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波瀾壯闊的社會主義建設到激蕩人心的改革開放,從戰爭時期的英雄到新時代的年輕人,從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火熱的現實映照在似火的歌聲裡:70年來,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到生產生活一線,創作出一首首生發於心底的歌詞、一曲曲優美動人的旋律,這些歌曲題材各異、主題多樣、風格多元,既充滿昂揚鬥志,又飽含家國情懷;既反映了戰爭年月的艱苦卓絕,又歌頌了和平時代的建設奮鬥,唱響中華兒女砥礪前行的時代最強音。
我們特從中遴選出70首歌曲,為讀者呈現其獨運匠心的旋律中吟唱出的時代風神,飽含情感的歌詞中抒發的人民心聲,充滿個性的演唱中蘊含的共通情懷。時光流轉、音符跳躍,不變的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是藝術記錄時代精神的擔當。
70年,歌聲迴蕩,中國人民一路前進一路歌。
《我們的四十年》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文藝晚會現場,眾多老藝術家登臺唱響祖國頌歌。本報記者 陳曦 攝
飛揚的歌聲吟唱難忘的歲月
熟悉的旋律演繹時代的樂章
1949年7月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這次大會標誌著長期被國民黨政府隔絕的解放區和國民黨統治區的全國文學藝術界人士勝利會師。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方針、政策指引下,廣大音樂工作者創作熱情空前高漲,一批優秀的音樂作品應運而生。
上世紀50年代,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國家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時期,音樂工作者在對生活深刻體驗的基礎上,創作了大量反映新中國人民樂觀向上、積極奮發等精神風貌的音樂作品。作品風格多樣,既有《歌唱祖國》《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這樣為新中國、為志願軍戰士歌唱的頌歌,也有作曲家通過深入少數民族地區採風創作而成的《遠方的客人請您留下來》等曲調樸實清新、節奏活潑、富有民族特色的歌曲。與此同時,少兒歌曲同樣發展迅速,《讓我們蕩起雙槳》《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內容豐富、異彩紛呈,為少年兒童的成長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和《長徵組歌》、歌劇《江姐》、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等大型舞臺藝術作品在群眾中產生較大影響,大量歌唱生活、展現人民團結一致的歌曲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在民歌創作方面,創作者繼續深入少數民族地區開展大量採風活動,收集豐富的民族和民間素材,創作了《花兒為什麼這樣紅》《讚歌》《打起手鼓唱起歌》等喜聞樂見的音樂作品。
改革開放後,伴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和大批優秀音樂人相繼成長起來,人們逐漸開始將情感訴求譜成歌曲進行傳唱,從《祝酒歌》到《鄉戀》,從《軍港之夜》到《鼓浪嶼之波》都留下了鮮明的時代記憶,成為不朽的經典。
新世紀來臨後,無論是唱出了青藏鐵路通車後全國人民心聲的《天路》,還是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那首委婉抒情的《我和你》,新時代的音樂人通過更豐富的音樂語言、更先進的編曲配器方式,用動人的旋律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每個時代都有能見證歲月變遷的歌聲,這些歌曲承載著中華兒女一脈相承的家國情懷,一代代音樂人為時代抒情、為人民放歌的藝術追求,用活躍的音符、強勁的節拍、優美的旋律、動情的演繹,唱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強音。
如果以代際為線索進行梳理,展現的是中國音樂創作與時代同呼吸、共步伐的發展變化,那麼,對歌詞中關鍵詞的統計總結,則呈現出時光流轉中中國音樂人不變的情懷與牽掛。
顯而易見,「祖國」「中國」「中華」是70首歌曲的歌詞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語。高頻詞「媽媽」「母親」也是人們對祖國的親切稱呼,「親愛」「我愛你」是對祖國母親的深情告白,「歌唱」「歌聲」則是表達「幸福」、沐浴「春天」、展現「美麗」「生活」的途徑與手段。這一系列相互聯繫的高頻詞代表著創作者的心聲,不論時代如何發展變化,他們始終心繫祖國,與祖國在一起、與人民在一起。
「前進」也是出現頻率非常高的一個詞語,兩個字濃縮著黨帶領中國人民70年風雨兼程的奮鬥史。「太陽」「英雄」「革命」「勝利」,新中國的腳步從血與火的艱苦卓絕中走來,「故鄉」「家鄉」「長江」「長城」「黃河」「土地」「草原」「田野」「北京」,中國人民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氣魄建設家園,讓祖國的山河大地面貌一新,「父老鄉親」的生活越來越幸福。
此外,「少年」也是一個比較醒目的關鍵詞,少年代表著未來、代表著希望,與高頻詞中的「花兒」「遠方」呼應。可見,不論是在戰火紛飛的年月還是和平建設的時代,中國音樂人、中國音樂始終懷著創造未來的豪情、渴望明天的希冀。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這些跨越時空的歌曲至今依然經典,依然有強大的生命力,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創作者的藝術天賦、也有演唱者的動人演繹,但更不能忽略的是,它們在不同歷史時期緊扣時代脈搏,為人民而創作、為人民而歌唱,高度契合了人們對於藝術作品的需要。
人民始終是文藝創作的源頭,人民需要文藝,文藝更需要人民,優秀的音樂作品從不脫離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真正做到了以人民為中心,文藝才能發揮最大正能量。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作為文藝審美的鑑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
為人民服務文藝藝術工作者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社會和時代不斷發展變化,湧現出新的事物、新的人物、新的事跡,取得了新的進步、新的成就,需要新的音樂來反映、記錄和謳歌。生活方式、節奏等的變化,賦予人們新的見聞、新的感受,自然而然地需要以新的音樂抒發新的感情、傳達新的思想,也渴望在新的音樂中尋求共鳴。人們總是能從音樂中感受到時代的氣息,或者在歌詞中捕捉到新鮮語彙和新生事物。因此,音樂從來就不是靜態和一成不變的,而是與時俱進、流淌在時間之中的。
優秀的音樂家應當和人民同心同向、與時代同頻共振,創作、演繹時代新聲。通過分析不難發現,藝術家要創作出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無愧於良知的作品沒有捷徑可走,只有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以上我們列出的作曲家、詞作家是眾多音樂工作者中的一部分,他們的名字或熟悉或陌生,但他們的作品鐫刻在了中國音樂的發展史上。文藝工作者要深入生活,就必須了解人民群眾的生活現狀,探尋人民群眾的需要;要紮根人民,就必須發自內心地熱愛人民群眾,培養對人民群眾的真情實感,只有這樣,才能入得深、扎得久。
70年過去了,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文化娛樂方式更加豐富多樣,傳播途徑更加立體全面,藝術創作條件也更加先進高效,但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願望和期許從未改變。昨天的新作品正是今天的老作品,今天的文藝工作者要為未來積累經典之作,使藝術之樹常青。藝術只有與人民同在,才能獲得無窮力量、煥發蓬勃生機。
北京市房山區霞雲嶺鄉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紀念館門前廣場(霞雲嶺鄉宣傳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