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毀滅的劇情簡介······
這是一部紀實性電影,逼真地反映了希特勒人生的最後12天,第三帝國最後的日子。
蘇聯紅軍已經攻入柏林,希特勒(布魯諾·甘茨 Bruno Ganz 飾)和情婦愛娃(茱莉安·柯勒 Juliane Köhler 飾)也躲到了掩體下。愛娃知道自己是來陪希特勒一起共赴黃泉的,但她並 不後悔。即使在她向希特勒為妹夫求情遭拒絕後,她也和希特勒一起舉辦了最後一次的婚禮。
希特勒的忠實追隨者戈倍爾(烏爾裡希·馬特斯 Ulrich Matthes 飾)決心全家一起陪著元首殉葬。他共有7個孩子,他和妻子堅決不讓自己的孩子們在沒有帝國的天空生長,在希特勒和愛娃自殺後也一同自殺。令人不勝感慨。
歷史的真實通過鏡頭一幕幕
下面是收集網友觀看《帝國的毀滅》電影的精彩評論
電影觀看地址:關注本公眾號後留言「電影資源」,可自動獲得該電影觀看
影評一:
這是一部我看了很多很多遍的電影,當初有DVD時就買了正版,再後來為了練習德語看了許多遍,很多的對話都反覆聽過,再後來,那個「元首的咆哮」風靡網絡,各種惡搞,我見過的版本不下十個。
現在,我很絕望的時候,也會翻出這個電影看看——這才是真的絕望。
做這個電影的評論其實不需要注意劇透的問題,電影講的就是真實的事情,就是紀錄片,柏林圍城,帝國毀滅,等等。
但德語的名字很簡單——Der Untergang,沒有 Das Reiche的字樣。那麼,毀滅的不止是帝國。
記得麼,柏林街頭到處吊著的死人,身上掛著牌子——我被吊死在這裡因為我是個膽小鬼。
記得麼,希特勒那些咆哮說的什麼——我們就算死,我們也要拉著一個火光沖天的世界為我們殉葬。
等等等等,還有一些電影沒有體現的內容,比如,蘇聯紅軍在東歐的暴行,知道這個就會明白,為什麼那麼多德國人寧願自殺。
在這裡,我不想對希特勒做太多的評價,但是我引用一段聽來的話放在這裡——他有一個天才的一切才能,卻缺少一個正常人最起碼的人性。
還是那段元首的咆哮吧,那段話雖然被各種惡搞,大概意思是這樣的——你們背叛了我,我一個人白手起家,一個人徵服了歐洲,你們會什麼?
我不知道他臨死時有沒有想過,當初那些將軍們的勸告他聽進去了幾句。古德裡安不是勸過他不要分兵基輔麼?隆美爾不是勸過他拿下馬爾他島麼?加蘭德不是勸過他噴氣飛機最好不要改成轟炸機用麼?曼施坦因不是勸過他,東線的防禦要有機動空間麼?等等等等。
更不要說,當年德軍挺進蘇聯時,烏克蘭老百姓夾道歡迎德國解放軍,可是,怎麼這些人後來都跟德國有仇了?
