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邵逸夫、利孝和、祁德尊等人創辦了香港首間商營無線電視臺「電視廣播有限公司」,英文名稱:Television Broadcasts Limited,也就是人們日常的說的TVB了。
吶,做人呢,最緊要就是開心。發生這種事,大家都不想的。有木有搞錯啊!一家人就是要整整齊齊
看到上面這些臺詞,是不是懷疑自己出現了幻聽?
沒錯,這些耳熟能詳的衝浪常用語全部是來自TVB的影視劇。
和「哦,我親愛的寶貝兒,看在上帝的份兒上」為首的譯製片腔、「改革春風吹滿地」為代表的春晚腔不同,TVB腔有一套獨特的腔調,聽久了宛如餘音繞耳,極其魔性。
儘管現在TVB劇集已不再如以往火爆,但和獨特的港臺腔一樣,很多TVB神劇依然是人們無法忘懷的青春記憶。
作為一個資深TVB愛好者,小咕要把私藏的TVB經典劇清單分享給大家了,跟隨小咕不迷路哦~
《射鵰英雄傳》
要說80、90後記憶中最深刻的TVB神劇,當屬83版的《射鵰英雄傳》。這部由黃日華和翁美玲主演的武俠劇,是一代人心目中的經典,在當時造成了萬人空巷的效果。
1985年中國內地引進了這部電視劇後,便引發了全民追看的狂潮。
金庸先生武俠小說的影響力、主角的全港海選、臺前幕後的經典組合、頂尖的導演演員陣容使這部經典大劇歷經三十餘年依然魅力不減當年。
翁美玲塑造的黃蓉,嬌俏可愛又冰雪聰明,她就像是為了這個角色來到人間一趟。飾演黃蓉的她,也成為眾多人心目中的女神。
《射鵰》也成為經歷80、90年代的國人成長的一道重要精神食糧,它不止是一部單純意義的武俠劇,甚至已經延伸成一個涵蓋了熱鬧、單純、青春、初心、浪漫等多種感覺的記憶。
《金枝欲孽》
提到宮鬥劇的鼻祖還是要看《金枝欲孽》。
在嚴整方正的紫荊城內,好像每個人都是名角,又好像每個人都是悲劇。不管是掌握後宮重權的皇后,還是風頭正勁曾無人能出其右的鈕鈷祿·如玥,亦是三位棋逢對手的新寵,無休止的明爭暗鬥註定了這是一場沒有任何贏家的清宮長集。
也只有這樣的劇情才符合當時宮廷的管理體制。
在劇中,宮牆內的愛恨情仇在搭配的配樂《詠嘆調》之下更是百感交集,萬般無奈。
《金枝欲孽》也是新千年後TVB為數不多的經典之一,它的內涵和境界不是宮鬥,而是人性的掙扎。這也是為什麼其他宮鬥劇無法超越《金枝欲孽》的原因。
《尋秦記》
《尋秦記》是2001年的臺慶劇,也是TVB首次製作的穿越劇。
該劇改編自黃易的同名小說《尋秦記》,講述了21世紀的香港G4精英項少龍穿越時空回到二千多年前戰國時代的中國。豈料時空穿梭機突然發生故障,為了能回到自己的世界,開始尋找秦始皇的故事。
劇中主角是由古天樂飾演的項少龍,多次運用現代元素的手法使劇集增加了幾分趣味性,林峰飾演的嬴政做為一個「新人」,卻看不出一絲不熟練,居中表現也拿捏得恰到好處,對角色的駕馭也顯得遊刃有餘。
劇中許多配角如連晉、呂不韋、雅夫人通過演技營造了真實的氛圍,更讓看的人覺得是身臨其境。
作為精心打造的臺慶劇,該劇順利奪得了壹周刊電視大獎十大電視節目第一位,主演古天樂也憑藉該劇第二次獲得萬千星輝頒獎典禮最佳男主角獎。
演技精湛的古天樂在線下更是低調做慈善,光是學校就捐建了幾十所。前不久,古天樂還號召了多家公司,籌備了一筆用來發放給香港的基層演員資金,希望用來幫助一些在疫情期間無法工作的基層演員們。古天樂也希望這些錢能夠幫助他們支撐過困難的時間,繼續追逐自己的夢想。可以說是慈善、演技雙在線的明星了。
