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剛剛去世的導演,也曾深受審查侵害

2021-02-21 看電影看到死

9月5日,捷克國寶級電影導演、編劇伊利·曼佐(Jirí Menzel,又譯傑裡·閔採爾、伊日·門澤爾)在與疾病抗爭多年後撒手人寰,享年82歲。

妻子奧爾加·門澤洛娃發布訃告:「在你最後一次朝拜永恆的路上,我們能和你在一起,是我們最大的榮譽和榮幸。你對我的愛,以及對我們孩子的愛,是那種永不放下條件的愛。「

伊利·曼佐(1938.02.23-2020.09.05)

青年時代的伊利·曼佐

對於國內影迷而言,伊利·曼佐這個名字或許還有點陌生;但倘若你對當年享譽世界的「捷克新浪潮」有所了解的話,便一定會意識到這位傑出的電影創作者對於捷克電影的重要性。

猶記得兩年前,米洛斯·福爾曼(《飛越瘋人院》《消防員舞會》導演)去世的時候,我們在發文悼念的同時,曾重新盤點過捷克新浪潮(緬懷!追憶最好的100部捷克電影)。

在這份極具份量的影史榜單中,伊利·曼佐共有五部電影進榜,包括曾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嚴密監視的列車》(第8名)、《反覆無常的夏天》(第20名)、曾在被禁21年後贏得柏林金熊大獎的《失翼靈雀》(第21名)、《森林邊緣的寂寞》(第70名)以及《我的甜蜜家園》(第80名)。

1966《嚴密監視的列車》

1968《反覆無常的夏天》

1969《失翼靈雀》

1976《森林邊緣的寂寞》

1985《我的甜蜜家園》

可以說,伊利·曼佐是捷克電影史上最具國際知名度的電影大師之一,他在世界影壇上的重要性也毋庸置疑。而或許有影迷會說,這樣的大師級導演的作品想必一定很晦澀難懂;但恰恰相反的是,伊利·曼佐的電影沒有哪一部是刻意追求高深莫測的,反而有著極為貼近生命最質樸狀態的融化人心的溫度,正如他自己所言,拍電影就像當鞋匠。而在我心目中,如果借用某本書的書名來形容他的電影,那就是「底層的珍珠」。

伊利·曼佐

縱觀伊利·曼佐導演整個創作生涯,從始至終都在為無聲抵抗的群體發聲,這也是他為何會跟捷克國寶級作家赫拉巴爾「合作」多達八次的原因。

從1965年《底層的珍珠》到1966年《嚴密監視的列車》,從1969年《失翼靈雀》到1981年《金黃色的回憶》,從1984年《雪花蓮節》到1990年《溫柔的野蠻人》(演員),從1996年《過於喧囂的孤獨》(演員)直至2006年最後一部改編赫拉巴爾的《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可貴的是,這些作品都志在為「時代垃圾堆」上的小人物講故事。

1965《底層的珍珠》(伊利·曼佐執導其中一個故事)

1981《金黃色的回憶》

1984《雪花蓮節》

1996《過於喧囂的孤獨》

2006《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

也正因此,在審查制度同樣嚴苛的捷克,致力於為人民發聲的伊利·曼佐的電影,難免遭遇到不少難以言說的困境。在紀錄短片《伊利·曼佐:七個問題》中,他本人曾回憶了當年《失翼靈雀》被禁21年背後的故事:

1968年,在布拉格之春期間,審查制度被摧毀,所以我們決定根據赫拉巴爾的書拍一部電影,名叫《失翼靈雀》。而我的第一部電影《嚴密監視的列車》是根據赫拉巴爾改編的,美國電影協會為我頒發了一個奧斯卡獎盃,前途一片大好。

1969《失翼靈雀》

我們成功拍完了《失翼靈雀》,但是一下子就被禁播了,我和赫拉巴爾,還有許多藝術家很多年來都被禁止工作。那時,歐洲和美國有很多人邀請我過去工作,但是我無法接受他們要把我的護照拿走那種事。

20年後,他們的統治結束,《失翼靈雀》回到大屏幕,並受邀參加許多電影節,其中在柏林還獲得了最重要的金熊獎。有趣的是記者都不相信這部電影是20年前拍的,還好有主演瓦茨拉夫·內茨卡陪我到了現場,他這20年來容貌的改變是最充分的證明。很不幸的,我也變老了。

電影《失翼靈雀》男主角瓦茨拉夫·內茨卡

影片《失翼靈雀》雖然並非直接改編自赫拉巴爾的作品,但其靈感同樣來源於赫拉巴爾的短篇故事集。在這些故事中,他用幽默和諷刺的語氣,描繪了那個時代的荒謬。

而影片中的臺詞無疑令人印象至深:「麵包會有的,黃油也會有的,但音樂去哪兒了?以前人們互愛互敬的美好時光又去哪兒了?」「活生生的人真的消失了!」「人退化了,不僅僅是抽象的,真正的人也在消失。」

