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人的理解中,佛教中有因果報應這一說,那麼通過燒香能真的能改變業力嗎?如果幫別人燒香拜佛可以改變別人身上的報業嗎?你如果聽說過「頑石點頭」的佛經故事,那就說明了萬物皆有佛性,皆可成佛。那麼一塊鐵即可以鑄造成劍,也可以鑄造成盾牌,劍被用來殺生,造惡業,而盾用來保護生命,造善業,那這善業和惡業是屬於那塊鐵的還是打鐵匠呢,今天和大家聊聊這些問題。
1、「三報論」的推出
在《金剛經》中有一句流傳很廣的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一切有為法的東西都是夢幻泡影,佛性屬於無為法。那麼業力呢?首先業力是由我們的肉身犯下的,而肉身屬於有為法,什麼五蘊都是空,既然都是空,那麼業力何來?
在《大般涅槃經》中禪宗最愛「頓悟」成佛,那麼頓悟的一剎那業力的報應鏈條也就斷了,要不然怎麼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呢?但這又有點不太符合世俗的理解。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和尚對報業存在同樣的看法。竺道生從佛經中推出「善不受業報」的理論,但慧雲卻能推出「三報論」,而後者更能得到世俗人的認可。
三報論也即你今生做的壞事,報業會附著在你的靈魂上,當投胎轉世後,你的靈魂和報業將在你的下一世身上顯現。如果你今生殺了一頭豬,那麼轉世後這一刀你必須挨,即使逃過這一生,還有來生,反正這一刀你必須挨回去。
2、佛性「四法印」的驗證
這個理論剛推出來很受用,但漸漸大夥發現要給人改過自新的機會呀,於是地藏系的佛教徒們推出了讓人祈禱可以消除業力的理論,這樣就有了各種燒香拜佛,法場超度等等宗教生活。
但是如果我們用佛性的「四法印」來驗證這些「三報論」和「燒香拜佛」就會發現其錯誤之處,因為其違背了「諸行無常」和「諸法無我」的理論基礎。
人根本沒有不滅的靈魂,如果把身體比喻成一輛汽車,按照世俗的理論來說,靈魂就是駕駛員,這輛車報廢了,駕駛員換一輛車就好了。但佛性不是某種確切的事物,而是某種性質,就像一塊鐵既有「刀」的性質,又有「盾」的性質,佛性就是指你有成為佛的潛質。
在《大般涅槃經》中說過人的肉身是「五蘊」的聚合體,五蘊具有無常、苦、不淨等特徵,凡人通過修行,將這些特徵轉化為常、樂、我、淨就成了佛的「五蘊」,這個時候一旦涅槃,五蘊消亡,就進入「無餘涅槃」,跳出輪迴。從這裡可以看出善惡報應其實並不影響成佛的進度。其實勸人向善只是凡人在修行過程中的副產品,真正的修行者大多在深山老林中苦苦鑽研解脫之道,才不管什麼俗世的洪水滔天呢。
3、定業和不定業
任何事物進入新的環境都會產生變化,佛教傳入中土,其實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國佛教更加注重報業,而在印度善惡問題並不重要。如果因果循環鏈被鎖死了,那麼萬物的生存繁衍都已經寫入了「劇本」中,這顯然也是不和邏輯的。
所以才有「發無定向」之說,而《大般涅槃經》也強調了不確定性的積極面,這樣:「因果報應的不確定,所以才要修行,追求解脫。」後來,佛家把因果報應其實分為了「定業」和「不定業」,但這中間的界定並沒有人能說清楚。如果「五逆」之罪是定業,那阿闍世王畢竟最後成了轉輪王,也有人說如果真心想佛祖懺悔,定業就會轉化成不定業。
這樣也就解釋了燒香拜佛的作用,就是將定業轉化為不定業,如果有這樣的解釋那麼人就在因果報業的枷鎖中找了一絲自由喘息的空擋,這個空擋就是想佛陀懺悔,信仰佛教。你看,佛陀還是給眾生敞開了一扇窗。
回答了第一個問題,那麼我們來看看第二個問題,鐵塊被鑄造成劍和盾,分別造下善業和惡業,那麼報應應該給誰呢?從定業和不定業的角度,鐵塊是元素的聚合,前世的因果導致鐵塊此時此刻做了不同的工具,而工具又到了人的手上,產生了新的報業,其實鐵塊和鐵匠都在輪迴之中。但如果從「緣起性空」的大乘佛教來看,一切都是空,無所謂劍和盾,五蘊皆空,看到了不過是假象而已,無所謂業報,只是你的分別心在作祟。這樣的解釋,你能接受嗎,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