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未婚,大齡,如此三個詞彙湊到一起,便是當前婚戀中總能發起熱烈探討的一個群體。
上周日晚,江蘇衛視《新相親大會》播出首個「男生家庭專場」,在首期節目碾壓式收割全域收視冠軍之後,第二期節目又於話題上引爆大眾聚焦。42歲的女嘉賓王巖帶著年近古稀的父親登上相親舞臺,她美麗自信、落落大方,吸引20多歲的男嘉賓為她爆燈表白,「她符合了我對另一半的所有期待」;與此同時,臺上不少家庭和男嘉賓也難掩對選擇大齡女性為伴的遲疑,「大齡女性面臨的生育風險要高很多」。
在「大齡未嫁女性」越來越密集觸碰婚戀話題銳角的當下,《新相親大會》透過王巖這一鮮明的「大姐姐」樣本,不僅精準言中越來越多現代女性的心聲:就要活得每時每刻都精彩。它還在更廣闊的社會與家庭視閾下,完整呈上這一群體所面臨的「冷」「熱」交織。
「大姐姐」群體陷婚嫁瓶頸
適齡對象難尋,單身男女年齡分布愈發失衡
作家韓松落曾說:相親節目展示的是我們婚戀觀的多元、流動,因此,這類綜藝生命線的長短,在於是否能成為觀察社會的窗口。將父母引入兒女相親現場,讓親家同臺,《新相親大會》從模式上即決定了節目的立意站位,這扇「社會之窗」的視角開得更大。
第二期《新相親大會》,因為42歲女嘉賓王巖的到來,節目內外都掀起相當激昂的討論。王巖形容自己是典型的北京大妞,熱愛健身和極限運動,也因為有品酒的愛好,與朋友合夥在北京經營一家爵士酒吧。用時下流行的觀點來概括,她就是那類自己賺錢買花戴,並將生活經營得有聲有色的都市獨立女性。
甫一登場,多個男生家庭家長舉手為王巖打call,贊其「人美氣質佳,優雅脾氣好」;播放短片階段,2號男嘉賓鄭達還為她爆燈。不過,當王巖公布自己的年齡為42歲後,現場隨即一片譁然。有男嘉賓不可置信,「年齡太超乎預期」;有家長直言退縮,「滅燈吧」。
事實上,伴隨女性受教育程度的增高及經濟能力的提升,如王巖一樣被貼上「大齡」標籤的未婚女性,這一群體的存在越來越醒目。可以說,王巖在節目中的遭遇既具現實參照,又濃縮了整個「大姐姐」群體所面臨的婚戀瓶頸。《新相親大會》節目製片人張紅巖透露,以節目組面試嘉賓的感受而言,每面試100人能遇到5名男性,已算男性佔比較高的情況。而隨著進入相親場域的未婚男性普遍「低齡」趨勢,單身男女年齡分布越來越不均衡,「女大男小的年齡差距愈發顯著,兩邊對於婚戀擇偶的需求也就更難尋求平衡。」以第二期「男生家庭專場」為例,男嘉賓年齡最大者不超過28歲,22-25歲的「小哥哥」成相親主力。
家庭及社會包容度日漸改善
認可女性個體價值,不以「年齡」拘泥擇偶標尺
不可否認,於大齡女性而言,依然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現實婚戀困境。但與此同時也能看到,家庭及社會對該群體的認知較從前已有長足改善。2號男嘉賓鄭達表示,欣賞王巖愛運動、會生活的獨立自信,因而果斷爆燈,在他看來,王巖「符合了我對另一半的所有期待」。
王巖公布個人年齡後,儘管有部分家庭因年齡差距選擇滅燈,但仍有半數家庭將決定權交給孩子,父母在認可女嘉賓成熟、知性、活出自我的同時,認為擇偶前提應該是「男女雙方三觀是否一致,個性合適與否」,而非單純以年齡作為判斷能不能在一起的標尺。
另一方面,因在場男嘉賓與自己「30歲以上年齡」的期待有所距離,女嘉賓王巖主動放棄,選擇以單身姿態離場,守候下一段緣分的到來。她的這一舉動,在場外引發了沸騰探討。一來,大齡未婚女性群體的龐大,讓很多觀眾對王巖的遭遇和選擇能感同身受:我靠努力活成了更好的自己,人生這條路要怎麼走我要自己決定。二來,在單身男女年齡分布不平衡的現狀下,大齡女性主動選擇的空間也在變小,要如何調和個人婚戀需求和客觀現實存在的矛盾?
對於素人相親節目,調動共鳴的重要可能性,就是某個人關照了生活方式、情感態度、價值認知類似的一群人。從某種程度上講,讓王巖作為大齡未婚女性「代言人」的《新相親大會》,為「大姐姐」群體與社會婚戀現實之間搭起一座彼此關照的交流渠道。透過王巖,更多男生及其家庭能洞見這一群體的真實狀態,放下對女性「大齡」的偏見;而對王巖表達充分肯定的男生家庭,也給予了廣大未婚大齡女性更多信心和勇氣,活出自己,自立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