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迴派對》講述了年輕女子納蒂亞(娜塔莎·雷昂飾演)的故事。她將在紐約以受邀嘉賓的身份參加一場似乎永遠無法逃離的夜晚派對。
《輪迴派對》由娜塔莎·雷昂、艾米·波勒和萊絲利·海德蘭德共同擔任聯合創劇人和監製,海德蘭德和雷昂共同擔任整季的編劇。
該劇集的編劇和導演團隊成員全部為女性。全部劇集都由詹米·巴比特、海德蘭德和雷昂共同執導。
這部劇對世界為何因為兩人而不斷重啟作出了一份解答。
兩個平行世界因為兩人同時的死亡而生成了1個錯誤的世界,而在2位主角一次一次的死亡中,世界不斷的自我修復,他們身邊的東西一次一次的消失與衰亡。
個人的觀感,劇情就是:含冤而死—徘徊人間—解除怨氣—亡靈超度
1.含冤而死
女主上來就一副看破紅塵,覺得生無可戀。其實她是有強烈的求勝欲,她的"養母"最了解她。我們看背景人設,一個幼年喪失父母的女孩,缺乏家庭教育與關懷,最終完成學業成為一個優秀的程式設計師,做為普通人沒有很堅強的意志是無法完成的。她害怕像母親一樣36歲不到就早亡,所以這個生日對她來說有特殊意義。正因為害怕死亡,她用自我調侃或者說荒唐的行為來偽裝欺騙自己。
男主則是內心敏感,懦弱的小孩,十多年為了讓自己自信勇敢一些,拼命去努力,自律到變態,讓自己青梅竹馬的妹子都討厭他。當人生遇到一個挫折,就一時衝動結束了自己生命。這種性格劇中已經說的很清楚,也通過遊戲失敗而憤怒,暴飲甜食來進一步加強人物刻畫。有趣或者可悲的是,無論他怎麼自虐、邋遢,接到朋友電話立刻梳洗打扮健身清潔,然後「精神抖擻」的去見兄弟—本來可以坦陳內心,傾訴情感的人。他拒絕心理諮詢就是拒絕正視自己的錯誤,忘掉自殺也是為了掩蓋自己內心的懦弱。
2.徘徊人間
中國也有很多故事解釋鬼就是死掉的人不願意去該去的地方,往往是各種執念或怨氣。如果像女主「養母」那樣,可以比較坦然面對死亡,自然不會有這樣的遺憾。女主發現自己陷入生死之間的時空,最開始選擇逃避、避免死亡,然後發現無論如何都是徒勞,又選擇盡情放縱,讓自己忘掉所有。然而一切喧譁過後總會迎來平靜,不得不面對自己。接著想起來自己埋藏的過去,因為自己讓那個又愛又怕的母親早亡,陷入自責,每當回憶起這一點(看見女孩)就會死去。說明一直執念過去的人,是沒有未來的。然後一直執念於自我的人,也會漸漸忽視身邊的一切,你的好友也會慢慢無法忍受你而離開,只有那些最在乎你和最愛你的人,堅持到最後,因為你的離去(死亡)而傷心或者與你一起毀滅(死亡)。好在女主因為這些朋友親人的愛,不願他們被自己連累而毀滅,總算放下了自我執念,讓那個可憐的小女孩真正成為過去。
男主故事線沒有那麼豐富,就是從死後繼續努力偽裝自己,到被迫面對真相,到接受真相,淺顯易懂就不多說了。
3.解除怨氣
最後,互相拯救。編劇用儘可能簡短詼諧的劇情告訴我們,想拯救朋友(自己)是很難的,甚至是不可能。所以普通朋友,會嘗試一兩次甚至三四次而離開你,而在乎的人看你一步步走向深淵而心疼,因為成年人很難讓別人替自己做決定。最終的決定還是要靠自己來選擇,不過,在這些重要的時刻,一點點關懷,也許會改變選擇的結果。在這些關鍵的時刻,能有一倆好友站在身邊支持你,也是人生的幸事了。
4.亡靈超度
流浪漢就是那可能隨時都在的天使(流浪漢出場時女主的臺詞),是他讓女主感受到關懷別人的快樂,讓兩人相遇(救助站電梯)從而互相拯救,最終引導兩人去往該去的地方。最後兩個亡靈時間線匯合的畫面特寫(紅領巾男主,白襯衫女主),火把是探險的象徵,女主的表情不是劫後餘生的歡愉,而是解脫、期待與一點點害怕。如果死後有知,能夠這樣死而無憾也算不枉此生了。
反正最後,兩個「陌生人」互相救贖的故事很有趣也很治癒,不是嗎?
死亡的理由有千千萬萬,被因為活所傷害、因為活所傷害他人的行為也有千千萬萬,而活下去的理由真的值得這些付出的代價嗎?接受自我與讓他人接受自我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人對於生與死的探討永不停止,也不會停止。佛家的空,道家的無憂,或許是良藥,卻是避世而活的解。生亦何歡,死亦何苦 ,及時行樂。
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原文是一種輪迴的意境,這裡只用字面意思,既然是空,那麼不如讓自己和周圍快樂起來。
出西門,步念之。今日不作樂,當待何時。夫為樂,為樂當及時。何能坐愁怫鬱,當復待來茲。
然而這一步跨下去,掌握不好尺度,便進入了「渣」之中。因樂己而傷人,也必定會因他人而傷。
你能於百萬人中遇見一人,他能夠被你所救贖,而那個人也能在你最需要的時候救贖你。
這就是一大狗糧環節了,人性的善意流露和接受善意者的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