不止上面介紹的幾部劇,在邵逸夫的帶領下,TVB就像是一個全才,除了武俠、言情、宮鬥,其他各領域各題材的職業劇也樣樣都能拿的出手。
比如講警務的《刑事偵緝檔案》,講醫生的《妙手仁心》,講消防員的《烈火雄心》。
甚至有廚師、交通、保潔業等等,無論哪一行都能成為TVB鬼才編劇們的創作靈感,在屏幕中為觀眾上演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事跡。
除了懷舊老劇,其實近幾年TVB出的很多新劇也是頗具好評。比如小咕下面要推薦的《使徒行者2》和《降魔的》了。
《使徒行者2》
在豆瓣上,有近一半人給《使徒行者2》打了4星以上的分數,在犯罪類型的電視劇中,拿到6.9這個分數可以算是可圈可點了。
在近一萬份的點評中,頻頻出現第一部的忠誠粉絲來評論,「每個人物都有很複雜的故事線,和第一部相比,更精彩和深刻」。
和第一部相比,雖然《使徒行者2》的演員基本全換了,但對於《使徒行者》這個系列來說,故事的核心套路仍然是「卓sir帶著手下臥底一步步闖關」的可複製模式,可以說是「鐵打的卓sir,流水的臥底」了。
港劇一向有塑造群像人物的創作能力,包括第一部林峰飾演的「爆seed哥」、佘詩曼飾演的「釘姐」,全部都是靠細緻的細節和演員本身出色的演技堆砌而成,而《使徒2》也是一部常見的群戲。不同的是,在觀感上,第二部十分國際化,取景地也從香港飛到了新馬泰。
該劇一開頭就是一個航拍的大場景,從視野上一下開闊了許多,豪氣的取景也讓觀眾的代入感更強了。
相比於傳統TVB的拍攝流程,不只是取景地,該劇在包括拍攝機位、編劇方式、後期製作在內的整個製作流程都有所改變。在《使徒2》中,我們可以看到TVB真的有在努力改變。
正是這些改變和充滿情趣的小細節,才讓我們相信,在百花齊放的今天,我們仍然有理由去翻拍、續拍港劇。
《降魔的》
雖然它體量嬌小,只是一部20集的驚悚喜劇,但被安排成為當年無線四大臺慶劇之一。
《降魔的》,不了解的群眾很容易將劇名讀錯。
在這裡,「的」讀di而不讀de,是「的士」的意思,即會降魔的計程車、能降魔的「的士佬」(計程車司機)。
這部劇主要講一位福大命大的計程車司機因為一場意外,喚醒了沉睡百年的石精靈石敢當,身上的天賦異能被啟發,由此打開了天眼,看到了凡人看不見的「東西」,成為降魔大師的故事。
可能觀眾已經熟悉接受了TVB五毛特效的設定,即使該劇動不動就是大面積螢光綠的「神奇」特效,在後續評論上網友也沒有過多追究,畢竟這部劇還是以驚悚離奇的劇情為主要看點。
憑藉離奇故事意外走紅之後,TVB自然不會放過機會,著手開拍了《降魔的2.0》,並且已經在香港翡翠臺播出了。
不過,和第一部一樣,《降魔的2.0》依然是開放式結局,同樣留了很多懸念給大家。就看《降魔3.0》能不能把這些坑都填上吧。
現在再去重溫這些經典影視劇,再去翻閱這些演員的人生,難免有「人生如戲沉浮不定」的感慨。
只不過,我們與他們一起見證過TVB的輝煌,在人生記憶裡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就足夠珍惜了。這些記憶又何嘗不是歲月最溫柔的饋贈呢?
(轉自咪咕,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