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爭議的「行為藝術之母」瑪莉娜的溫暖與驚險時刻

2021-02-20 格格物志

「假若他日相逢,我將何以賀你?以沉默,以眼淚。」

在行為藝術史上,有一位繞不開的女神,被稱為「行為藝術之母」,來自已經不存在的國家「前南斯拉夫」行為藝術家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

愛情與藝術的詭秘纏綿

在阿姆斯特丹,她遇見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業夥伴、以及靈魂伴侶:來自西德的行為藝術家烏雷(Ulay)。

他們驚奇地發現彼此是同月同日生,緣分、愛情與藝術的融合,為他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愛情促成了兩人的合體表演,亦為他們帶來事業高峰。他們打扮成雙胞胎,自稱是「聯體生物」,對彼此有著全然的信任。

《時間中的關係》,1976年

1976年,阿布拉莫維奇和烏雷的行為作品《空間中的關係》更是使他們名聲大噪。他們光著全身,為了碰撞時產生更好的效果,肉體相撞時的聲音通過揚聲器放送。

《空間中的關係》,1976年

阿布拉莫維奇和烏雷從相距20米的地方起步,朝對方小跑,簡單擦過,重新回到原地,一次次更加激烈地衝擊碰撞。半小時後,阿布拉莫維奇被撞倒在地。

在1977年的《明亮/黑暗》中,兩人以飛快的速度互扇對方巴掌。

兩個相愛的人,不應該彼此傷害。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上的創傷,日積月累留下的,只有傷痛。

▲《明亮/黑暗》,1977年

1978的作品《吸呼》,兩人將嘴巴對在一起,互相吸入對方呼出的氣體。17分鐘後他們的肺裡充滿了二氧化碳,都倒在地板上昏迷不醒。

這一表演所要表達的,正是親密關係中一個人「吸取」另一個人生命的毀滅性能力。

▲《吸呼》,1978年

在作品《AAA-AAA》中,他們又面對面跪坐在地上,對著彼此大聲尖叫,直到其中一人失聲。

▲《AAA-AAA》,1978年

另一件作品《無量之物》相對平和一些。

兩人面對面站在美術館狹窄的入口,身上沒有穿一件衣物,想要進入這扇門就必須通過他們,觀眾則要決定是面對男人,還是女人。

▲《無量之物》,1977年

然而最驚天地泣鬼神的,還是得屬1980年創作的《潛能》。

兩人共執一套弓箭,弦繃得很緊,烏雷若一放手,箭就會射入阿布拉莫維奇的胸膛。

▲《潛能》,1980年

他們把生命交給了對方,感受著生命的心跳。

這段表演一共持續了4分多鐘,同時也是他們最接近死亡的一個作品。這一次,他們給世人呈現的,是愛情觸目驚心的真實。在阿布拉莫維奇和烏雷的雙人組合作品裡,他們用自己的身體,通過行為藝術,把男女間情感的跌宕起伏,以及他們性別的差異性,表現得淋漓盡致。

▲1988《情人—長城》

而他們的分手,終究也還是離不開行為藝術的方式。兩人相約在長城,東西各一方朝著對方走去。

這也成為了他們最後一個合作作品《情人——長城》。

阿布拉莫維奇從長城東邊渤海之濱的山海關出發,烏雷則從中國西部戈壁沙漠中的嘉峪關開始自西向東行走。

歷時三個月,行程超過4000公裡,最後在位於山西省的二郎山會和。

兩人揮手告別,12年的親密合作落下帷幕。從此之後,烏雷也從行為藝術界銷聲匿跡。

自長城分手,兩人天各一方。

直到2010年,阿布拉莫維奇在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個人回顧展上演《藝術家在現場》行為藝術——與所有參觀者對視,讓每個人都成為表演的一部分。

有人對著她大叫,有人默默垂淚,有人試圖用沉默對抗沉默,有人和她穿了一樣的衣服現場向她求婚,有人在她面前突然脫下衣服,試圖激起她一星半點的反應……

700多個小時,1500多個人,阿布拉莫維奇就像一座冰雕,沒有任何情緒波動——直到遇見她最愛的前任烏雷。

她事前並不知道烏雷會來和她對視,此時距離他們分手已經22年了。烏雷剛坐下來十幾秒的功夫,阿布拉莫維奇就哭成了河,故事的最後,他們還是沒有在一起。

也許這樣美好的情景,也只是過眼雲煙。

藝術家的高壓童年

阿布拉莫維奇的父親是二戰的英雄,母親則是少校軍官。與母親的關係,一直是阿布拉莫維奇不能掙脫的心結,並長期伴隨在其藝術生涯之中。甚至在她成名之後,所做表演的時間也要嚴格按照母親軍人化的管理要求去安排,必須在晚上十點前結束。

