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時期及一戰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蘇聯在反潛巡邏機的研製方面與美國相比都有較大落後。這一方面與蘇聯的海洋戰略有關,蘇聯並沒有像西方國家那樣很早的認可制海權和制空權理論,缺乏與美國進行遠洋爭奪的權利,海上巡邏機也是長期以近海防禦為主。另一方面,和其他飛機一樣,蘇聯長期以來在電子設備方面都顯得力不從心,而搜索設備又是反潛巡邏機的命脈所在。
世界上第一款核動力航母「鸚鵡螺」號
1954年,美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蘇聯嗅到了濃濃的海上敵意,開始格外重視水上反潛。為此,蘇聯海軍於1958年開始研製伊爾-38,這幾乎與美國的P-3"獵戶座」同步,然而伊爾-38機械設備簡單,航程短,性能運低於P-3,最終250架的計劃生產量降至58架生產機,於1967-1972年相繼下線。
伊爾-38反潛巡邏機
伊爾-38的慘澹結局在很大程度上還來源於蘇聯遇到了新的反潛壓力。就在伊爾-38研製期間,美國又推出了可裝載「北極星」潛射彈道飛彈的核動力潛艇「喬治華盛頓」號,可以靠近蘇聯海城發起核攻擊,這種巨大的威脅迫使蘇聯研製一種新的遠程反潛飛機,能夠將搜索和攻擊距離超出潛射飛彈的射程。1963年,蘇聯提出在圖-95轟炸機的基礎上研製大型反潛巡邏機圖-142,新機於1968年首次試飛, 1970 年開始生產並服役。1980年,改進型圖-142M開始服役,更先進的改型圖-142M3於1993年開始在俄羅斯服役。
圖-95「熊」戰略轟炸機
圖-95 「熊」是蘇聯一款著名的遠程戰略轟炸機,以此為機體基礎的圖-142繼承了碩大的身形,長約53米,高13.6,翼展50米。裝有4臺功率超過1萬千瓦的渦槳發動機,僅螺旋槳直徑就達到5.6米,最高時速達到900千米,在螺旋槳飛機中位居前列。巨大的圖-142最大起飛重量超過180噸,是P-3C的3倍,不僅可以裝載各種搜索設備和攻擊武器,還能攜帶大量燃油進行長航程飛行,其滿載油量為74噸,最長飛行時間達到18小時,並可通過空中加油進一步延長,在遠離基地4000千米處巡航時間超過4小時,這些都是圖-142作為遠程反潛巡邏機的重要基礎。
圖-142機上設有磁異探測器、聲吶浮標系統、搜索雷達等常規反潛裝備。其對海搜索雷達對水面艦艇探測範圍超過300千米,可探測到上浮潛艇及伸出潛望鏡或通氣管的潛艇,具有較強的偵察預警能力。該機的聲納浮標系統是反潛搜索的核心力量,也是圖-142歷次升級的重點對象。
圖-142反潛巡邏機
圖-142的攻擊武器包括噴氣反潛魚雷以及輕型聲反潛魚雷。早期的噴氣反潛魚雷航速高,但射程僅有幾百米,精度不高,後來逐漸被ATR-2E、ATR-3等聲反潛魚雷所代替、其中,ATR-3重0.6噸,最高航速60節,最大射程3.4千米,可打擊600米深度、航速60節的潛艇。圖-142的一個特有武器系統是反潛飛彈,其彈道在發射前設好,入水後先以低速潛行搜索目標,找到目標後發動機轉入全速航行模式進行攻擊,若沒有擊中目標則重新返回搜索模式。
圖-142一經服役,便得到了蘇聯海軍的高度重視,開始對北海和北太平洋的潛艇進行日常探測和跟蹤。遠程反潛巡邏機還大大拓展了蘇聯海軍的活動範圍,北方艦隊的圖-142在1977年數次抵達菲律賓海北部海區活動,太平洋艦隊也開始將自己的空間延伸到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一帶,甚至中國南海一帶。
越南戰爭以後,蘇聯在崛港和金蘭灣建了空軍和海軍基地,從這裡起飛的圖-142經常飛行9~11小時穿過朝鮮海峽或環繞日本島飛行巡邏。可以說,「眼疾腿長"的圖-142不僅是蘇聯海軍禦敵護士的「看家寶」,也是向外擴張的大觸角。1983年,圖-142M被部署到古巴,在馬尾藻海域進行潛艇搜索。據蘇聯報導,2架圖-142M飛行了近12小時,探測並跟蹤了6艘潛艇。
綜合而言,與美國的P-3相比,圖-142的機體尺寸、飛行速度、起飛重量、載重、航程、航行時間都有較大優勢,但稍遜一籌的還是電子設備。圖-142的聲納浮標效率低下,其他電子設備也是既笨重又缺乏可靠性,而且對艦攻擊能力不足,因此現代戰場靈活性非常欠缺。
儘管如此,目前圖-142仍是俄羅斯的主力反潛巡邏機,各型共裝備了約100架,也是世界反潛巡邏機家族的大戶,經常有關於圖-142的新聞傳入人們的耳朵。據日本報導,2014年5月21日,2架圖-142曾飛近日本海一帶領空,日方起飛戰機進行了監視。
圖-142反潛巡邏機的機腹
1986年,印度向蘇聯購買了8架圖-142M,一直服役至今,還曾計劃斥巨資進行改造升級,改進型圖-142ME於2011年10月在俄羅斯試飛。隨著21世紀俄羅斯經濟情況的改善,圖-142的現代化升級也提上日程,圖-142的未來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