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多網友轉給我一條微博,說奶奶覺得一歲半的孩子冷,裡裡外外給孩子穿了9層衣服。
很多網友在微博下評論,說奶奶很愛自己的孫子,自己被奶奶暖哭了!
其實,經常會有家庭,會因為奶奶這一愛意滿滿的行為,全家都會痛苦地哭上很長一段時間,而且,是真的哭得死去活來。孩子的父母,會因為失去寶寶的痛苦,有很長時間不能恢復正常生活。
只要寫這種文章,我的內心會很痛苦,事實上我不願意寫。
每一個父母,對自己年幼的孩子,都充滿了無私的愛,他們的內心深處,肯定希望自己的寶寶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但是,確實是他們的無知的行為,導致寶寶生命垂危乃至死亡,因此,我實在不忍心去指責他們。
另一方面,我只要一開始寫這個文章,我的眼前就回浮現出那些我在醫院見到的慘死的寶寶,我的內心就會痛。
但是,為了悲劇能夠減少發生,我還是要來寫這個文章。
24年前的那個冬天,我大學本科畢業實習,在浙江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病房做實習醫生。
在一個很冷的夜晚,急診室來了一對焦慮的父母,懷裡抱著一個小嬰兒,嬰兒臉上有汗,身體已經軟綿綿,口吐血性白沫,鼻子裡有血性的泡沫樣鼻涕,不會睜眼也不會哭鬧了。
我清楚地記得,我們要給嬰兒檢查身體的時候,從小寶寶的身上,一共脫掉了8件衣服,最裡面是一件棉布內衣,最外面是一件棉襖,中間是6件毛線衣。寶寶的棉布內衣和最裡面的三件毛衣,都已經被汗溼透了。
我記得,搶救這個小寶寶的時候,老師從小寶寶的氣管裡,吸出了血性的泡沫樣的痰。
那個嬰兒才102天大,原先一直都很健康。
小寶寶沒有被救回來,最後,醫生確診,小寶寶死於「嬰幼兒蒙被症候群」。
那年冬天,我在實習的時候,一共遇見了5例類似的小寶寶。只有3例被救活,但是,救活後,有2例留下了癲癇的後遺症。
這是我最早見到的嬰幼兒蒙被症候群寶寶,雖然時間過去了24年,那些寶寶的樣子,我還記得很清楚,有時候,偶爾想到了,我的心還會痛。
我那位做兒科醫生的同學,每年都要搶救幾個「嬰幼兒蒙被症候群」寶寶。有些孩子能夠被救回來,但是留下了終身殘疾,智力受損非常明顯。有些孩子,就這樣,永遠地走了。
我們只要用「蒙被症候群」」或者「捂熱症候群」去網上搜一搜,就可以看到大量的寶寶死於該病的報導。
我在開往北京的G46次列車上,也遇到過這樣的病人。2015年2月22日,10:40,G46次列車上廣播找醫生,十號車廂有人生病,急需醫生幫助。一個30個月大的孩子發燒。孩子父母說,孩子平時感冒了就發燒,一發高燒就會抽筋。他們很害怕孩子又會抽筯。此時孩子滿頭滿身都是汗,額頭卻冰冷。我目測孩子衣服穿得比較多。接過列車長提供的體溫計,測出孩子體溫40℃。40℃!體溫再升上去,孩子真的會高熱驚厥,甚至有生命危險!我趕緊讓他們給孩子脫衣服。在脫衣服的時候,輪到我目瞪口呆了:孩子穿了2條毛線褲,一條棉褲,一條睡褲共四條褲子,還有3件毛線衣,一件內衣共四件衣服!而此時,動車內溫度22℃。孩子父母只穿了一件衣服!幸好G46次列車上備有藥箱,其中就有兒童用退燒藥對乙醯氨基酚栓。我給孩子脫掉衣服後塞乙醯氨基酚栓
我把藥給孩子塞進肛門裡後,請列車長拿來了毛巾和溫熱水,教孩子父母給孩子擦浴。他父母做夢都沒有想到:孩子高燒的原因,就是衣服穿得太多。
他的孩子做夢都沒有想到:他的孩子已經發生了「嬰幼兒蒙被症候群」,孩子已經在鬼門關走了一趟。
如果沒有我在火車上,孩子可能真的會被捂死了。
什麼是「嬰幼兒蒙被症候群?
