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日報
1月11日的臺灣地區選舉,蔡英文與其所在的民進黨勝出,將開始她第二個4年任期。
已經有很多人分析蔡英文勝選的原因:民進黨陣營大打「芒果乾(亡『國』感)」,成功地把選舉主軸從經濟問題轉移到安全議題上,民進黨選舉機器全面開動,抹黑對手火力全開;主要對手國民黨內耗不斷,推出了爭議性候選人韓國瑜;以及島內外勢力插手臺灣選舉,明裡暗裡給蔡英文搖旗吶喊。
這些因素的疊加,從表面看讓民進黨這次贏的很輕鬆,再度實現了行政與立法的全面執政。但仔細推敲發現,立法機構不分區民意代表的投票結果,也就是在俗稱的政黨票上,民進黨只獲得佔33.9%,與國民黨的33.3%不分伯仲。相對於民進黨4年前選舉政黨票佔44.05%,降幅超過10%。也就是說,儘管蔡英文本人在選舉中獲得高得票數,但認同蔡英文當局這4年表現的民眾比例實際上是在減少。民進黨的執政基礎沒有他們想像中的那麼堅固。
在這場被稱為「臺灣史上最骯髒選舉」塵埃落定之後,蔡英文和她的民進黨當局將把臺灣帶往何處?其中最關鍵的,是兩岸關係未來走向。民進黨如何定位兩岸關係,攸關全體的臺灣百姓福祉。
必須承認,蔡英文支持者中有一批是極端「獨派」、鐵桿綠營,但更多應該是被餵了「芒果乾(亡『國』感)」的普通選民。事實上,從選前蔡英文競選總部發言人林靜儀因發表「臺獨」言論而辭職平息輿情看,「臺獨」在普通民眾心中不一定有絕對大的市場。
外界注意到,勝選後,蔡英文多次就兩岸關係發表談話。其中主要有兩次:一次是1月11日勝選當晚的國際記者會上,提出了兩岸重啟互動的八字方針;一次是在英國廣播公司(BBC)1月15日播出對其專訪時,蔡英文作出「臺獨」表態。
很明顯,民進黨當局是想沒有「兩岸同屬一中」的政治前提下,重啟兩岸對話。對此,國臺辦發言人也予以密集回應。1月11日,國臺辦發言人就臺灣地區選舉結果發表談話,重申「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反對『臺獨』,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1月16日,國臺辦發言人警告民進黨當局領導人不要自我膨脹,誤判形勢,進一步製造臺海緊張動蕩,把臺灣帶向危險的境地。
儘管臺灣內部綠營基本盤已領先藍營,但在兩岸關係中,大陸的優勢仍在持續擴大。因此,選後有兩件事是確定的:第一,臺灣的地理位置不會發生改變;第二,臺灣與大陸硬實力差距在拉大。也就是說,蔡英文連任固然給兩岸關係前景增添更多變數,但大陸還是兩岸關係的主導力量,依然會以我為主惠民生反「臺獨」。也就是國臺辦說的,對臺大政方針不會因臺灣地區選舉結果改變。
因此,民進黨必須要正視的是,操弄「反中仇陸」的意識形態,或許能用在選舉之時,但如果在選後依舊罔顧兩岸現實或對臺美關係過於樂觀,都會使兩岸漸行漸遠,甚至出現嚴重對立。
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今年6月,兩岸兩會10年前籤署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就將到期,兩岸代表能否繼續協商談判,存在很大疑問。如果一旦ECFA無法延期,兩岸經貿關係不可避免地大幅度倒退。對於臺灣這樣淺碟型經濟體而言,將直接衝擊臺灣農漁產品對大陸出口。臺灣的貿易有40%出口到大陸,出口是臺灣經濟的命脈,一旦出口受阻,經濟增長會停滯,稅收就會減少,導致一系列的社會民生問題。
用臺灣《中國時報》評論的話說,臺灣老百姓未來4年是不是又將度過煎熬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