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特·布蘭切特(Cate Blanchett),全名是凱特琳·埃莉斯·布蘭切特(Catherine Élise Blanchett),於1969年出生於澳洲墨爾本,知名澳大利亞電影及舞臺劇女演員。
凱特·布蘭切特除了是史上同時擁有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和女配角獎的七位演員之一,亦是獲得奧斯卡金像獎、金球獎(除了音樂與戲劇類最佳女主角)、美國演員工會獎、英國電影學院獎主角和配角獎的雙料得主,以實力演技和特殊氣質受到肯定與注目。凱特·布蘭切特曾為了揣摩角色而舉家搬至英國與愛爾蘭。
2014年,凱特·布蘭琪以電影《藍色茉莉》中的落難貴婦一角,獲第86屆奧斯卡獎最佳女主角,繼2002年妮可基德曼以《時時刻刻》電影之後,澳洲第二位獲得奧斯卡女主角獎,亦是唯一獲得兩次奧斯卡獎的澳洲演員。
凱特從小就喜愛戲劇,大學時期就讀於墨爾本大學,主修美術史和經濟學,後因著迷於戲劇,轉讀澳洲國家戲劇藝術學院,並自戲劇學院畢業。
一次偶然的機會,凱特在18歲時前往埃及開羅旅遊時,在旅館遇見一位恰好正在徵臨時演員的工作人員,在因緣際會下為一部名為《Kaboria》的電影扮演觀看拳擊賽的觀眾臨演,這是她第一次在大銀幕演出的經驗。因此讓她萌生了往電影界發展的想法。
凱特·布蘭切特於1992年從澳大利亞國家戲劇藝術學院畢業後不久就開始在戲劇界聲名大噪。1993年, 她因在蒂莫西·戴利(Timothy Daly)的卡夫卡舞(Kafka Dances)中的出色表演,贏得了雪梨劇院評論家的最佳新人獎。並因在馬梅特(Mamet)的《奧萊安娜》(Oleanna)中的表演而獲得了最佳女演員獎,這使她成為同年首位同時贏得這兩個類別獎項的演員。
1997年,凱特·布蘭切特出演了她的熒幕處女作《天堂之路》(Paradise Road)。影片講述的是一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囚禁在日本的女性。
那年下半年,她在《奧斯卡和露辛達》(Oscar and Lucinda)的拉爾夫·費因斯(Ralph Fiennes)的表演,引起了好萊塢導演謝加·凱普爾的注意。1998年,凱特飾演《伊莉莎白》(Elizabeth)中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
凱特當時從未演過傳記電影,為了演好這個角色,請來老師教授古典英語、研讀大量傳記、前往博物館觀賞相關肖像和藝術作品、減重、漂白眼睫毛、眉毛和剃光頭頂前半部的頭髮。然後,凱特以此部片獲得了第56屆金球獎最佳女主角獎,更是首度提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在影壇上奠定知名度與人氣。她當時只有29歲。
在電影《伊莉莎白》(Elizabeth)之後,凱特開始出演更多好萊塢影片。她的第二個重大突破是在1999年的《天才瑞普利》(The Talented Ripley)中,她與馬特·達蒙(Matt Damon),裘德·洛(Jude Law),格溫妮絲·帕特洛(Gwyneth Paltrow)和菲利普·西摩·霍夫曼這一群大咖們共同出演。儘管如此,但凱特在演戲上的天賦光芒還是沒有被掩蓋,依然為她收穫得了好評。
2001年,凱特開始演出《指環王》(The Lord of the Rings)系列電影中的精靈女王凱蘭崔爾。接連的女王角色中,其獨特氣場與脫俗氣質令人印象深刻,讓凱特獲得「女王專業戶」的美稱。
期間亦陸續接演中小成本和獨立製片電影,例如首次與德國導演湯姆·提克威爾合作柏林影展開幕片《天堂》(Heaven),飾演剃了光頭為愛逃亡的女逃犯。
在2003年上映的電影《毒家新聞》(The Veronica Guerin Story),則是飾演不畏險惡揭發真相促使政府立法的知名北愛爾蘭記者薇若妮卡·格琳,並為了揣摩角色舉家搬至愛爾蘭,凱特亦以此部真人實事改編的題材入圍金球獎最佳戲劇類電影女主角。
2004年,凱特·布蘭切特在知名導演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所執導的《飛行家》扮演好萊塢知名女星凱薩琳·赫本,其唯妙唯肖的語氣及姿態,贏得第77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及各大影評人協會獎的肯定。