「美好時光去哪了?」(《《失翼靈雀》)

「活生生的真人消失了!」(《《失翼靈雀》)

後來的某次採訪中,伊利·曼佐曾再次談到過《失翼靈雀》被禁事件。「我們拍攝的時候,捷克電影界的領導還沒有換,所以我們能自由地拍。但是等68年蘇聯坦克開進布拉格後,不管是電影界,還是其它藝術界,所有領導都被撤換了。」

他說,「在電影界,不止是我的《失翼靈雀》,還有一大批的片子,都被禁了。」「有人失去自己的工作、有人失去了自己的作品、有人失去了自己的生命。」「我當時的想法是,過幾年就會解禁,沒想到會花二十年。」

1969《失翼靈雀》

當然,國內影迷最為熟悉的伊利·曼佐電影,無疑是《嚴密監視的列車》和《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前者被認為是60年代捷克新浪潮電影的抗鼎之作,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光環更讓它有了享譽國際的知名度;而後者之所以在影迷群體中贏得高分口碑,則得益於赫拉巴爾經典原著與伊利·曼佐導演技法的雙重加持。

2006《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1966《嚴密監視的列車》

影片《嚴密監視的列車》講述的是二戰時期,生性靦腆的火車站見習員米羅因與女友性生活障礙,羞愧得準備割腕自殺,所幸被人救起,而治癒後的他為了炸毀納粹列車,決定犧牲自己的生命。伊利·曼佐巧妙地將大時代的嚴肅命題與小人物的愛情笑話彼此結合,製造出一種極具諷刺意味的荒誕效果,同時又不乏自由爛漫的現代主義氣息。

電影《嚴密監視的列車》

伊利·曼佐憑《嚴密監視的列車》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而作為伊利·曼佐導演生涯中的倒數第二部作品,影片《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的誕生無疑也是完成了伊利·曼佐埋藏多年的心願。影片以一位布拉格服務生揚·迪特的視角,再現了歐洲長達二十年的歷史。在伊利·曼佐的回憶中,這本書的改編之路其實頗為命運多舛,版權更是幾經周轉,但最後,這張通行證還是落到了他手中。「其實在赫拉巴爾生前,他就是希望我來執導這個改編的。」雖然伊利·曼佐最初迫於已經拍過太多赫拉巴爾作品而婉拒,但他內心深處對這部作品的熱愛,想必從最終呈現在世人面前的電影中就可見一斑。

電影《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

回望伊利·曼佐這一生,因身處於審查嚴苛的國度,他的作品數量並不算多,但幾乎每一部都是精益求精的經典之作。或許對他而言,他的創作生涯最好的時光,就是曾經那個所有人都意氣風發的真正屬於「捷克新浪潮」的六十年代。那個年代,所有人還能自由的拍電影。

伊利·曼佐

2013年,時年75歲的伊利·曼佐曾來到中國,擔任第16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評委,與中國影迷有過一次親密接觸。可惜,國內觀眾認識他的並不多;鮮有幾位當年跟大師合過影的影迷,恐怕都不曾想到,七年後會等來伊利·曼佐的死訊。

伊利·曼佐在上海(攝影-蘇大排)

難得的是,上海的影迷朋友蘇大排就曾與伊利·曼佐有過一次難忘的照面。當年,電影《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在上影節進行展映,蘇大排在映後給伊利·曼佐送了一副她自己畫的導演畫像,而伊利·曼佐則回贈了兩幅籤名版海報,還合了影。我記得當時蘇大排還吐槽,伊利·曼佐這樣級別的大師,竟然只是主競賽評委,而不是主席。

伊利·曼佐的珍貴籤名版海報(攝影-蘇大排)

這是伊利·曼佐第一次來中國,也是最後一次。當年,他曾提到自己對中國電影的印象,很喜歡陳凱歌的《大閱兵》。可惜他也很少有機會與世界各地的導演同行交流。按他的話說,他們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出不了國的,直到1989年之後才可以。

伊利·曼佐與希區柯克的珍貴合影

而說到如今的電影,伊利·曼佐則心懷憂慮。他說,如果要我用一個詞,來描繪如今的電影和我們當年的電影的不同,我會說,現在的電影總體來說缺少「憐憫」。回望那些年,「憐憫「這個詞或許便是捷克新浪潮最大的榮光。

