均每天都要勃起11次,光在晚上就有4~8次,夜間勃起每次20~30分鐘,總時間大大超過一部影片的長度。按傳聞的說法,恐怕世上不會有健康男人。
事實上,愛動片動輒1、2小時,大部分人是沒有耐心從頭到尾看完的,只會選擇部分片段,所以通常不存在長時間勃起的問題。自慰後,性壓力降低,更會直接降低觀看的欲望,對身體的影響十分有限。國外一項調查顯示,被試人員就算平均每人每周看片3.2次之多,卻沒有降低啪啪啪數量和質量。
當然,現實中確有人因看片而無法自拔,對健康產生了不良影響,不過,這應歸因到「性癮」的危害。
愛動片看得越多,越會對之不敏感,要看更多或更極端的內容,才能引起應有的反應,說明它對腦部產生了類似成癮的作用。
不但普通人,連很多自詡科普的機構、媒體,都認為毛片就像毒品,看得越多,需要的「劑量」越大,越渴望刺激,與藥物成癮性相似,並降低對現實啪伴的欲望。
但有學者通過腦電圖研究發現,觀看情色作品不會對大腦造成影響,所謂成癮,是因為個人性慾較強,或者想利用其衝淡人生中的不如意。
而德國柏林查理特醫科大學的另一項研究表明,跟完全不看毛片的男人相比,經常觀看這類影片的男性腦部的紋狀體體積較小。但這並不能證明是毛片導致腦部產生變化,還是大腦變化成這樣的人更喜歡看毛片。而且,神經細胞具有可塑性,任何行為如學習、駕車,都能改變某個腦區大小和功能。
看愛情動作片會上癮這一觀點,由於一直缺乏證據支持,至今沒有被寫進權威的教科書裡。
女優個個貌若天仙、身材超棒,還性感誘人,愛動片看得多,肯定會對真人失去性趣,影響彼此感情,成為兩性關係的重磅炸彈。
美國加州大學在一項實驗中,讓44對伴侶分別獨自觀看和一起觀看毛片。結果發現,不管他們是獨自還是一起看,都增強了與另一半相處的欲望,還提高了他們對自身啪啪啪的評價。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福斯調查了280名男性,發現經常觀看愛動片的人,更容易對性暗示、性感等的內容產生反應,性慾更強。
而荷蘭心理學家琳達·穆瑟追蹤了近200對新婚夫婦三年,發現男性越感到幸福,觀看愛動片就越少,相反,滿意度越低看片越多。戀愛初期觀片多的人,婚後的性滿意度不會降低,男女都是如此。
這些研究說明,愛情動作片不過是空虛時的替代品,不能取代真正的啪啪,更難傷害雙方感情。
經常看愛動片的人,不但好色,還可能導致性犯罪、性暴力。
早在1969年,丹麥宣布情色作品合法化。哥本哈根大學犯罪學家貝爾·庫欽斯基在1991年研究了過往20多年的數據,發現丹麥性侵犯率降低了。瑞典和西德,北美、南美、亞洲多個國家也出現了同樣情況。庫欽斯基認為,看毛片只是對特定幻想的一種表達。
心理學家認為,只有當男性本身已經有高度性侵犯傾向時,觀看毛片才會促進性犯罪的發生,心理健康的人,看再多片也不會實行性暴力、性犯罪。荷蘭心理學家葛特·馬丁·哈德調查了4600名15至25歲青年,發現情色作品對多性伴、一夜情、援交等危險行為的影響度僅有0.3%~4%。
當然,對缺乏足夠判斷力的青少年和兒童來說,情色作品確實有破壞性,一定要引導他們遠離這些資訊,還需要科學的性教育作為補充。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只要我們都能明白,愛情動作片只不過是幻想中的性,而非現實的模板,就不會有害了。
壯士留步,戳進往期內容連結
● 壓力山大自殺多,美國醫生也面臨職業危機
● 連這些問題都不會,活該讓蚊子咬
● 立遺囑處置他人財產無效,別以為這是笑話!
● 治近視偏方,有哪個是靠譜的?
● 復婚是最好又最無奈的結局
● PM2.5剛走,臭氧汙染又來襲,如何應對才好
● 去頭屑不是換洗髮水這麼簡單,可能是傳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