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當羅浮宮遇見紫禁城

2021-03-03 糯米糯米兒

紀錄片介紹:一次不可錯過的藝術盛宴;兩部精典《故宮》、《臺北故宮》的姊妹篇:三方強強聯手出品 良友SMG中央新影;四年時光探索東西方文明對話:五度進入羅浮宮全面紀錄世界級藝術經典;上百位藝術大師的心路歷程。  

劇情介紹

該片以藝術史為線索,根據羅浮宮的館藏分類,分別演繹兩河流域,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中世紀,文藝復興,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等主題。每一集都在展現西方藝術的同時向觀眾呈現不同時代中國的藝術;每一集中都有一位重量級的中國當代藝術家或藝術史研究者與西方同行進行相互探討,達到不同文明之間對話的創作實踐。


分集介紹

第1集 遇見

  兩座雄踞於首都中心、城市中軸線上的宮殿——羅浮宮與紫禁城,1792年5月22日、1925年10月10日,先後從皇家宮殿變為普通民眾的博物館。它們有著怎樣的過去,現在與將來,這裡我們將講述兩座博物館的前世今生。

 

第2集 逐蕩兩河

  故宮內收藏著甲骨文、羅浮宮內收藏著楔形文字泥板漢莫拉比法典,通過對兩種文字的比較,揭示出世界文明發端時已然走向不同的道路。中國當代藝術家徐冰關於文字的行為藝術則是思考「即使打破了文字的羈絆,人類就可以溝通了麼。

 

第3集 永恆天沙

  這是兩條河流的故事,也是兩個由河流誕生的偉大古文明——尼羅河所孕育的古埃及文明和黃河所孕育的古華夏文明的故事,中國的青銅器、法老的金字塔,古老的帛畫,神秘的木乃伊,讓我們與中國藝術史學家巫鴻一起探尋藝術的起源。這也是一次人類文明起源的探究之旅。

 

第4集 典雅千古

  羅浮宮的鎮館三寶中希臘雕塑獨佔其二,作為西方藝術最經典的象徵,它的地位好似書法之於中國藝術。希臘雕塑與中國書法形象的巨大差異是否正映射著東西方文明的不同路徑。而在當代雕塑家隋建國的手中,希臘雕塑又會獲得怎樣的新生。

 

第5集 鐵血長風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東西方的對話——羅馬帝國與秦漢王朝。儘管他們的交流只限於民間小器,但帝國的神韻卻傳揚千年——直到乾隆與拿破崙。文治武功,開疆拓土,於是羅浮宮的凱旋門,紫禁城的午門,成了勝利的象徵。這一次漢畫研究者朱青生將帶我們回望盛世,展望未來。

 

第6集 神聖無上

20世紀80年代的考古,掘出羅浮宮的中世紀城堡地基。我們在羅浮宮中尋找中世紀,那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年代。在紫禁城,中國文化學者林谷芳向我們講述,大概同樣的年代,義大利人利瑪竇帶著聖母瑪利亞畫像來到北京,當他走進皇城的時候,見到的又是怎樣的景象。宗教、宗教藝術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度,以不同的形式撫慰著人類的心靈。

 

第7集 完美人生

2009年,羅浮宮《蒙娜麗莎》展廳的背面,法籍華人藝術家嚴培明正在舉辦一場《蒙娜麗莎的葬禮》。隨著這條線索,我們走入文藝復興,也讓達文西與同時代的中國藝術家倪瓚相遇。他們對生活和藝術的理解有什麼不同,又如何一直影響到今天。

 

第8集 激越內心

  羅浮宮的倫勃朗展廳內掛著一幅著名的《牛肉》,當我們離它越來越近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這幅畫的筆觸充滿了寫意性。這不由的讓我們聯想到中國繪畫的寫意水墨。喜愛倫勃朗又深諳中國水墨的著名畫家範曾將向我們解釋他對巴洛克和中國藝術的獨特理解。

 

第9集 東西對望

18世紀,紫禁城裡,中國的皇帝把玩著遠道而來的西洋器物;遙遠的歐羅巴,一個跟中國有著密切聯繫的藝術風潮正從法國吹向整個歐洲大陸。今天,當代藝術家谷文達的那把中西合璧的椅子又將我們的思緒帶回了那個時代。我們再次走進羅浮宮,通過洛可可大師們的畫作,去探尋那個時代兩種文化如何被相互影響和誤取,去感受巴黎充滿中國趣味的生活風情。

