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之星
「非洲之星」是世界上最大的切割鑽石,重量為3106克拉。這顆鑽石由美國一家公司切割,該公司在研究了這顆鑽石6個月後,才確定如何切割。1908年2月10日,這顆巨鑽由三個熟練的工匠,每天工作15小時,琢磨了8個月,共磨成9顆大鑽和96顆小鑽石。加工出來的成品鑽總量為1063.65克拉,全部歸英王室所有。1908年11月21日,英王得到了其中最大的兩顆,即Cullinan-1與Cullinan-2。1呈水滴形,重530.20克拉,琢磨成74個面,命名為「偉大的非洲之星-1」(權杖),2呈圓墊形,重317.40克拉,琢磨成64個面,又名「偉大的非洲之星-2」(皇冠)。
光明之山
這顆鑽石有最古老的記載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304年。在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時被再度切割,之後被鑲嵌在英國女王的王冠上,這顆鑽石現在重108.93克拉。值得一提的是,光明之山還激發了小說家威爾基科林斯的靈感,他的經典代表作《月亮寶石》便是以光明之山為原型創作的。
艾克沙修
這塊寶石金剛石重達995.20克拉,被命名為「高貴無比」。直到1905年庫利南發現之前,它的重量一直佔世界第一(或第二),現在則居第四位。「高貴無比」也是一個大晶體的碎塊,它有一邊為平整的解理平面。它的質量絕佳,為無色透明的淨水鑽,在日光下由於紫外線 照射發出微弱的藍色螢光,故略帶淡藍色。1903年,由寶石商亨利將「高貴無比」的原石劈開,琢磨成6粒梨形、5粒卵形和11粒較小的正圓形鑽石,它們的重量由69.7克拉至不足1克拉,總重量為原石的37.5%。 「艾克沙修」不光是世界上最大的鑽石之一,它還是迄今為止全球發現的第二大鑽石。
希望之星
三百多年前,在印度發現了一顆碩大無比的藍鑽石,經粗糙加工後重量還有112.5克拉。路易十四時代之後,法國珠寶商人達文尼(Jean-Baptiste Tavernier)從印度從當地王公貴族那裡用翡翠換取了價值33萬美元的寶石,其中包括這顆名貴的藍鑽石,44塊較大的鑽石和1122塊小鑽石,被稱作達文尼之藍(The Tavernier Blue)。他回到法國後,把這塊藍鑽石獻給了法王路易十四,並將其重新切磨成雞心型,重量為67.125克拉取名為"王冠藍鑽石"(Blue Diamond of the French Crown)。達文尼也因此授予了男爵爵位。1830年這顆失蹤38年的藍鑽石重新出現在荷蘭,屬於一個鑽石切割人威爾赫姆·佛爾斯所有。為防止法國政府追尋,他將這顆鑽石切割成現今的樣子,重量為44.4克拉。
大臥莫兒
大莫臥兒(great mogul),世界著名的古鑽石之一。大約1630—1650年發現於印度的可拉礦區,原石重787.5舊克拉。大莫臥兒鑽石是17世紀在印度發現的鑽石。1665年法國旅行家塔韋尼埃在印度王宮服務時曾目睹這顆鑽石。大莫臥兒根據泰姬陵的建造者沙迦汗命名。但是,這顆鑽石後來失蹤了。傳說後世的「奧爾洛夫」和「光之山」鑽石都是從大莫臥兒鑽石分割出來的。
奧爾洛夫
奧爾洛夫鑽石是世界第三大切割鑽石。它有著印度最美鑽石的典型純淨度,帶有少許藍綠色彩。
奧爾洛夫鑽石重198.62克拉。這顆鑽石呈淡青綠色,像半個鴿子蛋,一邊有缺口,可謂前沙俄名鑽。據稱當時的奧爾洛夫伯爵助情人凱薩琳當上女沙皇並贈送這顆鑽石,為了提醒情人自己的重要地位。然而凱薩琳接受了鑽石,卻收回了對奧爾洛夫的愛。
攝政王鑽石
攝政王鑽石是一名印度奴隸於1702年在谷康達附近發現的。攝政王鑽石以其罕見純淨和完美切割聞名,它無可爭議當屬世界最美鑽石。這顆鑽石是在1701年,由在戈爾康達的克裡斯蒂納河畔帕特爾鑽石礦幹活的印度奴隸發現的,原重410克拉。這名奴隸為了把鑽石帶出礦山,忍痛割破自己的大腿,將鑽石藏在皮肉之中,然後纏上綁帶,逃出了礦區。他向一個英國船長吐露了秘密,並提出與該船長分享鑽石,而條件是幫助他逃離這個國家,船長表面上答應了這個奴隸的要求,但在旅途中,船長偷走了鑽石並把他扔入了茫茫的大海之中。
神像之眼
古老而神秘的印度一直以來都有很多未解之謎,神像之眼鑽石就是其中之一。 神像之眼的英文名Idol’s Eye, 神像之眼是一顆扁平的梨形鑽石,大小有如一顆雞蛋。「神像之眼」鑽石重量達70.2克拉。傳說神像之眼是克什米爾酋長交給勒索拉沙塔哈公主的土耳其蘇丹的「贖金」。 它成為印度著名的未解之謎有何緣由呢?神像之眼鑽石早於17世紀就在印度的戈爾康達礦場被發現。由於神像之眼鑽石的色澤晶瑩通透,並且重達70.2克拉,所以被視為珍品看待。後來「神像之眼」被東印度公司購得,而且被打磨成扁平的梨型。根據記載,「神像之眼」是印度教神像的一顆眼睛,其後被人盜去。另一個傳說是克什米爾酉長綁架了雷舒達公主,土耳其王被逼把「神像之眼」作為釋放公主的代價。
仙希鑽石
仙希鑽石為淺黃色,顯然出自印度。法國勃艮第「大膽的查爾斯」公爵於1477年在戰爭中弄丟了這顆鑽石。仙希鑽石重約55.23克拉(11.05g),這顆淺黃色的鑽石曾為莫臥兒大帝所有,據說它源於印度,是第一顆被切割成對稱面的大型鑽石,目前保存在羅浮宮法國皇冠珠寶收藏品內。
泰勒伯頓
1966年,在南非的"普列米爾"礦山發現了一顆重240.80克拉的優等鑽石原石,1968年被美國寶石商哈裡·溫斯頓買到此鑽,並讓人琢磨成一枚杏仁一般大小、重69.42克拉的梨型飾鑽。這顆寶石級金剛石,經過精心設計,被切割、加工和琢磨成十幾顆鑽石,其中最大一顆鑽石,重量為69.42克拉,呈梨形,成為世界罕見的十大名鑽,與此同時,正在為自己的妻子——好萊塢傳奇影星伊莉莎白·泰勒尋覓一顆上等鑽石作為生日禮物的理察·伯頓對這顆梨形飾鑽產生了興趣,並經過輾轉購得。1972年, 當理察·伯頓的愛妻伊莉莎白·泰勒過40歲生日的時候,理察·伯頓將這顆極為美觀的鑽石贈送給伊莉莎白·泰勒,故這顆鑽石被命名為——「泰勒一伯頓」
(本文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