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高畑勳先生在吉卜力工作室成立後的導演的第一部作品,30年前與《龍貓》同日上映的《螢火蟲之墓》曾以催人淚下的故事情節和發人深省的內涵打動了無數的吉卜力粉絲。其中許多經典情節相信各位至今想起都忍不住為之動容。今天就來為大家介紹,《螢火蟲之墓》幕後的故事。
《螢火蟲之墓》的創作目標
高畑在製作《螢火蟲之墓》時,首先寫了一篇總結電影創作目標的文章。這篇文章不僅成為了《螢火蟲之墓》的企劃書和製作發表會的發表資料,劇場用的小冊子上也使用了這篇文章。
高畑先生在文中這樣寫道:「螢火蟲之墓中的清太就像是現代的少年穿越到那個不幸的時代一樣。戰後已經過了四十年,再沒有比現代更能對清太的活法和死狀產生共鳴的時代了。就是因為處於現在這個時代,我才想把它做成電影。迄今為止,我們在動畫中,一直描繪的都是在困難面前毫不畏懼,在逆境中迎難而上的少年少女。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是有絕對無法克服的逆境的。這個逆境有可能是變作戰場的城市和村莊,也有可能是化作魔鬼的人心。在這種狀況下,非死不可的往往是心地善良的現代年輕人,他們可能佔了我們中的半數。在動畫當中描繪勇氣、希望與堅強固然很重要,但首要的應該是去製作能令人思考人與人之間的紐帶的作品。」
高畑先生的上述想法,通過電影最終一幕兄妹死去之後望著對面高樓林立的現代化夜景的場面表現了出來。
「要畫出真實的日本人」
《螢火蟲之墓》在電影製作表現上的中心是——「要畫出真實的日本人」。高畑勳先生曾說這是一個艱難的挑戰。首先,既要捕捉到「完全符合現實主義的日本人的性格」,又要把這個特點並不是基於漫畫式的輕蔑誇張,而是在可以保持日本人乃至東亞人的尊嚴的同時表現出幽默感。其次,人物的動作和表情要符合人物的年齡。高畑先生將這些難題交給了負責人物設計的近藤喜文先生來解決。最後,近藤先生圓滿地實現了高畑先生的要求。
另外,為了抓住四歲的節子的神態與感覺,美術監督山本先生四歲的女兒成為了素描模特。製作人員還到附近的幼兒園去觀察四歲的孩子。而作為高畑勳先生作品的常態,為了準確地描繪出故事背景,製作中還對各種事物展開深入的調查。大到B29轟炸機的飛行路線、燃燒彈的內部構造,小到糖果罐、錄音機等等都在片中得到了真實的還原。
《螢火蟲之墓》小說的原作者野坂昭如先生在看到製作中的畫面時大為驚訝,甚至寫了一篇名為《動畫可畏》的短文來表達自己受到的觸動。
《螢火蟲之墓》與《龍貓》的新嘗試
作為新的嘗試,在《龍貓》和《螢火蟲之墓》中,人物的輪廓線都選用了茶色而不是黑色。通常都是用黑色炭筆描圖紙來描繪的,但是黑色輪廓線與兩部作品的背景世界顯得格格不入,於是換成了與背景更為協調的茶色。不過出乎大家意料之外的是,茶色炭筆描圖紙的炭筆質量不理想,線條不能很好地留在賽璐璐片上。原本從轉寫開始應該交給外包公司的機器來操作的工作,最終只好由吉卜力工作室的員工們自己來完成。雖然多花了許多功夫,但茶色輪廓線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令人滿意,也算是值得了。
「獻上被你遺忘的故事」
自《螢火蟲之墓》企划起,吉卜力工作室加入了一名新的文案——系井重裡先生。《螢火蟲之墓》的宣傳語原本是德間書店與新潮出版社兩家共同負責撰寫,但由於想法眾說紛紜,難以統一,最終得出了不如拜託專業人士的結論。於是便去拜託了當時在業內已經廣受好評的系井重裡先生。
交給系井先生的任務是兩部電影各自的宣傳語和一句能將兩部電影聯繫起來的共用宣傳語。最終採用的共用宣傳語是「獻上被你遺忘的故事」。而《螢火蟲之墓》的宣傳語,當初有一個提案是:「爐子、被子、蚊帳,還有妹妹和螢火蟲」。但最終採用的是「4歲與14歲、想要努力活下去」。宣傳語公開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反響,之後系井先生擔任吉卜力作品的文案長達十幾年,為眾多的吉卜力作品撰寫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宣傳語。
更多關于吉卜力工作室的精彩內容請關注「吉卜力的世界」官方微信、微博!商業轉載請聯繫新創華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