 

第10集 再造往昔

趙孟頫學習古典,舉起了元朝繪畫復古的旗幟。普桑崇尚古希臘羅馬的古典美,點燃了法國古典主義繪畫的火種。前者是中國文人畫的宗師。後者被看作法蘭西繪畫之父。他們從各自的傳統中悟到怎樣的真傳。八百年後,當代畫家陳丹青如何從他們的畫作中喚醒心靈深處的文化記憶

 

第11集 生於浪漫

  德拉克洛瓦,用死亡、屠殺來表達激情,他的激情成為浪漫派的寫照,實際上,他是一個很安靜的人。紫禁城裡,收藏的徐渭畫作儘是摒棄了色彩、只用水和墨的繪畫。他給自己取名叫青藤,但他像老虎一樣暴躁。他們在各自的國度開創了一個激情自我的時代。畫家許江將為我們搭建一個橋梁,帶領觀眾進入兩個國度的浪漫主義精神世界。

 

第12集 人間關切

19世紀,鴉片戰爭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有識之士開始關注西方文化。徐悲鴻旅歐,帶回中國不曾有的現實主義風格美術,影響了中國藝術。但此時的羅浮宮已經走向西方傳統的終結,把柯羅之前的藝術藏入了博物館。當藝術走向現實生活,博物館也隨之走向了普通的大眾。


幕後拍攝

這部紀錄片的創作源於一次契機,2008年4月4日,故宮博物院和羅浮宮博物館首次在故宮午門城樓上合作舉辦「羅浮宮·拿破崙一世」展覽。通過這次展覽,紀錄片的作者萌生了將兩座博物院放在一個片子中的想法,通過它們館藏的文物對比整個中西文明。他們把這樣的想法告訴羅浮宮後,他們也十分感興趣——究竟在中國人的眼中,如何看待這些西方的經典,透過這些西方經典又如何反觀中國文化。於是,羅浮宮第一次面對華人媒體全面開放拍攝,誕生了中國第一部深入探索東西方文化的紀錄片——《當羅浮宮遇見紫禁城》。

(劇情介紹及分集介紹均來自百度百科)