這些帶有某種精神壓抑性的烙印,或多或少地融入到了她日後的創作當中。

正像阿布拉莫維奇某次所說的:「世上有各種各樣的力量,而我一樣都不喜歡,因為它們都暗示著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控制。」

所以,擺脫壓抑的社會、家庭環境,釋放自我,尋找心靈自由馳騁的那一片空間。成為了阿布拉莫維奇走向行為藝術之路的潛在動力。

所有人都在施暴,沒有人給予擁抱

說起阿布拉莫維奇的行為藝術,一定要提及的就是節奏系列。

節奏系列一共包括了11個作品,從《節奏10》到《節奏0》,每個作品都令人觸目驚心。

在《節奏10》作品中,她準備了10把長短不同的刀,手起刀落地往指縫插,速度驚人。

要是刀傷到自己就換一把。之後還進行了第二次嘗試,加碼20刀。

阿布拉莫維奇說:「一旦進入了表演狀態,你就會逼迫自己去做,平時你不會去做的事。」

活脫脫一個不瘋魔不成活的藝術家。

▲《節奏10》,1973年

然而這還不是最驚險的,在《節奏0》中,阿布拉莫維奇直接麻醉自己,面向著觀眾站在桌子前,桌子上有七十二種道具,包括槍、子彈、菜刀、釘子、鐵鏈、鞭子等危險物品,觀眾可以使用任何一件物品,對她做任何他們想做的事。

這是她第一次嘗試,與現場觀眾的進行互動,讓觀眾成為她作品的一部分。

在阿布的作品中,鮮血、鐵鏈和刀片,這些看起來危險恐懼的工具,都成為了她和觀眾共同完成表演的載體。

由於作品有不可預測的危險性,所以阿布承諾,自己承擔行為藝術表演過程中的全部責任。

▲《節奏0》,1974

一開始很多人試探性地,看她是不是真的任由擺布,有的用口紅在她的臉上亂塗亂畫,用剪刀剪碎她的衣服,在她身體上作畫等等。當他們發現她真的毫無抵抗之後,便有人開始更肆無忌憚地用尖銳的道具去傷害她。

在六個小時的創作過程中,她被人千刀萬剮,直到有一個人用上了膛的手槍,頂住了她的頭部,最終被他人阻止,阿布拉莫維奇也流下了淚水。在受虐的過程中,她的瞳孔裡溢出了淚水,內心充滿著恐懼,但始終沒有做出任何身體上的反應。

作品結束後,她站起來,走向人群,所有的人擔心遭到報復,都開始四散逃跑。阿布拉莫維奇說:「這次經歷讓我發現,一旦你把決定權交給公眾,離喪命也就不遠了。」

行為表演不僅考驗了藝術家本身,同時也考驗了周圍的觀眾的道德底線。所有人都在施暴,幾乎沒有人給予擁抱。

試探越來越大膽,直至想置她於死地,都沒有清醒過來自己的意識。或許這就是潛藏在人內心深處醜惡的東西,只要有土壤就會快速滋生蔓延。所以任何人都不應該掌握至高無上的權力吧。

這個一生喜歡和自己過不去的女人瘋癲了大半個世紀還沒停歇.

[ 公眾號: 格格物志  ID: gegewuzhi ]