2006年《醜聞筆記》上映,凱特飾演一個與15歲中學生發生不倫戀情的已婚美術教師,在片中和知名英國影后朱迪·丹奇(Judi Dench)極富張力又精彩的對手戲引起話題,凱特因該片獲得了第三次奧斯卡提名並獲得多項電影獎。
2008年年初,凱特憑藉《伊莉莎白2:黃金時代》(Elizabeth: The Golden Age)和《我不在那兒》(I'm not there)雙料提名第80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最佳女配角獎。
凱特在《我不在那兒》片中反串知名搖滾巨星鮑勃·迪倫(Bob Dylan),其憤世嫉俗的消瘦頹廢男子演繹,亦成為第64屆威尼斯影展影后及金球獎最佳女配角得主。而奧斯卡獎史上只有三位演員在電影中以反串獲得提名,凱特即是其中一人。
2008年,凱特·布蘭切特和她的劇作家丈夫安德魯·厄普頓(Andrew Upton)成為雪梨劇院的聯合執行長和藝術總監。她決定重回舞臺,把事業重心放在自己熱愛的戲劇上面。2009年,她主演了美國劇作家田納西·威廉士(Tennessee Williams)的《欲望號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該劇在美國各地巡演,收穫了不錯的成績和好評,而凱特憑藉布蘭奇·杜波依斯(Blanche DuBois)這一角色獲得了好幾項獎項。
2013年,與法國國寶女演員伊莎貝·雨蓓(Isabelle Anne Madeleine Huppert)共同出演的著名舞臺劇《女僕》(The Maids),該作品在紐約林肯中心電影節上放映,凱特並以此劇再度獲得赫普曼最佳舞臺劇女演員獎。
2017年,這位著名女演員帶著改編自安東·契訶夫(Anton Chekhov)小說的作品《The Present》首次登臺百老匯,亮相表演。
2013年,凱特以伍迪·艾倫(Woody Allen)執導的《藍色茉莉》(Blue Jasmine)相隔數年重回電影主演一職。片中既落魄又自欺欺人的貴婦之精準詮釋,獲知名媒體《紐約時報》等各方好評。奪得近30個影評人協會獎的最佳女主角獎,亦獲第86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和第20屆美國演員工會獎、第67屆英國電影學院獎影后。
2015年,凱特·布蘭切特再次與導演託德·海因斯(Todd Haynes)合作,飾演《卡羅爾》中的金髮中年主婦卡羅爾。該片根據派翠西亞·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創作於1952年的小說《鹽的代價》(The Price of Salt)改編,故事背景設置在20世紀50年代的紐約,講述了一位19歲少女特瑞絲與高貴性感的中年女人卡羅爾之間的愛情故事。
該小說跟《天才的瑞普利》的作者是同一人。兩位女主角凱特·布蘭切特和魯妮·瑪拉均獲得了金球獎女演員提名和奧斯卡提名,這是凱特第7次提名奧斯卡獎。電影本身也獲得了最佳戲劇,導演和配樂類別的額外提名。
2020年,凱特·布蘭切特轉投電視圈,擔任澳大利亞電視劇《無國界》(Stateless)的執行製片人和配角,該劇講述了因邊境管制系統複雜而陷入困境的一些不幸人物的故事。
最近,新推出的電視劇集《美國夫人》(Mrs America),凱特在劇中化身與本身理念背道而馳的美國1970年代保守主義者菲利斯斯拉夫萊(Phyllis Schlafly),發起一連串女性主義的運動。
這位51歲的澳大利亞演員到現在已經叱吒了影壇二十多年,拿過的獎項多不勝數,這就是所謂的拿獎拿到手軟吧。從「伊莉莎白」到「卡羅爾」,從日常穿搭到紅毯走秀,這位「大魔王」都能出色地駕馭,不管是過硬的業務水平還是抗打的時尚感,她向我們身體力行地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女王範。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
請點擊最下方贊和在看
點擊參與討論給我們留言吧。
圖片/素材來源:網絡
編輯:Mapple
© Hannah Prod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