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回到被愛的每一天》,說的是女主人公艾伶(王佳佳飾)放棄在北京的一切,回到自己的家鄉都江堰,開始新的生活。在北漂的日子裡,艾伶在合租房認識了男友姜和(張譯飾),愛情支撐了他們在北京的生活。無論是在漂泊的北京,還是在回歸的家鄉,愛情都成為了他們的救贖。
對於所有的北漂一族,電影《被愛》多多少少會引起共鳴,都曾經在「留還是不留,回還是不回」中抉擇過。北漂人心中的五味雜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在喧囂的大都市裡,北漂的人們會有一種特殊的情感,憐憫談不上,同情也不是,很難說的上來
大城市裡,愛情是當你在困境中感到孤獨時,溪湧而來的一種迫切需要,有了它,租住的房間裡,生活才有它應有的暖意。年輕時,愛情、事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一旦哪個疲軟下來,人生似乎講究缺了點什麼。但事實上,大多數人在鋼筋混凝土的建築裡進進出出,擁有的不是讓自己倍感驕傲的事業,而只是一份僅夠生存的工作而已,給他們帶來的安慰的愛情是愛情,但也不只是愛情。
艾伶離開故鄉小城,在偌大的北京尋找一塊立足之地。她在瑜伽中心做教練,租在一個合租房的小房間裡。白天穿得漂漂亮亮,擠著地鐵去上班,晚上拖著疲乏的身體回到小小的房間,吃著快餐或是泡麵,用一臺電腦衝出房間的束縛。在這個大城市裡,人們不一定能獲得自己想要的,或許只是從小城的局限裡,跳到一個視野開闊,但卻依然受困的鐵籠裡而已。
姜和也是個北漂,是個冰球教練。艾伶在北京所過的生活是現實使然,但姜和不同,他的父親是個有錢的生意人,他多少算個富二代。只是他三觀純正,有理想、有追求,在北京一切都靠自己打拼。所以他也住在合租房裡,就在艾伶的隔壁。離開父母的孩子,出於自尊心也好,怕他們擔心也罷,無論遇到什麼委屈,都不會輕易和他們傾訴。儘管科技的進步,讓他們可以通過社交媒體找到宣洩出口,但終究替代不了一個可以在身邊給予安慰和理解的人。
艾伶和姜和,此時心境相通,同在一個屋簷下,一面沒有隔音效果的牆,阻擋不了他們對彼此的需要,愛情就這麼來了。在大城市裡生存的危機感和個人的空虛,使他們更需要一個可以朝夕相對的人。
故鄉小城,生存的壓力轉變成一眼看到頭的柴米油鹽的瑣碎,愛情是兩個人的甜蜜相守,是想像中該有的悠閒,但現實並非如此。
在困境中走到一起的兩個人,想要安逸自在,想要親近自然,回到故鄉,但又放不下習慣的生活和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和所有混跡在鋼鐵牢籠裡的上班族一樣,一方面期盼自己有天能在這混得風生水起,實現自己的理想;另一方面,他們又在想像著逃離大城市的喧囂,返璞歸真。
艾伶帶著姜和回到她的家鄉,在那裡他們暫時過上了悠閒的生活。艾伶對家鄉卻有了陌生感,雖然是熟悉的街道和河流,但此時的她還在念想著北京,那裡的一切都在衝擊著她的腦海,她已不是曾經那個腦子空白的小鎮姑娘。她和北京原本就有著距離,現在,她和故鄉也有了距離。
在家鄉,艾伶和姜和像是在度蜜月,他們的感情基礎建立在北京的合租房裡,在共同的大城市夢裡,對安逸小城生活充滿幻想只是因為在那過得不如意,而如果讓他們放棄留在大城市,接受小城生活的定局,他們都還沒有做好放下的準備。
都江堰是個小城,面積不大,人口不多,經濟發展速度也沒有網上吹噓的那麼迅猛。不過,這裡有青石板、木板門,有純淨的天色,和多年覆蓋在河岸石頭上的墨色青苔。這裡是艾伶所愛的家鄉,從這裡開始,也從這裡結束。
影片並未具體交代艾伶離開家鄉的原因,不過年輕時候闖一闖,已經成為越來越多欠發達城市的青年的夢想。古語有「父母在,不遠遊」,但「遊必有方」。艾伶選擇來到北京,與家鄉都江堰相比,這是一座繁華而龐大的城市,霓虹燈光比彩虹還耀眼,高樓大廈蹭過雲朵。或許,這裡會成為艾伶所追尋的遠方,因為這裡是摩登都市,走在潮流前線,與國際接軌,能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
曾經也有過無數外地人從這裡起跳,踏進更高的生活水準,現在還有更多的人正在嘗試著複製前輩們的成功之路。就像《甜蜜蜜》裡,李翹和黎小軍從內地來到香港;《不見不散》裡,劉元和李清去了美國,他們都相信,更廣闊的天地就在大城市中。
然而,夢想中的遠方絕對不是到達一個城市這麼簡單,地域遙遠只是第一步,漫長而艱苦的奮鬥過程,才是遠方之所以遙遠的主要原因。
首先最重要要解決的是工作和住房的問題。工作薪資待遇怎麼樣,同事關係如何,領導賞不賞識,有沒有晉升機會等等都要考慮。生活上也要從新開始,在寸土寸金的北京,一開始能有個單間那都是奢侈品,沒有體驗過地下室和上下鋪,都屬於北漂「漂」的純度不高的。
這些事看起來瑣碎,卻也像鞋裡磨腳的沙礫。我們跋涉千裡尋找的這座大都市並不是家,或許,有人就這樣返鄉了,或許,有人還要前往下一個遠方。
所以,愛情成為了所有漂泊者的倚靠。
當穿著馬丁靴、牛仔褂的艾伶回到家鄉,兒時的老屋還在,屋子裡的陳設也沒有變化,連檯燈擺放的位置也與自己從前的習慣一樣,窗臺上的牡丹盛放,是父親天天來照顧著。走出家門,老戲臺還在,舊河堤也還在,時間像是在家鄉從未流淌過一樣。
但曾經熟悉的一切,同時也感覺陌生,陌生的是遊子內心的情感與之格格不入。奮鬥的時光裡,為了學會在外生存,壓縮自己的內心,封閉自己的情感。達到大城市標準線上的那個都市青年,未必是真實的自己,畢竟,隱藏和偽裝,是大城市慣用的生存手段之一。當家鄉的同學用羨慕的口氣稱讚北京繁華、上海洋氣、廣州明媚時,生活的酸楚往往會第一時間湧到眼前。
這樣的情感是相當矛盾的,似乎哪裡都是家鄉,而哪裡又都不像。重新愛上家鄉是酸楚的,這個過程比在北京的酸楚尤甚,而愛情再次成為支撐的全部。
我們不得不回到被愛的每一天,因為除了愛情,我們一無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