*請保留公眾號信息與二維碼

相關焦點

  • 行為藝術之母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的6小時人性測試
    與其相忘江湖,不如點擊上方「關公戰秦瓊23」 ↑ 關注1974年,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進行了著名的行為藝術表演
  • 行為藝術之母——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塞爾維亞行為藝術、人體藝術家、導演、編劇
  • 行為藝術之母—阿布拉莫維奇
    年輕時畢業于貝爾格萊德美術學院,受的是蘇派美術教育,後來在薩格勒布藝術學院進修過。[2][1]現在工作生活在紐約。2008年,她曾以導演身份執導了短片集《人權故事》,並在《我們的城市之夢》中出演角色。她戲稱自己為「行為藝術的老奶奶」,大家尊稱她為「行為藝術之母」,這個女人長期居無定所,先後旅居德國、荷蘭、巴西、美國等地,是標準的「國際公民」。她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其在行為藝術上的實踐,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行為藝術家之一。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40年來的藝術實踐與當代行為藝術的發展史息息相關。她的作品以探索三大方面為主:表演者與觀眾之間的關係、肉體的極限思維的可能性。
  • 瑪莉娜犯了美麗動人罪
    即使今天將她安放在異國他鄉,哪怕是我身處的梅郎小鎮,也會掀起一場軒然大波。因為人性的醜陋往往就是由美引發的,在世界上的每一寸土地都如此,文明程度再高也不會放過與美的較量,美的出現更容易導致醜的事故發生。實際上將瑪莉娜空投於地球上任何一片陸地和海洋,除非沒有種族的出現,都會破壞那裡的生態平衡。
  • 【藝術專題】向超越死亡的藝術青春致敬-"行為藝術之母"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
  • 當「行為藝術之母」的愛情逝去,她迎來了「七次死亡」
    最近,「行為藝術之母」 Marina Abramovi 的新歌劇《7 Deaths of Maria Callas》(瑪麗亞·卡拉斯的 7 次死亡)在德國慕尼黑上演。
  • 【行為藝術】阿布拉莫維奇《節奏0》:在恐懼中解放自己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塞爾維亞語: Марина Абрамовић,Marina Abramović,1946年11月30日-),出生於南斯拉夫貝爾格勒,是位行為藝術家自1970年代開始活躍至今,從事行為藝術40年,被人稱為「行為藝術之祖母」(英語:grandmother of performance art)。現任巴德學院講師。瑪莉娜的表演探討著表演者與觀眾間的微妙關係、身體的極限與想像的各種可能性。阿布拉莫維奇《節奏零》是瑪莉娜在1974年於義大利拿坡裡展演的作品。
  • 「藝術家的家」專輯 | 「行為藝術之母」瑪琳娜·阿布拉莫維奇的生活劇場
    進入新世紀之後,藝術界試圖通過更直觀、更具參與性的方式展現藝術,行為藝術應運而生。行為藝術是通過一系列行為試圖探索人性與心靈的藝術,強調藝術家的在場性和觀眾的參與性,是藝術劇場性的現代體現。行為藝術於20世紀50年代興起於歐洲,直到21世紀初期才成為主流藝術體制。
  • 「超越邊界的藝術」——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
    完成這場演出的,正是被稱為「行為藝術之祖母(Grandmother Of Performance Art)」的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瑪莉娜傳奇的一生開始於前南斯拉夫一個叫貝爾格勒的地方,從小她的母親就對她採取苛刻的軍事化教育。
  • 西方行為藝術淪為邪魔外道,行為藝術容易走火入魔
    西方行為藝術淪為邪魔外道行為藝術容易走火入魔世界上最著名的「行為藝術」家就是被譽為行為藝術之母的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 (Marina Abramovic)。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 (Marina Abramovic)一直以來都受到「行為藝術」界的頂禮膜拜。
