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沂市救助管理站站長王巖給站照料中心47名受助人員集體過生日。
因為過生日的人比較多,王巖特別叮囑店老闆要做一個長方形的蛋糕,又大又厚,上面用水果和鮮花點綴,中間用紅色的奶油寫上兩個大字「新沂」。
王巖(右)和照料中心工作人員為受助人員分蛋糕
時集鎮距離新沂市區30多公裡,新沂市救助管理站照料中心就設在這裡。照料中心是在時集鎮裡一家養老院的基礎上改建的。
為照料中心受助人員準備的暖心物資
戴上口罩,記者隨王巖一同走進照料中心,掛在左邊牆上的「照料中心救助託養人員信息」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丁新和、丁沂純、丁沂江,李新城、李新富、李新山……」一張張照片看下來,一個個名字讀下來,記者不禁產生了疑問:這麼多人為何都是同一個姓?名字中的第二個字為何都是「新」或「沂」,這裡面隱藏著什麼故事?
原來,這不是一家普通的照料中心,照料的都是長期滯留在新沂的流浪乞討人員。為了保障他們的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從今年3月開始,新沂市民政局將長期滯留在救助管理站超過三個月的53名流浪乞討人員,以特困供養的方式一次性落戶安置、集中供養,其中,安置在照料中心的有47人。也就是說,這53人原本無家可歸,如今都是有名有姓的新沂人!
在民政救助體系裡,流浪乞討人員是最困難、最脆弱、最邊緣的一個群體,構成也比較複雜,對於他們,需要做到「救助常態化、照料規範化、尋親持續化」。
王巖邊走邊向記者介紹:在發現流浪乞討人員之後,救助站首先要對他們進行安全檢查和身份登記,發現危險人員,報給公安機關;發現患病人員,送到市中醫院救治;能說清身份的,送回原戶籍地;不能說清身份的,在公安機關協助下,通過在網上發布尋人信息、人臉識別、DNA比對等方式,積極為他們尋找親人。
三年來,新沂市已成功尋親137人次,護送返鄉59人次,滯留人員由原來的75人減少到53人。
然而,最後剩下的這53人,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智力和精神障礙,大部分在新沂滯留超過三個月,最長的已有五年時間。他們沒有姓名、沒有親友、無法與人正常溝通,既不知從哪裡來,更不知向何處去。如果任由他們流落街頭,立刻就會衣食無著,一種普通的疾病,一場漫天飛舞的大雪,一次突如其來的車禍,隨時會令他們處於危險的境地。
「你知道『犀利哥』嗎?當初送到救助站的人,大多數都是這個樣子。他們衣不遮體、頭髮髒亂、神情呆滯,身上散發著難聞的氣味。和現在相比,真是一個天,一個地。」王巖這樣描述著。
記者對照著牆上信息欄裡的照片,確實,現在的他們,衣衫整潔,面帶笑容,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
「都是新沂人」
「他們的名字從哪裡來?」記者問。
「從百家姓裡來。比如2015年前來的,就姓丁,2016年來的,就姓趙。如果是男性,名字中的第二個字就叫『新』,如果是女性,名字中的第二個字就叫『沂』。不管他們以前是哪裡人,現在都是新沂人!」
「為什麼要給他們落戶?」
「如果不落戶,他們就沒有合法身份,就沒法為他們辦理醫保、特困手續,就不能享受基本的社會保障供養。」
「採取什麼方式落戶呢?」
「與駐地派出所和市社會福利院溝通銜接,為每個人拍照、登記、造冊,確定落戶、新增戶主、取名等。從今年3月開始,他們就是新沂人啦!」
「落戶後有哪些好處?」
「納入特困人群的供養。現在國家對五保、低保、殘疾、孤兒、老齡、大病等特困人群都有不同標準的社會保障,對流浪乞討人員,就是參照五保老人的標準進行的。按照政策,他們每人每個月可以得到1350元的生活補助。救助中心再按這個標準,以購買服務的方式,與當地的養老院合作,照顧他們的日常生活。」
工作人員們忙著包餃子
時近中午,陽光甚好,受助人員三三兩兩地在院裡曬太陽,還有的坐在宿舍前面的長廊裡聽音樂。儘管不懂音箱裡放的是什麼,但仍有人情不自禁地隨著節拍手舞足蹈。
照料中心的工作人員也忙碌了起來。他們有的張羅著為受助人員換上新衣和新鞋,鋪上嶄新的棉被,有的抱來劈柴,架起鐵鍋,要為他們煮一碗熱氣騰騰的餃子。
中午12點,開飯時間到了。身著新衣新鞋的受助人員,在工作人員的引導或攙扶下走進餐廳,像小學生一樣,圍坐在一張張餐桌前。看到眼前的蛋糕,他們雖無法表達,臉上卻帶著一絲驚奇。他們中的很多人可能從來沒吃過蛋糕,更不明白吃蛋糕是什麼意思,有的下手就抓,直接把奶油塗到了臉上。
然而王巖卻清楚,在2020這個特殊的年份,這塊屬於全體新沂人的蛋糕,分量有多重,這場特殊的生日會,多麼有意義。
全面奔小康,一個不能少,既要帶上「他」,也要等著「你」!
原標題:《特殊的生日,為特殊的「新」 「沂」人》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