這個人直到死,都無所悔悟。那個電影中的秘書榮格真有其人,她的談話錄我看過,確實如此,直到元首立遺囑,直到他自殺,他都認為自己是對的。
他一個人的死,拉上了好多人給他墊背,不說奧斯維辛,但只說守衛柏林的孩子們,十幾歲的年紀就死了,還有不少女孩子。
確實夠毀滅的,我以為這個場景中,毀滅的不只是帝國,那是人性。
1945年4月,德國柏林,人性被踐踏到了史無前例的地步。
然後,是鐵幕,冷戰,紅色暴政在東歐的肆虐,柏林圍牆,等等。
換個文藝的說法,這之前,是辛德勒名單,是卡廷,在這一切與柏林毀滅後,我看到的是鐵皮鼓,是狗年月,是古拉格群島,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是竊聽者,等等等等——我看見,在紅色的鐵幕後,人性被踐踏到了更沒有底線的地步。
今天是4月20日,希特勒的生日。他執政的時候,這一天是全國的節日,即使到了戰局不妙的1944年,這一天被炸毀的建築上還有「向德國最偉大的工人希特勒致敬」的標語。但到了1945年的這一天,我在電影中看到的希特勒,顫顫巍巍地走出地堡,給保衛柏林的孩子們授勳——十天之後,他自殺身亡。
孩子們大概也沒幾個活下來的。
1945年4月,人性在柏林死了。
影評二:
《柏林蒼穹下》是看過的,不過若非事先曉得,真不會認出眼下的希特勒就是布魯諾·岡茨。他的演繹下的最後的希特勒,不是魔鬼,只是一個身體孱弱,喪失權威,歇斯底裡到病態的「領袖」。卻不止如此。通過女秘書榮格的一系列細節回憶,他實際上也是一個在女士面前禮貌有加,彬彬有禮的男子,是到最後一刻還認為自己一系列行徑是拯救人類篩選人種的可憐的戰敗者,甚至由此「可憐」油生出一個年輕女人的同情,而與我們所"認識"的狂魔有了鮮明對比.
但是,導演也鮮明地揭示,年輕的秘書是十分受到年齡,女性特質和所看到的事情的局限的,她雖與納粹共處,卻並沒能看到地上的人們是如何因為喪心病狂的消滅人種和無休止的非人道戰爭遭遇的人間慘劇。這一點通過容格老年回憶時的懺悔得到回歸。
導演奧利弗·西斯貝格因為被指對希特勒的描寫過於人性化備受爭議。但看過影片,覺察到,對於受害者來說,把希特勒視作魔鬼並不能幫助人們更好的療愈傷口,而從人性角度冷靜分析一個「人」如何演變得與人道完全背道而馳,才是對人類來說更待棘手解決的態度。
影評三:
首先要感謝一位豆友在前天向我推薦了這部電影,謝謝!
沒想到今天就在一個超市的音像製品的特價欄中發現了它,真是天意。所以這篇文章也是寫給這位朋友的,希望他喜歡。
我一直對希特勒這個人和納粹主義,以及第三帝國的歷史感興趣。因為他不是一個好學生,而且還曾經做過文藝青年,在這一點上於我心有戚戚焉。一個美術學院的落榜生--乞丐--元首,這本身就是個傳奇,儘管不是一個那麼光榮的傳奇。我總想,假如他當年成為了一個真正的畫家,實現了他的藝術之夢,歷史上會不會就少了那麼多血腥和屠殺呢?
但是,歷史是不存在假如的,歷史人物也只能是舞臺上的主要角色,劇本是寫好了的,在那樣的歷史條件下,即使不是一個叫希特勒的人被德國人推上舞臺,也會有一個相似的人來做那些註定要發生的事情。或者叫施密特,或者叫繆勒。這好象只是一種偶然的選擇。
所以,我不認為是某個人創造了歷史,英雄或者歷史人物不過是歷史舞臺上的演員,他們的個性或許可以溶入劇情之中,使一臺戲更加好看,但是絕對無力去左右和改變歷史。人們譴責希特勒做下了令人髮指的暴行,使德意志的榮譽蒙受恥辱,但是同樣在1933年,同樣的人們把他當作救星,在一連串的閃電般的勝利後把他當作偉大的領袖,難道只有在史達林格勒之後,他們才發現他是個瘋子嗎?難道這個以哲思著稱的民族只有兩個白玫瑰是清醒的嗎?
