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部雷人的國產「熱血青春軍事」電視劇《雷霆戰將》由於其塑造我國抗日軍人誇張華麗的造型,在裝修豪華的歐式別墅內設立團部,女軍人身穿靚麗裙裝等場景,引發媒體和網絡的廣泛爭議,最後導致電視劇面臨下架的境遇。那麼這部電視劇後面,又折射出我國軍事影視的那些困境呢?
作為影視產品,《雷霆戰將》播出後被強烈批評,演員肯定是首當其衝。例如高偉光飾演的郭勳魁被批髮型全是髮膠,嘴裡雪茄不離口,在戰場臨危指揮時竟然還慢悠悠地喝咖啡,而張雲龍飾演的男主王雲山被批是全靠瞪眼,毫無氣場,在大街上對視女性眼神輕佻,全然沒有八路軍團長的做派,更像是街上的混混。但實際上這個片子,板子去拍在演員身上,實際還是挺冤枉的,更關鍵的還是要找背後的製作方、編劇和導演。
實際從新聞報導來看,《雷霆戰將》這部片子現在播出,已經算晚的了。因為據報導該片從2016年上半年就開始開拍,投資者是浙江某影視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其目的就是靠著「亮劍」這個大IP,重新再進行故事包裝和人物塑造,要趕在2017年解放軍成立90周年的時候「獻禮」。可以說,這部電視劇原本應該在2017年就上映,但是卻延後到了2020年,這其中本來就經歷了國內對有關抗戰題材影視劇政策上的巨大變化。
據中國廣電總局統計,從 1949 年到 2004 年,國產抗戰電視劇一共有 150 部,平均每年僅出產3部。2012年釣魚島引發的中日摩擦,導致抗戰電視劇出現井噴,當年上星電視劇總額約為二百餘部,其中涉及抗日、諜戰元素的作品就超過 70 部。隨後以《箭在弦上》《向著炮火前進》《抗日奇俠》《一起打鬼子》為代表的雷人的抗日神劇,開始大量出現,引發極大的爭議。
實際從2013年開始,輿論界和觀眾就已經對大量抗日神劇的出現極為不滿,甚至這一現象還被日本媒體嘲諷。因此我國在2013年和2020年至少兩次下發通知,嚴格規定不得播出違背常識常理、隨意戲說解讀歷史、過度娛樂化的抗戰題材電視劇。因此這部《雷霆戰將》原本想要在2017年上映,卻拖到2020年,這其中本身就顯示了官方整治「抗日神劇」亂象的力度。
相比手撕鬼子那類著實荒誕的神劇,實事求是來說《雷霆戰將》還不算太出格。但這部戲的定位,一開始就是存在巨大的問題。例如該劇的設定,是「傳承『亮劍』情懷,在升級戰爭場面、豐富情節懸念,和揮霍荷爾蒙的基礎上,注入更多青春活力、浪漫主義、人文智慧和藝術張力。選角滿足跨界年齡群訴求,啟用真正具備號召力的全民偶像,將融合動作美學、網絡範兒、國際範兒和熱血青春等標籤」。各位網友覺得,這樣的描述,屬於嚴肅抗日影視題材的定位嗎?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因此戰爭作為人類最重大的行動,受到影視娛樂界的關注,是必然的。但反映戰爭題材的影視劇有嚴肅和戲說兩種方式,前者困難,後者簡單。國內在談到抗日神劇中,經常提到美國大導演史匹柏的《拯救大兵瑞恩》和《兄弟連》,但實際上美國以及西方的各種戰爭神劇照樣不少,例如我們熟知的加裡森敢死隊、斯巴達300勇士等。因為拍嚴肅戰爭題材的投資和難度都非常大,需要導演、劇本、演員、服裝、道具、煙火等各個環節的都有精兵強將並通力配合。因此我們必須面對一個現實,就是無論中國還是外國,嚴肅優秀的軍事題材影視都是稀缺品。
相比之下,《雷霆戰將》的定位,就是一部賺快錢的爆米花式的電視劇。編劇找的都梁,雖然是亮劍的原作者,但實際操刀的卻是專門寫時裝劇的作者,而導演竟然是所有作品評分沒有超過5的弱雞。劇中的演員更是演技稚嫩,更難以與當初的李幼斌相提並論,只能靠靚麗帥氣外形來吸引人氣。這樣一部作品,當然難以複製第一部亮劍的成功,更不要說和美國《兄弟連》這樣的頂尖作品相比了。
當然《雷霆戰將》的板子,更多應該拍在導演和製作方上,演員責任是次要的。一個相對的合格的導演,勢必不會在一個製作精良的軍事電視中,啟用過于帥氣的演員,因為這本身就容易造成出戲,這是基本的規律。另一方面長得帥、演技稚嫩也不意味著就肯定演的差,關鍵要靠導演的指導和點播,如果是姜文來指導,結果就會大不同。但《雷霆戰將》的製作方,顯然不會在這方面下功夫,因為姜文請不起啊……
所以《雷霆戰將》的挨批,再次說明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在有關抗日歷史等嚴肅軍事題材影視上,我們必須設定一些關鍵的門檻,包括對投資額、劇本、導演演員選擇上設定必要的標準,否則隨便不知哪裡來的一些阿貓阿狗都能來蹭軍事題材,良莠不齊、神劇迭出就是必然的現象。而且這些低水平影視劇的產生,採取事後追責是不行的,因為惡劣影響已經造成。其實以我國軍事影視的製作能力,每年能有1-2部軍事題材佳作,就已經很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