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國學大師,讓人不由得聯想到那高校裡侃侃而談的教授,再不濟也是網絡上某個學術論壇裡那眉飛色舞的學者,總之在人們的印象裡,大師就是代表學識與修養,還有成功者身份的象徵。
可事實上很多有才之人,可能默默無聞地在人群中平靜的生活,就像古代哲人說的那樣,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滿肚子的經論不爭長短,只求在繁華的鬧市之中,尋求一片淨土,獨善其身,也許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師。
曾經在中國最繁華城市之一的上海,有這麼一個大師,國學知識豐富,頗有哲學思想,可這麼一個理應出現在高校,或是成為學者之人,卻在上海流浪26年,每日以拾廢品與讀書度日。
後來他因為偶然的一段對話流傳到網上,迅速讓他紅遍網絡,他便是「流浪大師」沈巍。
「我夢想的生活,是擁有一個固定屬於我和我的書的小小住所。每天能看看書、寫寫字,有時間去聽聽戲、看看展,在書籍和筆墨的環繞中度過餘生。」——沈巍自述
不由己的選擇
沈巍出生於上個世紀60年代的中國上海,那個時代的中國,是個物質極其匱乏的年代,沈巍的家庭在當時也算不錯,母親是歷史老師,父親是遠航者,家中還有一個弟弟與兩個妹妹。
可那個年代,窮是中國很多家庭的現實寫照,所以沈巍的家庭也曾非常貧困過。
沈巍很喜歡讀書,可他沒有錢買書,於是很小的時候,他便開始拾廢品換錢買書看,在當時,沈巍這種行為並不突兀,畢竟那個年代,很多家庭為了生計,都拾過廢品。
1986年沈巍大學畢業,80年代的中國,大學生跟熊貓一樣精貴,沈巍可以順利畢業,就預示著他將走上一條通往成功的道路,至少在當時是這麼認為的。
但沈巍並不開心,因為他大學學的是審計,這不是他喜歡的專業,是他父親逼著他選的專業,他喜愛國學,喜愛歷史,可這些專業在當時不會有好的工作,於是沈巍不得不放棄自己的理想,按照父親的意願選了審計專業。
畢業後,沈巍順利被分配到上海徐匯區審計局,成為一名公務員,也許當時的沈巍心中早已沒有當年的夢想,畢竟生活是現實的。
工作可以提供溫飽,他的工作體面且安穩,對一個男人來說,似乎是前途無量,最好的選擇。
很多年後沈巍曾說過,他一生中最遺憾的事,就是沒有堅持自己的夢想。如果當年他沒有迫於父親的壓力,他選擇了自己喜愛的專業,那麼現在可能他就是某個高校裡的教授,或者成為某個學者,再不濟也能在自己的愛好中完成夢想。
可惜沒有如果,當年沈巍沒有扭過父親,而是成為一名審計局的公務員,他父親的決斷不能說是錯的,畢竟公務員的工作即便在現在也是炙手可熱。
可他的父親毀了沈巍的夢想,也很大可能毀了一個大師的誕生,埋沒這個大師。據說沈巍父親去世前,曾對沈巍說,他很抱歉,改變了沈巍的一生。沈巍不由己的選擇,讓他錯過一條正常且成功的路,他的悲與痛也從此被拉開。
異類一般的存在
進入審計局工作的沈巍,因為那個從小拾廢品的習慣,讓他與眾人有些格格不入。在沈巍的眼中,這些廢品浪費太可惜了,可在同事眼中,生活日益富裕的他們,覺得沈巍簡直是不可思議。
理性點說沈巍與他的同事都沒錯,曾經大家生活貧困,拾廢品改善些生活是正常行為。可如今日子都富裕起來,再拾廢品那就是將惡習帶進生活,畢竟廢品是那麼骯髒與不堪。