(百度雲資源在閱讀原文中, 密碼: hp9e

喜歡的話請多多關注喲


相關焦點

  • 穿越紀錄片《當羅浮宮遇見紫禁城》,轉起慢慢欣賞
    觀後感    我對故宮和羅浮宮的印象是在看過《當羅浮宮遇見紫禁城》這部紀錄片才慢慢清晰起來的。在這之前,我對羅浮宮的印象十分模糊,只依稀聽人說過,羅浮宮,是塞納河畔的一個傑作,她像是一位典雅的少婦,以蒙娜麗莎式的微笑注視著眾多的豔羨者;也像是一位女神,給文明的創造者以激情和靈感;更像是一所學校,從黎明到黃昏,默默地迎接著萬千學子。
  • 看片|《當羅浮宮遇見紫禁城》,7月14日遇見你.
    這是羅浮宮第一次對中國攝製組大規模開放,這也是第一次用中國的眼光解讀羅浮宮與紫禁城兩大文明符號。當羅浮宮遇見紫禁城,兩種文明相交相融。東方與西方,重新了解歷史,審視藝術。穿越地球的兩端,以現代中國的觀點,通過歷史了解藝術,通過藝術反思文明。
  • 【強烈推薦】紀錄片:《當羅浮宮遇見紫禁城》(全套免費下載,可試看宣傳片、片頭、片尾,美不勝收)
    《當羅浮宮遇見紫禁城》共12集,每集40分鐘,分別演繹古代中亞、埃及、希臘、羅馬以及中世紀文藝復興等不同時空背景下的東西方藝術演進歷史
  • 想知道紫禁城背後的故事 你需要看看這幾部紀錄片
    要知道紫禁城背後的故事,除了進去瞧一瞧。你需要這幾部紀錄片來給你深度解讀。《故宮100》這100集小短片,講述了紫禁城的一百座建築。說的是建築,最重要的反而是沒有建築的那部分。英國第4電視臺推出一系列中國紀錄片,其中一集《紫禁城的秘密》,詳細講述了這一偉大建築的奇蹟,看過的人無不目瞪口呆。自建成的600年間,紫禁城經歷過200多場極具破壞性的地震,卻每一次都能夠全身而退,這究竟是怎麼做到的?這裡先賣個關子,大家可以在紀錄片中見識一下老祖宗的智慧。3.
  • 央視紀錄片十大排行榜 盤點央視經典的10部紀錄片
    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並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與展現的。你知道央視紀錄片有哪些嗎?本文為你盤點央視經典的10部紀錄片,這些經典紀錄片有美麗中國、自然的力量、公司的力量、大國崛起、園林、大漠長河、敦煌、南海一號、當羅浮宮遇見紫禁城、大國重器,快來看看吧。
  • 博悟報導|帶你遊覽世界頂級博物館(內附紀錄片資源)
    不過別著急,在無法出門看展的日子裡,小悟為大家精選了12部高分博物館紀錄片,帶你足不出戶,遊覽世界頂級博物館,探究其中藏品及其背後的精彩故事。1《故宮100——看見看不見的紫禁城》想深入了解故宮,但又苦於空閒時間太少?
  • 在香港就能看羅浮宮之帶孩子看攻略
    為了這個展覽,我準備了一周,大量刷書和紀錄片。然而,當我走入展覽館時,才發現準備工作只是展覽內容的冰山一角……這羅浮宮的坑呀,越挖越深,也越挖越精彩!其次,可百度「羅浮宮」概況,比如基本資料:羅浮宮是世界四大博物館之首,原來是一座城堡,後來演變成皇宮,先後居住過50位國王和王后,是法國文藝復興時期最珍貴的建築物之一,以收藏豐富的古典繪畫和雕刻而聞名於世。1793年8月10日,羅浮宮藝術館正式對外開放,成為一個博物館。
  • 故宮大型紀錄片《紫禁城》上線時間
    故宮大型紀錄片《紫禁城》上線時間:2020年9月  年內,將有電視劇《故宮如夢》、文化季播節目《上新了·故宮》第三季、大型史詩劇《紫禁城》相繼啟動製作,讓故宮文化融入生活,惠及大眾。  《紫禁城》是為紀念2020年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故宮博物院建院95周年而推出的大型紀錄片,計劃將於2020年9月上線。該紀錄片將立足於中華文明的高度和世界文明的維度,推出以故宮為核心內容、縱橫古今、放眼全球的紀錄片扛鼎精品。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表示,「《紫禁城》《上新了·故宮》較之前的合作是更全面更生動更細膩的表現形式。
  • 《夢幻花園》御花園版本紀錄片《我與紫禁城》上線
    《夢幻花園》御花園版本宣傳片人物原型紀錄片上線啦。那個熱愛著紫禁城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的爺爺的背後,究竟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呢?一起來看看吧!【那人:年近八旬的講解員】清晨的故宮,雄偉中透著蓬勃的朝氣。
  • BBC紀錄片:《羅浮宮》(第1-3集全,收藏)
    BBC紀錄片分為三個系列的專題目錄,BBC自然,BBC文史和BBC科技。
  • 法國國家電視臺播出羅浮宮專題節目
    本期節目的演播廳臨時搭建在羅浮宮的「心臟」位置——德農館入口處,現場觀眾透過高高的拱門可以看見現代羅浮宮的象徵,玻璃金字塔。節目採取現場採訪和前期錄像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羅浮宮館長亨利·魯瓦雷特(Henri Loyrette)全程坐鎮,與節目主持人路易·拉福爾日(Louis Laforge)和博物館專家一起回憶歷史歲月、暢敘未來發展、品評館藏珍寶、展望故宮展覽。
