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師徒四人加一匹馬從四聖那磨礪一番後,獨獨一個八戒凡心未收上了當被教訓了一頓。這八戒代表的含義有很多,既是唐僧的凡心也是修行上的「陰」,悟空是「陽」。這其中自然涉及到道家的修行法門,歷來解釋《西遊記》的人就執不同的觀點,說這一部道家的修行秘籍,也有人說這是一部成佛的「典藏」,甚至還有其他各種離奇的說法。這些言論從五莊觀這則故事中能夠略知一二,因為五莊觀在本書中處於一個特殊的位置上,其中涉及的人物遍布天地各界。
故事開始於鎮元子推算唐僧到來,於是吩咐自己兩個弟子準備人參果招待唐僧,自己和其餘徒弟上天聽元始天尊說法。唐僧到來後不識人參果的神奇,以為是未滿月的嬰兒於是堅決不吃,清風明月遂自顧吃了下去,這一幕被八戒看到,八戒告訴悟空,悟空聽了偷人參果,於是便有了這齣戲。清風明月得知人參果被偷,到後院數後發現加上偷吃的還少了一個,於是破口大罵,悟空惱怒便把人參果樹推倒,這下惹了大禍只要連夜逃跑。
鎮元子號稱地仙之祖,法力很深厚,在看到清風明月被悟空弄睡後便叫醒他們,清風明月著急罵道唐僧一夥是強盜,這時鎮元子也不驚訝只是讓清風明月詳細說來。鎮元子從容的過分,全程微笑好像寶樹被毀無所謂一樣,這從另一面可以看出地仙之祖的修行功底。他只招呼清風明月過來,帶他二人去認唐僧一夥。即使在和悟空爭鬥過程中也從容淡定,最讓人驚訝的是悟空竟然不是鎮元子的對手,一招袖裡乾坤便捉住了悟空眾人。
故事大概如此,可這其中表達的含義卻需要細細思考。這一劫主要圍繞「嗔」這個字,悟空心中不忿才有了推倒寶樹的行為,才有了之後的種種因果。即使是「悟空」這樣的境界也會被外界的境遇幹擾犯下一些過錯,何況是我們這些凡人呢。鎮元子的態度也是個問題,他仿佛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作為道家系統下的仙人,他的法力不比悟空低反而更強。悟空的戰鬥力只在太乙金仙級別,這在西遊世界裡只能算中上水平,但讓人驚奇的是鎮元子的態度。他是道家的人怎麼會和佛家的弟子打上交道,清風明月也曾說「道不同不相為謀」,雖然這是儒家的話。
這裡面就耐人尋味了,儒釋道三家的思想都出來了,並且最終都融合在一起了,所以作者是借這樣一個章節故事來告訴人們,在修行這條道路上,雖然不相謀但最終的道卻相同,於是鎮元子最終才會和悟空結拜。觀世音菩薩以及諸位仙家才會匯聚一堂,這種場景便是道法相融的景象。
鎮元子從頭到尾都很淡定,悟空從始至終都在奔波,菩薩從前到後奔波不斷,唐僧一如既往看戲,八戒悟淨同樣如此,這是為何?就是眾人皆在修行,在境遇中修道,悟空因「嗔」做了亂,凡心一動四方事物都在動,麻煩就來了。儒釋道三家的法門共治了「寶樹」,悟空的「嗔」被治好了,大家歡喜,心猿歸正,唐僧也識得人參果的好處,把這「道果」吃下果真脫胎換骨,滅了「嗔」心,西方極樂世界自然更近一步。此段淺顯解釋一二,其中還有更多道理,如今水平有限,待往後再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