  • 女子酒吧表演行為藝術,邀請觀眾摸胸半小時!稱「半途中我幾乎要落淚」……
    而發起這次抹胸行為藝術的原因,標籤為音樂家、詩人的林測說:「我們是生長在夜晚的一棵樹,我們的身體會發光。不過,這次行為藝術還是引起了不小的爭議。文化部也關注了此事,並向該酒吧發出通告,要求暫時停止營業。但不是因為事件性質「涉黃」,而是有些媒體報導過於誇張,引起網警的關注。
  • 《艾瑞巴迪》引爭議 是「洗腦神曲」還是行為藝術?
    整段節目中,「王子」龐寬演唱誇張、舞步「抽風」,Cindy妝容閃亮、唱跳張揚,而彭磊埋頭彈吉他,因為「看了會笑」,鼓手Hayato更是一半時間都很行為藝術地橫躺在了鼓上……「Everybody is here now」,這句歌詞被重複了幾十遍,然後情緒上卻是層層推進,感染力爆棚,唱到最後導師、評審和看節目的觀眾一起跟著唱起來了。
  • 奪命行為藝術——節奏0
    給你一把槍和一支玫瑰面對一個不用負責的陌生人你會如何選擇…Marina Abramovic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是塞爾維亞的著名行為藝術家,她個性卓絕,有「行為藝術之母」的稱號,她的行為藝術作品以狂野大膽而著稱。
  • 從億元婚禮到《中餐廳3》、黃曉明一直備受爭議是偶然的嗎?
    黃曉明出道以來,一直備受爭議是偶然的嗎?01雖然黃曉明舉辦豪華婚禮的事已經過去很久了,但讓人們還是記意憂新,對於楊穎和黃曉明,很多人現在是抱有很不看好的狀態的,畢竟兩人是演員卻演什麼不像什麼。黃曉明從億元婚禮到億元豪宅再到18億元股票案,一路走來,可謂風光無限,爭議不斷!02黃曉明出道以來,應該說還是有些成就的,他的巔峰之作,《中國合伙人》《新上海灘》《風聲》《大漢天子》也曾讓他在演藝圈奠基了一線明星的地位。
  • 她的這八首歌,備受爭議卻驚豔樂壇
    她的外在並沒有強烈的攻擊氣質,不關心政治與權益運動,沉浸在自我的對舊時幻象的塑造與操縱之中,然而依舊備受爭議,常有不合時宜的言論令她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她曾對記者說,羨慕那些英年早逝的藝術靈魂,而自己也希望能夠在二十七歲時去死,只是這個願望並未實現,諸如此類文藝幻想式的頭腦與娛樂社會形成衝撞,她有她獨特的風情,同時才華橫溢,又兼具爭議體質,這些特質讓她爆紅,你也許不了解這位歌手,但她的
  • 「90後裸模」蘇紫紫:為行為藝術全裸出鏡,折騰一番才三十而已
    王嫣芸是個有性格的人,她開始對抗爭議,直面輿論。為了回應「裸模」話題,更為了創作她的行為藝術,她大膽決定全裸接受採訪,要求採訪者把她的狀態記錄下來,作為裸體作畫的一部分。全裸受訪的過程,一邊直面爭議,一邊被做成了作品。有知名記者評價她這次的行為:「」我覺得她這種個性和頭腦,這次不紅,以後也會紅的。」
  • 到底如何看懂行為藝術?
    它不是簡單的很黃很暴力,而是一種直接對大眾呼籲的藝術形式。通過使觀眾感到震驚,從而重新審視他們原有的藝術觀及其與文化之間的聯繫。那麼大眾該如何看懂行為藝術呢?你認為,什麼是「行為藝術」?當你聽到這個詞,腦海裡飄過的第一印象是什麼?一個人在裸奔?一群人在裸奔?蛇精病、猥瑣男、變態狂?NO!這些都不是!
  • 行為藝術之母阿布拉莫維奇 :為碩大的愛而熱淚盈眶 | 文周LIVE
    畢卡索也帶來了他最引以為豪的作品之一《格爾尼卡》,也同時是中國範圍內展品最多的一次;電影方面,大家有機會欣賞到BGM之魂、大師坂本龍一八年磨一劍後的新專輯《異步》的音樂會首發演出現場的紀錄片,機會難得!在依舊有些疲軟的戲劇市場,丁一滕的名字當然是一劑興奮針,不痛不癢?不存在的!
  • 當代藝術先鋒專訪範曉楠:行為藝術的理論與實踐
    由此,行為藝術也不甘示弱,開始躍躍欲試與其他藝術形式結合,行為藝術與影像,行為藝術與虛擬網絡,在我看來,這些形式都可去嘗試和實驗,但行為藝術以身體為媒介的核心卻是根本,高科技無疑可以成為行為藝術作品傳播的載體,但當下對其獨特「身體」媒介純粹性的強化應該遠遠勝於與其他藝術形式的結合。
  • 董潔和兒子拍「婚紗照」,行為親密引爭議,網友:兒大要避母
    就像演員董潔就曬出了和兒子的照片,將 "親子照"拍成了"婚紗照",行為親密引發網友的爭議。 雖說董潔和兒子的關係真的很好,小男孩也特別愛媽媽,但畢竟現在孩子已經11歲了,有網友就有提到一句古話"兒大要避母",這可不是說說而已。儘管是母子,但也有性別之差,如果沒有注意"界限",這對於孩子的成長是有大危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