那些格耐斯瑙和克勞塞維茨的信徒,不也被這個瘋子的冒險先是嚇壞了,然後在他成功後一直效忠到最後嗎/
失敗了,總要有藉口,有人要為之承擔責任。所謂勝者王侯敗者賊,歷史是屬於勝利者的,也是勝利的那一方寫就的。所謂歷史的真相,是一個悖論。
為什麼亞裡山大就被稱為英雄,難道他殺的人少,有誰知道拿破崙在埃及殺了多少人,從義大利搶了多少珍寶,這是什麼行為呢?統一歐洲的理想是不是一個永遠也實現不了的夢幻呢。
歷史的真相,歷史人物究竟是怎樣的,這幾乎是一個迷。當局的人更迷,誰都宣稱自己是為了人民,使命,誰都說自己是奉了天意,該相信誰呢。
當影片中的希特勒出場,我們和那些應聘的女人一樣驚異,因為他們崇拜的元首居然是個衰老疲憊的老頭,對女士彬彬有禮,頗有舊時紳士的風度,我想起自己讀到的一本傳記,說希特勒當年就是以維也納式的吻手禮徵服了許多貴婦人,她們即刻成為了納粹的信徒,捐了很多錢給初期的國社黨,是人民選擇了他,給了他無上的權利,也許他們後來懊悔了,可是也晚了。群眾有頭腦,可是不會思考,這是老阿弗列多從電影裡學的,其實群眾也象女人,喜歡跳來跳去,假如你能夠象個男子漢一樣有勇氣智慧他們就跟隨你。隨後的女秘書已經很融洽的和元首及他身邊的人相處了。
那些後來歷史上被描寫成惡魔的人,希姆萊不過是個老想登上大位的陰謀家,但是我知道他是個見血就害怕的人,也是個愛女的好父親,他的女兒一輩子認定他的父親是世界上最好的人,戈倍爾是個瘸腿魔鬼,但是也不過是個認死理的書生,一個還沒有他夫人勇敢的男人。在這裡,似乎只有兩個女人顯出了些許光彩,一個是愛娃,一個是戈倍爾夫人。愛娃一向被認做是繡花枕頭,可是這個德國女人到底是忠貞的,比拿破崙的老婆強。瑪格達和她的丈夫一樣堅定的信奉納粹和元首,那一幕她親自毒死六個孩子的情景是這電影裡唯一讓我落淚的和震撼的。也許在我們後來這些人看來,無論是希特勒還是那些他的追隨者,包括那些自殺的人,都是活該和瘋子的下場,但是他們致死也相信自己的的所謂理想,就象希特勒在柏林的模型前說的,光有商店和大樓不是偉大的城市,要有藝術場所。至理名言,這個不成功的畫家和建築師的文藝本色還是沒有消失,投考藝術學院未果的奧地利青年。也許當時學校的校長要為此向眾多的死者負責。元首是個老年震顫患者,一個不肯承認現實的老小孩,偏執,神經質,瀕於崩潰,在他那裡沒有了徵服者的姿態,他不過是一個被打敗了的失意的男人。也許這是真實的希特勒?誰知道呢?歷史人物終究是普通人,也是悲劇人物,因為他們也難逃天意和命運,不過是死神手裡的一枚棋子,歷史選擇的演員,就象戈倍爾說的,遊戲結束了,IT』SOVER
在經歷那樣一個眾神的末日,華格納式的最後的瘋狂,混亂之後,女秘書和小男駭騎著單車在已然寧靜的鄉間,這時候天空才顯得那麼美麗,似乎昨天是一場噩夢。
年輕不是藉口,大家都這樣也不是藉口。我看完這部電影知道德國人不會再輕易的出戰了,這個民族還是真正反省了自己的歷史,而有的國家沒有,所以,我們一定要有準備,你的善意不等於和平。
有人說我是虛無主義者,也許是的,人活著是不是作呢?大人物大作,小人物小作,為什麼人與人不能和平相處,只有愛沒有恨和相互的毀滅,為什麼大家要相互傷害,是不是下一次戰爭我們都要滅亡,而且每一次大幻滅大毀滅總有理由和藉口,要殺人總能有藉口,都說是為著正義和真理。對於世界和人性,我的疑問很多,虛無就虛無,犬儒就犬儒吧,反正呆在木桶裡比傷人好。拉菲爾把第奧根尼畫在亞里斯多德和柏拉圖腳下的臺階中部,就是為了在理想和現實之間找到一種平衡。
讓別人去創造歷史吧,我要睡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