有人進步就有人會保守,沈巍是那種保守的人,他眼中是可惜這些廢品,就像國外很多人家資不菲也去拾廢品,為的就是環保。
當然在沈巍的眼中,這些廢品可能還有曾經換錢買書後帶給他的喜悅,也許他放棄不了拾廢品這個習慣,只是不舍心中的夢想,以及對現實的抗爭。
但不管怎麼樣,不論對與錯,當你與別人不同,那你便是一群人中的異類。據說沈巍在審計局工作的時候很勤奮,做事很努力,甚至為了工作住在辦公室裡幾年,當然他也一直堅持拾廢品。可惜他的努力工作也抵消不了他拾廢品帶來的不良影響。
因為他的辦公室裡都是廢品,惡臭不已,嚴重影響到其他同事,他也經常被同事們投訴,沈巍的同事們都認為他腦子有問題,最後單位讓他回家「養病」。每個月有著2000元的工資,於是沈巍只能離開單位成為無業之人。
也許是沈巍的與眾不同也讓家人倍感壓力,不得而知他的家人是否真的認為他有病,但曾經他們誆騙過他,把他送進精神病院。
後來沈巍就一個人在外租房居住,這期間他換過不少地方,大多都是因為房東與鄰居投訴他屋裡的廢品惡臭。最終沈巍只能以天為蓋地為廬,露宿街頭。
在流浪上海街頭的26年裡,沈巍每天都是兩點起床,然後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中翻找「垃圾」,早上五點再回到露宿的地方休息一個小時,等到七點左右,再在喧鬧的地鐵口或路邊看書,最後下午四點就回來休息。這些年沈巍流浪的日子中,只有兩件事不離不棄,一是讀書,二是拾廢品。
流浪的安靜與網紅的躁動
上海的某個夜晚,沈巍一如既往地夜下讀書,一個出差來上海的過客,匆匆一眼,看見沈巍在讀《易經》,一番好奇之下,倆人暢談許久,沈巍一口標準的普通話,侃侃而談《左傳》《尚書》這樣的古籍,言簡意賅,意味深長。
這番談話深深地震驚了這個過客,之後過客將他與沈巍談話的錄音放在網上,瞬間沈巍的才華被世人驚嘆,他也一夜之間成為網紅國學家。
在流浪的26年生活裡,沈巍沒有手機,也不明白網紅是什麼,他只有骯髒的廢品以及那底蘊深厚的古籍。他的日子是日復一日的枯燥,可他的心是寧靜的,他就像古代哲人說的那種,大隱隱於市的國士。
因為在網上的爆紅,很多人慕名而來,與他拍照,與他交談,與他認親,與他獻愛,好像一夕之間,所有丟失的人間之情都向他飛奔而來。
他出名了,得了個「流浪大師」的頭銜。儘管他的名字還是與廢品有所關聯,似乎帶著廢品散發的骯髒味道,可人們還是對他熱捧不斷。
在網紅經濟的催動下,沈巍成為了香餑餑,很多人想要讓沈巍在網絡上開始講課,正式成為一個網紅。
也許沈巍是掙扎過的,可是生活是現實的,理想也需要精神上的共鳴與支持。網紅不一定是沈巍想要的生活,但是卻能給沈巍帶來他丟失過的,以及想要的精神支持。
結語:
後來沈巍從眾多想要幫他成為網紅的人中,選中了頗有「江湖俠氣」的劉小飛,甚至還認下劉小飛為乾兒子,在劉小飛的運作下,沈巍出現在各大網絡平臺,最後他還完成了自己遊學。當然劉小飛也因為沈巍這個網紅大師賺得缽滿瓢滿。沒多久,劉小飛消失在了沈巍的眼中,去處成謎,沈巍也恍然大悟。
在他走紅一年後,沈巍毅然決然地在網上宣布淡出網絡,因為人紅是非多,因為心累,因為悲傷。最後沈巍就真的淡出了網絡,帶著他的廢品與古籍不知道在哪個地方,安靜地生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