  • 一起「愛上紀錄片」,去了解紀錄片的那些事兒!
    3月5日上午,由周兵工作室和蘭州廣播電視臺聯合冠名的「愛上紀錄片」主題放映廳在蘭州百安概念影城掛牌。這是國內首個由地方電視臺和著名導演工作室聯合冠名的放映廳,也是為數不多的著力推廣展映紀錄片的主題放映廳。以此為平臺,將長期開展多種形式的紀錄片展映和推廣活動。近年來,甘肅著力打造「紀錄片大省」,蘭州市則大力提倡「用影像講好蘭州故事」。
  • 國外旅行前,先看看這6部不錯的世界歷史和紀錄片~
    我們與大家分享幾部很不錯的歷史紀錄片,涉及的國家或地區都是現在的旅行熱門目的地。有出遊計劃的話,可以先做做功課;沒有出遊計劃,正好可以幫孩子長見識、開眼界。本來一心想看看英國人拿走了咱紫禁城裡哪些寶貝,結果一看才知道是日本人製作的。總共分為3集,分別講述了大英博物館中收藏的古代埃及、古代希臘以及日本的藏品。所以如果你是想了解館藏的中國文物,這部片子大概不合適。  大英博物館建館於1753年,至今藏品約800萬件。其中99%都不為人知地存在收藏庫中,展示於眾的只有1%。而這部紀錄片主要關注的就是但還未公開的珍貴文物。
  • 高考雙滿分狀元從小愛看紀錄片:學科紀錄片幫助孩子塑造科學思維...
    他興趣廣泛,從小就很喜歡看紀錄片。攝製精良的紀錄片確實能夠幫助孩子補充課堂知識,高品質紀錄片還能幫助孩子提升學科思維和創造力。以往,我們曾給大家推薦了許多類別的紀錄片。最近,小言又找到一些各學科的精品,在本篇文章中推薦給大家~歷史《當羅浮宮遇見紫禁城》羅浮宮與紫禁城是東西方文明兩個代表性符號。
  • 近在家門口的羅浮宮展覽,不去會後悔,去過要再去|孩子愛看展,媽媽做準備|文尾招募活動
    這次羅浮宮海外展,在香港共展出126件珍品(比去年北京展覽多20件),策展人通過回顧這座藝術殿堂的歷史發展,從建築、功能、展覽的演變,如何萌生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館」、經歷弗朗索瓦一世和路易十四兩個重大皇家收藏時期;又到拿破崙一世時期搶奪和瘋狂積累,成就了「共和國」理念和學術思潮的興起。
  • 當羅浮宮遇見漫畫:日本藝術如何影響歐洲
    剛剛去世的日本漫畫家谷口治郎在受羅浮宮官方邀請繪製的漫畫《羅浮宮的守護者》裡,也講述了一個表面類似,精神內核卻全然不同的故事:《孤獨的美食家》作者谷口治郎表現了一個與《午夜巴黎》表面類似,精神內核卻全然不同的故事日本漫畫家獨自參觀羅浮宮,正當他感到身體不適時,羅浮宮的守護者——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出現在他面前,並引導著他神遊於夢境與現實交界的盧浮迷宮
  • 紫禁城裡修古建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現象級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2016年播出後風靡全網,故宮專家修復故宮文物的故事打動無數人,更掀起了對文物修復的關注熱潮。作為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依舊聚焦故宮裡的人和物。這一次,主角是古建築,還有故宮古建的守護人。故宮古建承載厚重歷史,解讀紫禁城磚瓦梁木間的文明密碼隨著午門緩緩打開,《我在故宮六百年》的故事拉開大幕。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貼地」講述故宮歷史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貼地」講述故宮歷史  近日,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央視和B站火熱播出。作為熱門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再次聚焦故宮匠人與學者,細膩地呈現了古建築修繕的過程和技術,將數百年新舊交替的時光凝練出一個雋永片段。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用影像記錄了故宮在時代變遷中煥發出的嶄新活力。
  • 故宮為孩子打造的100集紀錄片:中華文化的趣味科普,BBC遠比不上
    下面給大家推薦幾部故宮紀錄片,幫助大家先探究竟,再遊故宮!01《故宮100》豆瓣評分:9.4適合年齡:小學+這部紀錄片應該是大名鼎鼎了!它在整體角度上,偏於歷史方向。看完這部紀錄片,才是我們離故宮最近的一次哦!03《當羅浮宮遇見紫禁城》豆瓣評分:8.5適合年齡:初中+法國的羅浮宮和中國的故宮,可以說是東西方文明的標誌性符號。
  • 推薦|7部不錯的世界歷史和博物紀錄片
    當然,也有哈佛大學等著名院校的歷史專家,所以,雖然看上去像充滿娛樂的脫口秀,但歷史紀錄片的本質還在。除了講述真實的歷史,這部片子的製作人認為本紀錄片也可看作是 「一場對話」。希望每個人都參與進來,講述自己如何做一個美國公民的故事。所以,你會發現,片中的各位名人對歷史的評論裡,充滿了美國夢和美國精神的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