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影迷心裡,周星馳是神。
但是,那個神一樣的「周星馳」,已經「死」掉了很多年。
活著的,只是「周星馳」的招牌。
周星馳的《功夫》,是港片最後的輝煌
在電影史上,《功夫》會有一個紀念碑的意義。作為最後一部「港片票房冠軍」,《功夫》撐起了港片最後的輝煌。
在《功夫》之後,港片在和好萊塢電影的對抗中一敗塗地,毫無還手之力。在和內地電影的多次PK中,也被壓到抬不起頭。
這次,港片不是被唱衰,而是真的衰了。
《功夫》前後,周星馳作品判若兩人
除了對港片有特殊意義,《功夫》在星爺的電影裡,也是一個分界點。
在《功夫》之後,從《長江七號》開始,周星馳的電影走上了另一條路。
《長江七號》和之前的作品,有太大的不同。
一是,周星馳不再是電影的笑點中心,搞笑擔當變成了「兒子」徐嬌。周星馳雖然還掛著主角的名字,但是已經逐漸變成背景板。
二是,周星馳不再整蠱搞怪,把更多的點,放在了溫情上面。對比《長江七號》和《武狀元蘇乞兒》就會發現。同樣是父子情,周星馳已經不把搞笑放在第一位,開始打煽情牌,重點推「親情」。
而在《長江七號》之後,周星馳更是退居幕後,從演員變成了導演,變成了監製。
隨後的作品,越來越不「周星馳」。從臺前到幕後,周星馳在慢慢抽象成一個符號。
周星馳的早期代表作——《賭聖》
但是,周星馳的電影,只有周星馳能演。別人演,總是差太多味道。
1990年,周星馳有一部作品《賭聖》。在這部電影裡,周星馳飾演的是一個有特異功能的青年阿毛。阿毛到香港投靠三叔,被嗜賭的三叔帶到各大賭場,靠特異功能賭博賺錢。後來阿毛成為賭場代表,參與賭王大賽的故事。
這部電影,算是周星馳的早期代表作。在此之前,周星馳只是個沒什麼名氣的小子,被大家稱為「星仔」。但是從這部電影開始,慢慢就有人開始叫「星爺」 了。
周星馳自成一派的喜劇風格,加上賭術結合特異功能,是這部電影的最大賣點。
王晶翻拍《賭聖》,沒了周星馳就沒了味道
1995年,王晶翻拍了一部《賭聖2:街頭賭聖》。
這部電影陣容也算豪華。
金牌配角達叔(吳孟達)繼續飾演「三叔」。
邱淑貞釋小龍做配。
大反派是「斷水流大師兄」林國斌。
和第一部,最大的變化,就是主角不是周星馳,而是換成了葛民輝。
結果,爛片中的爛片。
網友的評價是這樣的。
超爛!王晶自認為可以再捧紅一個 賭聖 葛民輝,誰知道 陰溝裡翻船 ,完全拍的像個小丑電影一般,毫無深度與之前賭聖 賭俠 差了一百個 賭神 !
在這部電影裡,葛民輝本身的表演算是比較敬業。儘可能在模仿老版周星馳的風格。但是無論怎麼模仿,都是只有形似,沒有神似。他的這個「賭聖」,完全得不到觀眾的認可。
那時候就該知道,周星馳的電影,只有周星馳能演,換個人,怎麼也演不了、
同樣的道理,我們看下黃曉明的「唐伯虎點秋香2四大才子」,再看下星爺的「唐伯虎」,這個差距實在是太大了。根本就沒法比。
周星馳的電影,只有周星馳演才是那個味道
周星馳退居幕後,也出了不少作品,《美人魚》、《新喜劇之王》、《西遊降魔篇》等。這些電影看過幾遍,但是很難笑出來。更多的時候,感受到的不是好笑,而是尷尬。周星馳式的包袱,到新演員這裡,感覺只剩下死板和生硬。
雖然在拍戲的時候,星爺會去親自指導,甚至親身示範,手把手教演員演戲。但是這些年來,似乎還沒有一個演員能複製出星爺喜劇的味道。
想看周星馳的時候,還是只能去翻看20年的那些經典。《逃學威龍》、《大內密探零零發》、《九品芝麻官》等等這些電影,看過幾十遍,看到臺詞都能背出來,再看仍然能被逗得發笑。
這才是周星馳電影的最大魅力。
我懷念的,是演員周星馳
周星馳,是「無釐頭喜劇」的金字招牌。但現在,這個名字在電影裡的作用越來越小。導演周星馳、監製周星馳,更多的不再是喜劇電影的質量保障,而是記憶裡的情懷符號。
十幾年前,我們曾經說過:我們欠星爺一張電影票。但是我們欠的這張電影票,屬於那個鏡頭前的演員周星馳,而不是電影幕後的導演和監製。
現在,無比期待星爺的名字能出現在電影的主演名單裡,能是領銜主演更是最好。
到時候,這張欠了許多年的電影票,一定連本帶利地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