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玉石同性質卻不拘泥於玉石,翡翠自從進入華夏以後,就搖身一變,價格翻了好多倍。目前翡翠市場交易量最大的地方就是我們中國,但是這種美麗玉石的產地其實不在我們國家,而是旁邊一個小鄰國,緬甸。
雖然別的地方也有零零星星的翡翠產地,但是一般的上等貨,都是緬甸生產的,不過去緬甸看過的朋友就知道了,無論老闆開採出來多少翡翠,全都賣掉,基本上沒有任何人喜愛翡翠,戴翡翠,就連普通老百姓也是一樣,到處都是開採翡翠的,但是見不到一個人戴的,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一、文化
欣賞美感,需要價值觀,而緬甸人,並沒有對於翡翠的價值觀傳承。對於我們國人來說,玉就如同君子,佩戴玉不僅能夠彰顯自己的個性,同時也能修身養性,裨益非常大。尤其是如此水潤的翡翠,更是玉石當中的代表,自然就非常招人喜歡了。
另外一點就是個中雕刻手法,我國的雕刻技藝如果稱世界第一,沒有國家敢稱第二的。在玉石上面雕刻作畫,各種山水人物、飛鳥走獸、莊嚴佛像都能得已彰顯,本來是沒有生命的石頭,但是再變成這些雕像之後,就擁有了寓意,具備了「生命」,這是中國文化一脈相傳的對於玉的看法。
但緬甸人就沒有這種千年的玉石文化了,在他們眼裡,翡翠就是一塊石頭,只是有了點顏色而已,又不能當飯吃,拿著幹啥。關鍵是沒有什麼雕刻技術,也沒有欣賞山水、欣賞雕刻技藝的眼光,所以把如此美麗的翡翠,自然就當成一文不值的石頭了。在緬甸,只有真正有錢的人才喜歡翡翠,普通人只會拿去賣錢。
二、經濟
緬甸是個南陲小國家,即使是到了如今,經濟也不是很發達,加上局面不穩定,經常發生戰爭,所以經濟自然就不行了,對於那裡的人們,收藏品什麼的都是次要的,只要能夠變現,那麼才是最為重要的。所以他們一拿到翡翠,就拿去賣了。
三、工藝
緬甸人只有開採翡翠的工藝,因為比較簡單,只需要挖石頭,鑿開大山即可。不過一件成品的翡翠,如果僅僅開採出來,那其實是沒有什麼價值的,只有經歷過雕刻大師的千錘百鍊,才能讓翡翠綻放出這種美感,但是緬甸人,現在生活都不是很景氣,哪裡有什麼雕刻大師,在雕刻翡翠這一方面,他們是沒有技藝的。所以他們只開採,然後拿去賣。
由於上述的原因,緬甸人並不佩戴翡翠。其實他們也喜歡翡翠,看到種水好的也非常開心,只不過他們開心不是因為欣賞,而是因為這塊翡翠能賣更多的價值。不過翡翠是開採一次少一次,這種天然的瑰寶也不是無窮無盡的,目前翡翠的開採量已經大大減少,相信再過一段時間,緬甸人靠著翡翠坐吃山空的夢想就會破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