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尚每次去朋友小S家,都被他家正堂迎面牆上掛的一幅畫吸引。畫上畫的是一株古松,傲然蒼勁,氣度不凡,有睥睨天下之勢。王和尚突然想起杜甫的詩說「咫尺應須論萬裡」。
王和尚突然想到:為何我國人家正堂中都喜歡懸掛蒼松圖呢?松樹有何文化內涵?今天,王和尚就來細細說一下,松樹在傳統文化中獨特的文化意義。
01:松樹具有君子品質:高大、堅貞,勇於承擔
先來說個故事:
據《史記》記載:公元前219年,一代雄主秦始皇巡遊東海,封禪泰山。完畢下山之時,突然天降暴雨,始皇帝只好在山腰五棵巨松下避雨,後來為感念松樹的蔭蔽之恩,就封這五棵松樹為「五大夫」,世享祭祀。
即便如氣衝霄漢,雄視百代的秦始皇尚且要依賴松樹的庇護,可見松樹的擔當和厚重。不錯,松樹總是被視為敢於擔當重任的象徵。松樹高大粗壯、質地細密,歷來是土木建設的重要物資,即「棟梁」。
因此,松樹也常被比作經得起風雨考驗的厚重君子。曾子曾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朱熹為此句作注時,寫道「弘,寬廣也;毅,強忍也。非弘不能勝其重,非毅無以致其遠。」即因為寬宏包容所以能承受其重,因堅毅不懈,故能行得遠。以此來看,這不就是松樹的寫照麼?
02:詩人寫松,寄託抱負與情懷,展現松樹的多面性格
來看古人在詩中如何刻畫松樹。
唐肅宗上元元年春,即公元760年,49歲的杜甫來到成都,營建草堂。他寫詩向朋友借松樹栽子,其中點出了松樹的特點,「落落出群」、「青青不朽」,很恰當地描寫出松樹的特質。
松樹是長壽的象徵,俗話說的「松鶴長齡」即取其耐久之意。明朝詩人沈周寫詩讚松說「上參雲漢不屈身,世間草木斯為表」,可見松樹的高大堅貞,足可以成為世間草木的代表。
景泰十才子之一的張溥更寫詩說「世間草木總卑小,如就彭祖觀嬰孩」,更是點出松樹的高大無比,歲歲長青,世間草木就好比嬰孩一樣,在松樹面前卑小無比。難怪杜甫栽松樹是為了「老蓋欲存千年意」了。
而松樹引人注意的特點還有其凌霜傲雪,四季常青。論語說「君子固窮」,其中的「固窮」即安守於窮困,並不因處境、地位、名利而改變自己的節操。因此,君子更注重內心修養,在窮困之時更能堅守高潔的品質。
我們小時候都讀過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這首詩一語道破了松樹的堅貞。明朝張同德也有詩說松樹「凜凜冰雪姿,四時無改易」,「老乾豈爭眾草芳,亭亭獨立凌青蒼」。松樹就是這樣持重守成,傲岸不群,不輕薄,有品節。這很像論語所說的「泰而不驕」的君子。
因為松樹凌霜傲雪,故而養成一種堅忍不拔的性格,它能禁得起考驗,耐得住寂寞,有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
晚唐杜荀鶴曾對一棵小松樹垂憐不已,小松在草叢中埋頭生長,既不與眾草爭芳,也不自甘墮落,而是努力積蓄力量。「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是他對自我的期許,也是對松樹的禮讚吧。
杜甫曾忍不住替松樹不平,也有詩說「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也是寫出松樹凌雲堅韌的性格。
03:松樹的其他知識點:重骨力、有神奇預兆和奇幻傳說
松樹也是畫家筆下的「常客」,宋祁曾有詩描繪說「數株森立寫皴堅,霜骨鱗膚千萬年」,而明代的畫家曾說畫松樹重骨不重色,有骨的松樹才能厚重,才能畫出其昂藏欲起,青天為之一低的氣勢。
的確,松樹之草木中最有氣勢的樹木之一,它高大威武,崔巍凌雲,自有一種君臨天下的氣勢。清朝詩人希鄂寫詩讚松說「一夕風霆來,拿雲破空走」,可見其奔騰壯闊的氣勢。
松樹常被古人戲稱為「十八公子」,松字拆開即「十八公」。這有個有趣的故事。據《三國志》記載:吳國有一人名丁固,他年少聰慧,機敏練達。他的才能很快被孫權看重,提拔他為尚書。
有一天,丁固夢見自己肚子上長了一棵松樹。醒來後,丁固非但不驚慌,反而心中暗喜,他對人說:「松字是十八公,十八年後我就要了位列三公了,這是吉兆。」後來,丁固果然官拜大司徒,成為三國時期有名的政治家。
可以看出,松樹有升官的預兆,難怪如今很多人喜歡以松為畫,掛於堂上。宋人史浩就有詩說「不吟柳綠與桃紅,久要論交十八公」,可見松樹在文人心中的地位。
有趣的是,松樹的高大出眾,並且枝繁葉茂,猶如紫髯鐵甲,皮似龍鱗,再加上松樹迎風吟嘯,因此,松樹也被成為是「龍」的化身。金朝劉從益就有詩說松「蟠如北海螭,伏如南陽龍」,將在南陽耕田的臥龍諸葛亮比喻成松,可見松樹盤曲如龍的氣勢。
由此可見,松樹在中華文化中有著深刻的內涵,它高潔青翠,傲雪長青;它堅韌粗壯,善於負重;它長壽不衰,歷久彌青;它代表著中華民族堅韌包容的性格特質,也代表著文人儒生弘毅進取的性格。
從俗世來說,它又有升官進爵的預兆和化而為龍的神奇傳說。故而,松歷來備受喜愛,也備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