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於1995年的《12隻猴子》就是這麼一部與時間旅行有關的科幻電影,並且被公認為是該題材中的經典之一。影片中布魯斯威利斯飾演的詹姆斯·科爾作為世界末日下的倖存者在2035年被科學家們逼迫穿越到1996年,科學家們希望他能夠找出當年毀滅世界的病毒根源,從根本上阻止末日災難的發生。故事情節大體上類似於《終結者》,然而與《終結者》的動作片套路不同,《12隻猴子》在引入時間旅行的概念後所進行的是哲學上的多面剖析。 由於「時間旅行」的概念本身存在著不可迴避的悖論,一旦對過去的既成事實進行更改,那麼勢必會走進解不開的死循環之中。
《12隻猴子》在這個問題上給出的答案是,時間旅行本身就是歷史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回到過去的人只是在重複那些早已經發生的事,所有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且無法改變的。影片中的1996年,詹姆斯·科爾在自己8歲的時候目睹了一場發生在機場的槍戰,這段經歷成為了他腦海中零星的記憶碎片,同年,人類遭遇不知名的細菌襲擊迎來了滅頂之災,2035年時已經成年的詹姆斯·科爾作為倖存者參與了時間旅行回到1996年阻止細菌擴散,並且成為了8歲時自己目睹的那起事件中的受害者,黯然離世。在這個過程中他還錯誤地穿越到過一戰的戰場,在黑白照片中留下了自己的身影,也曾錯誤地到達了精神病醫院,之後又神奇地藉助時間機器憑空消失。
他做了一系列看似在改變歷史的行為,而這些行為最終都被證明本身就註定會發生。人類就像是被命運所擺布的傀儡,一步步地走向滅亡的邊緣。這場毀滅事件就好比是一個預先設定好的程序,而程序的製作人卻不得而知,科學的解釋可以稱其為尚無定論的宇宙規律,而唯心的解釋則是命運的手掌。 影片從象徵著先進科學技術的「時間機器」入手,所帶出的結果卻是驗證了與科技背道而馳的「命運不可逆」,在《12隻猴子》中,命運無疑是這場對弈中最終的勝利者,宿命論在為影片營造悲劇氛圍的同時也令這部科幻電影增添了獨特的「反科幻」特徵。既然所有的一切早已有定論,那麼科技便不再是至高無上的唯一真理,同樣的,科學與片中那些遭遇滅頂之災的人類一樣,也成為了命運擺布的對象,成為了命運用來塑造「歷史」的一個重要工具,而更可悲的是,已經淪為棋子的科學還掌握在本身就已經是命運傀儡的人類手中,這對於自工業革命以來一直被奉為現實真理的科技來說,簡直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中世紀的歐洲,教會曾經對科學家進行殘酷的迫害,由此拉開了宗教與科學之間長達幾個世紀的漫長鬥爭。伴隨著新航路的開闢與資本主義萌芽的滋生,科學一度獲得了新鮮的空氣與充足的養料,迅猛生長,一舉擊敗教會的束縛獲得自由,此後的若干個世紀中,科學一次又一次地證明著自己在創造力上的價值,而宗教的地位則漸漸退居二線。新的科學發現不斷地質疑宗教長久以來所宣揚的命運輪迴,善惡有報,命中注定等唯心主義思想,大力地用鐵一般的科學實驗來證明物質第一、意識第二的哲學定論。在科學與命運的這場對弈中,二者自始至終都處於一種你來我往的激戰狀態。20世紀,科技這把雙刃劍在戰爭與核武器的陰霾中展現出了極具毀滅性的一面。
《12隻猴子》的誕生基本上便是基於20世紀末人類對於科技的這種反思。影片在重新拿起具有宗教特色的宿命論的同時,反覆地渲染命運的不可抗拒,著力凸顯人類在宇宙中的軟弱與渺小,力求重塑當代人在高度發達的現代文明中早已丟失的那份對於自然世界的敬畏。
沒有拯救人類,沒有世界大戰,只是一個人在以自己卑微的力量去爭取一點點新鮮的空氣,他甚至不是為了全人類,而只是得到自己想要的。這才是最真實的人性。尤其在一個已被毀滅的不成樣子的殘破世界裡,一個普普通通的人的最真實的思想。
我們無法改變已經發生的事情。凱薩琳醫生的話成了電影悲劇主題的隱喻。
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這個問題一直以來被視為理所當然,我們既定了正確與錯誤,並強加到每個人的身上——
And what we say is the truth is what everybody accepts. Right, Owen? I mean, psychiatry: it's the latest religion. We decide what's right and wrong. We decide who's crazy or not. I'm in trouble here. I'm losing my faith.
人從什麼地方來,又向哪兒去?8歲的詹姆斯見到了未來的那個自己死在自己面前,卻又全然不知那就是幾十年後的自己。面對廣博的時空,誰能說什麼是謬論什麼是情理?
我又想到曾經有個人對我說在浩瀚的世界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很渺小的,我們改變不了什麼,甚至什麼都改變不了。
只想說幾個細節。
一個是關於眼。主角無時無刻不在監控之下,無論是未來世界中的囚犯身份,還是回到過去在精神病院中,抑或回到過去的逃亡中,始終擺脫不了被監視的命運。眼睛,攝像頭或追蹤者的意向或顯或隱。最巧妙的當屬男女主角想躲避追查,卻意外地被隱藏的攝像頭把頭像打到大屏幕上的細節。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是我們認識世界最重要的器官,但當它被賦予的權力的意味,也是普通民眾的權利被剝奪之時。
另一個關於動畫。片子裡面有很多「畫中畫」,其中在男主角劫持女主角時,旅店電視上的動畫片是啄木鳥。老公居然說他記得自己看過這集啄木鳥,講得就是時空穿梭。然後電影中的動畫片下一個畫面果然是啄木鳥伍迪遇到恐龍。這很好玩兒。當然,電影中還有一些巧妙的閃回,但沒這個討人嫌的啄木鳥有趣。
再一個是關於片頭的猴子圖像。很多人說這個片子有《迷魂記》的影子,我倒覺得片頭的旋轉的猴子圖案更像《眩暈》。當然,12隻猴子組成的鐘表圖像最為經典,暗示了宿命的輪迴,也暗示了時間是影片至關重要的線索。
最後一個是音樂。手風琴演奏的探戈曲,很有特色。有些詭異,也很優美。每當重要情節就會有主旋律奏出來,讓心情忍不住隨之擊節。
當然還有一些沒搞明白的細節,比如那個聲音沙啞的沒牙老頭兒到底是誰;影片中有個片段是皮特在機場大叫「小心」,這又是為何。但無論如何,《12隻猴子》是個情節完整邏輯嚴謹的優秀科幻片,還別提其中多角度多層次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