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冬令進補,開春打虎。如今,眼見著各地飛雪,萬物歸藏,冬至節將臨,就問一句:此時不補更待何時?特別是對於體質虛弱的中老年朋友來說,「冬令進補」,不僅能順應中國傳統「冬三月,此謂閉藏」的自然養生規律,幫助身體存蓄正氣滋養五臟;還能借羊肉、人參、母雞等熱源食物,增加體內的熱能供給,提高機體的禦寒能力與免疫力,從而助力體內陽氣升發,減少森冷寒氣侵體、染病的機率。
如此,在雨雪霏霏、氣溫破冰點時,人們該如何吃,才能達到固本培元、治病祛邪的「進補」效果呢?「養生的核心在於協調臟腑、保陽益陰(調和,平衡)。」據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心血管科主任中醫師、教授李醫生介紹,冬季進補,人們需要因人而異,根據體質的虛實寒熱,辯證施補。因此,大家要注意以下3個事項,切不可盲目進補,走入「食補」的誤區。
注意一:遵循「因地原則」,忌盲目跟風補
眾所周知,我國幅員遼闊,天南地北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皆不相同。人們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甚至是人體生理活動與病理變化也各不相同。各地區居民對於補膳的食材、效用選擇,自然也就各有異同。如若盲目跟風,強行讓身處溫和潮溼地區的廣東人,也在大降溫天氣不分青紅皂白地亂補牛羊肉等大溫大熱之物的話,那就很可能會讓食用者出現上火、便秘等症狀,補出麻煩來。
注意二:堅持「五穀養生」,忌無病亂進補
冬令進補,主要是中醫「治未病,防已病」觀點的體現,重在預防。就像對於平素體態健康,且無明顯虛症的人來說,如果一味地慕名進補,選用人參、肉桂等滋補藥材進行燉湯飲用的話,往往會適得其反,令人出現煩躁不安、失眠、血壓上升等症狀,增添不必要的麻煩。這個時候,人們進補則可以按照元代忽思慧所著的《飲膳正要》指導——「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用粳米、紅豆、小麥、秈米等谷豆類熬粥而食,以便禦寒氣、養胃氣,扶陽補正。
注意三:講究「秋冬養陰」,忌慕名熱補
同時,依照中醫典籍《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中「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原則,凜冬時節雖寒冷,但也不宜多食燥熱之物,應該有的放矢地選用一些蘿蔔、雞肉、黃花菜等溫性食材進行滋陰潛陽,均衡膳食營養。尤其是對本身就有胸悶、心痛、心悸等心血管疾病,且冬日懶動的中老年人來說,如果盲目進補肥羊湯、牛肉羹等高脂之食的話,很可能會致使周身血液循環減慢,加速血栓形成,增大自身心梗、心臟猝死等發生機率。這時,人們就可以在三餐前後為自己衝泡一杯天草丹參保心茶,進行滋陰潤燥,養護心血管。
據了解,冬季寒氣除了傷陽外,還有凝滯、收引的特性,會導致人體血行不暢、筋脈收縮。而天草丹參保心茶以有機綠茶與紫花丹參為原料配伍而成。具有活血化瘀功效,常被用於心血瘀阻型胸痺的輔助治療。人們日常飲之,可緩解胸悶、心痛、心悸。此外,區別於一般綠茶,天草丹參保心茶不但擁有茶鹼、茶多酚等抗氧化性強的營養物質,還富含丹參酮、原兒茶酸等成分,能清血管,修復心肌,增強血管壁韌性。冬令進補後來一袋,既能除油解膩,還能為人體補充足量水分,降低血液黏稠度,以保證日常的新陳代謝。中老年人冬季飲之,保心、更安心。
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每天3袋天草丹參保心茶,禦寒養生,更養健康心。
來源:中國網
責任編輯: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