作者| 看死君;公號| 看電影看到死

編輯| 騎屋頂少年;轉載請註明出處

【 近 期 熱 文 】

林奇的自傳,影迷們都願意打五星

信條:離顱內高潮就差一張電影票

電影是藝術的最後一口氣

Watch Movies Till The Last Breath

名人薦片|迷顏|電影節|花園|吉光片羽

紙上馬戲團|影人紀念日|鯨魚放映室

合作投稿 | kdykds@163.com;微信 | kdykds

相關焦點

  • 導演梁贊諾夫去世 曾到中國觀摩話劇演出(圖)
    導演梁贊諾夫去世 曾到中國觀摩話劇演出(圖) 2015-12-01 09:16:07來源:新京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耿慶源   11月30日凌晨,曾執導《義大利人在俄羅斯的奇遇》等經典影片的前蘇聯著名電影導演埃利達爾·梁贊諾夫在莫斯科去世,享年88歲。這位曾獲蘇聯國家獎、蘇聯「人民藝術家」稱號的大導演在中國也有無數擁躉。而在他的作品中,由《命運的捉弄》《辦公室的故事》《兩個人的車站》組成的「悲喜三部曲」最為我們觀眾熟知,曾影響了60後、70後乃至80後等國人對市民生活和歡喜冤家的浪漫認知。
  • 著名導演感染新冠去世
    韓國著名電影導演金基德因感染新冠,於12月11日在拉脫維亞去世,終年60歲。本月5號之後,他朋友發現聯繫不上他了,於是通過排查,發現他可能因眼暈症在入院後去世,疑為感染新冠肺炎。據了解,家人也是在今天剛剛接到的消息。」
  • 挑戰審查的金棕櫚導演
    科長、河瀨阿姨、邦叔今年更是《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摘下坎城金棕櫚十周年紀念,今天我們準備好好給你安利一下這位來自泰國的導演。 老友斯文頓曾這麼評價他:「他拍電影的方式是那麼虔誠,如對待信仰一般——提醒著我們生命共存的平衡、廣袤的自然世界,以及那些轉瞬即逝的瞬間。」
  • 韓國電影導演金基德因新冠肺炎去世
    晨報訊 韓國電影導演金基德因感染新冠,於昨天在拉脫維亞去世,終年60歲。據悉,金基德因想要獲得居住權,於11月20日進入拉脫維亞並欲在當地購置房產,12月5日之後,朋友發現聯繫不上他,於是通過排查,發現他可能因眼暈症在入院後去世。
  • 導演張一去世享年88歲 曾執導《挺進中原》等影片
    成都商報記者獲悉,峨影廠著名導演張一10月5
  • 義大利導演貝納多·貝託魯奇去世,曾執導《末代皇帝》
    據《今日俄羅斯》報導,義大利知名導演貝納多·貝託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去世,終年77歲。
  • 伊朗導演阿巴斯去世:享年76歲 曾獲得金棕櫚獎(圖)
    【伊朗導演阿巴斯去世】據外媒報導,當地時間7月4日,伊朗著名導演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Abbas Kiarostami)因癌症在巴黎去世,享年76歲。1997年,阿巴斯憑藉作品《櫻桃的滋味》收穫一座金棕櫚獎盃。
  • 一知名導演因感染新冠去世
    韓國著名電影導演金基德因感染新冠,於12月11日在拉脫維亞去世,終年60歲。據悉,金基德因想要獲得居住權,於11月20日進入拉脫維亞並欲在當地購置房產。本月5號之後,他朋友發現聯繫不上他了,於是通過排查,發現他可能因眼暈症在入院後去世,疑為感染新冠肺炎。此前拉脫維亞網站Delfi曾有消息表明,金基德並沒有露面原定的會議,同事察覺不妥後報警,跟其翻譯確認後稱導演12月11日凌晨1點20在醫院死於新冠肺炎併發症。金基德親信表示:「已經向(金基德導演的)家人進行了確認,結果證實外媒的死亡報導是正確的。
  • 長影著名導演姜樹森去世,曾擔任《劉三姐》副導演
    8月4號下午,長影著名導演將樹森在長春家中去世他是上世紀我國頗具代表性的女性導演之一,曾於1961年擔任長影經典影片《劉三姐》的副導演。在1971年與武兆堤、馬爾路聯合執導了電影《沙家浜》,從此開始獨立執導影片。
  • 導演喬治·奧格爾維去世,享年89歲,曾執導《瘋狂的麥克斯3》
    據外媒報導,澳大利亞知名導演喬治·奧格爾維已於上周日在新南威爾斯州的Braidwood醫院心臟驟停去世,享年89歲。喬治·奧格爾維本就患有肺氣腫多年,得知奧格爾維去世後,演員羅素·克勞隨即發文悼念奧格爾維老師。