嬰幼兒蒙被症候群又稱嬰幼兒捂熱症候群,是由於過度保暖、捂悶過久引起嬰兒缺氧、高熱、大汗、脫水、抽搐昏迷,乃至呼吸、循環衰竭的一種冬季常見急症,每年11月至次年4月為發病高峰期。
1歲以內的嬰兒,特別是新生兒,若不注意科學護理,最易誘發此症。
據文獻統計,該病發作以後,死亡率大約為18.3%。
大多數孩子起病前身體健康,少數有咳嗽、流涕、發熱、腹瀉等感冒或腸道感染症狀。
嬰幼兒蒙被症候群的發生,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小嬰兒的體溫調節機能還不完善,也不能表達自己過熱的感覺。另外一方面,新手父母往往怕小嬰兒太冷,給小嬰兒穿很多衣服。
我們知道,小嬰兒代謝比較旺盛,代謝也會產生熱量,此時,如果父母給小嬰兒穿了太多衣服,小寶寶體內產生的熱量只能通過發汗來排出去。如果發汗也由於衣服太多而散熱效果不好,就會導致高熱。
小嬰兒大量出汗,會導致循環血容量下降,嚴重的會導致低血容量性休克。
小嬰兒高熱,會導致腦中樞衰竭,這很難搶救,這是嬰幼兒蒙被症候群嬰兒死亡的原因。
這種死亡,和嚴重中暑導致人死亡很類似。
簡單地講,不要給小嬰兒穿太多的衣服!
那麼,如何判斷小寶寶衣服夠不夠呢?
父母可以用手指觸摸小寶寶後背,後背溫熱表示衣服剛好夠,如果後背皮膚有出汗就代表衣服穿得太厚重。
對於還沒學會坐、爬的嬰幼兒,穿著只要和成年人一樣即可,或者摸摸孩子的後背、身體,如果感覺寶寶的溫熱、沒有流汗就是合適、保暖的衣服件數。
有時候,小寶寶有輕微手腳冰冷,往往為血液循環較差的原因,不是增添衣物的標準,此時,可以給小寶寶戴上手套、穿上襪子,就可以保暖了。
對於已經學會爬行、走路的幼兒,好動易流汗,建議採洋蔥式穿衣服,就是多層式搭配以便隨孩子當下的活動程度調整。
如果小寶寶身體流汗了,就應該擦乾汗水、換上乾淨衣服,並減少一些衣服穿著。
給小寶寶穿多少衣服,通常也是婆媳吵架的主題之一,有時候,婆婆帶的孩子,更容易出現這種問題。
因此,我把她寫成公眾號文章,以方便年輕的媽媽們轉發給自己的婆婆或者媽媽們看看,用以說服他們。
其實,我知道,有些奶奶是不容易說服的。
我一親戚家有位鄰居,兒子在金華做老師。孫女小時候交給奶奶帶。這位孫女每年一到秋冬天就反覆感染乃至患肺炎住院。
那次我回老家,她帶了孫女來問我,為什麼她孫女會那麼容易患感冒。
我撩起她孫女的衣服,裡裡外外一共有8層毛衣加外套。當時,我才穿了三層衣服。
小孫女裡面的衣服全部溼透了。
我告訴她,孩子的衣服穿太多了,對於一個小孩子來說,出汗了,孩子就容易生病。我還教了她這麼給孩子穿衣服。
不管我怎麼說,不管我怎麼教那位老師怎麼給孩子穿衣服,他們總是一句話:「穿太少,孩子會凍著!」
自以為是的老師和固執的山村老太太,根本就聽不進去我的話,勸過幾次後,我放棄了勸說。
每年冬天,他們總是這樣給孩子穿衣服,因此,每年冬天,孩子都重複感冒生病的過程。
還好,孩子終於活到了成年。
因此,我對於這篇文章,到底能夠起到多大的作用,其實也不抱多大的希望。
一切看緣分吧。
最後,我再強調一次,小寶寶真凍不壞,卻容易捂壞。
作為一個醫生,我願每個孩子都能健康平安成長。
為人父母者,謹記一句話:若要小兒康,常帶三分飢和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