  • 曾志偉分居20多年二婚老婆去世,《少年的你》導演曾國祥痛失慈母
    很遺憾,昨日電影《少年的你》的導演曾國祥跟媒體曝出消息,他的母親,也就是曾志偉的二婚妻子朱錫真,已於本周一,既2020年8月3日,因癌症去世。遠走加拿大曾志偉的二婚妻子,朱錫真,也就是《少年的你》導演曾國祥剛剛癌症去世的親生母親
  • 導演喬舒馬赫去世享年80 曾執導經典電影無數
    據外媒報導,美國知名導演喬·舒馬赫去世,享年80歲。 很多人可能對這位導演不是特別了解,尤其是不太擅長記外國名字的朋友。下面我們來給大家安利一下這位導演。 喬·舒馬赫於1939年8月29日出生於美國紐約,他的標籤有很多,也是一個有名的斜杆王者,導演、編劇、製片人、服裝設計師,電影拍得好,而且還很有衣品!藝術無邊界,審美之於生活就是這樣。
  • 貓和老鼠導演去世 曾獲奧斯卡最佳短篇動畫獎
    貓和老鼠導演去世 曾獲奧斯卡最佳短篇動畫獎時間:2020-04-20 12:5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貓和老鼠導演去世 曾獲奧斯卡最佳短篇動畫獎 娛樂圈又傳來噩耗,還是一位陪伴許多人童年的老朋友。
  • 陳木勝導演去世:年僅58歲,剛剛拍完遺作,港片的青春結束了
    據港媒,香港導演陳木勝今早不幸因鼻咽癌離世,終年58歲。他生前曾五次入圍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代表作有《新警察故事》、《寶貝計劃》、《掃毒》、《保持通話》、《雙雄》、《新少林寺》等。馮德倫寫道:「聽到導演陳木勝去世的消息很震驚
  • 曾影響一代人,《迷牆》導演艾倫·帕克去世了
    艾倫·帕克曾多次獲得奧斯卡、坎城電影節提名。1985年,艾倫·帕克(左二)與尼古拉斯·凱奇(左一)在坎城在英國,他的電影成績更是燦爛無比,曾獲對於中國觀眾來說,艾倫·帕克最著名的作品恐怕是1996年的《貝隆夫人》(Evita),時值中國人剛剛開始通過影碟同步看到好萊塢大片,麥當娜演唱的主題曲《阿根廷,別為我哭泣》響徹大街小巷。
  • 峨影廠《挺進中原》導演張一去世 享年88歲
    2018-10-06 11:27 | 成都商報成都商報記者獲悉,峨影廠著名導演張一10月5日因病去世,享年88歲。張一曾執導過《十月的風雲》《挺進中原》等經典影片,深受影迷喜愛。張一,1930年生,山西沁水縣人,16歲參軍。張一1955年調至八一電影製片廠任導演。
  • 導演羅文去世
    就在昨天據香港媒體報導,導演羅文昨日心臟衰竭病逝,終年70歲。可能大家對羅文不太了解,但是提到《東邪西毒》相信大家都有了解,羅文於1966年加入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現任化妝師,後因認識吳思遠而轉戰影壇,先後於吳思遠攜手合作電影《退休探長》與《阿燦當差》等片,羅文曾為多部電影擔任監製及策劃等工作,曾有分為
  • 英國恐怖電影導演突發心臟病去世 年僅48歲
    近日,據外媒報導英國電影導演約翰尼·科沃基安(Johnny Kevorkian),於11月4日因突發心臟病不幸去世,去世時僅僅48歲。 約翰尼·科沃基安是一位英國恐怖電影導演以及編劇,畢業後的他製作了幾部短片。
  • 著名導演尼科爾斯去世 曾憑《畢業生》獲奧斯卡
    著名導演尼科爾斯去世 曾憑《畢業生》獲奧斯卡 美國導演邁克·尼科爾斯去世 憑《畢業生》獲奧斯卡 時長:01:08 來源:電影網
  • 《櫻桃的滋味》導演去世 生前想來中國拍《杭州之戀》
    據英國《衛報》消息,伊朗著名導演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Abbas Kiarostami)7月4日因癌症在巴黎去世,享年76歲。1997年,阿巴斯憑藉作品《櫻桃的滋味》收穫一座金棕櫚獎盃。這位伊朗導演是當代公認的電影大師,其作品包括《何處是我朋友的家》《橄欖樹下的情人》《隨風而逝》《原樣複製》《特寫》等等。「我不認為獲獎的電影就一定是好的電影;我也不認為收穫大批觀眾和影評人讚許的電影就是好電影。我覺得衡量標準是電影魅力的持久性。一部好片是經的住時間考驗的,是大浪淘沙後真正有價值陪伴在我們身邊的。」阿巴斯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