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 梅爾·吉勃遜
編劇: 安德魯·奈特 / 羅伯特·申坎
主演: 安德魯·加菲爾德 / 薩姆·沃辛頓 / 文斯·沃恩 / 雨果·維文 / 盧克·布雷西 / 更多...
類型: 劇情 / 傳記 / 歷史 / 戰爭
官方網站: www.hacksawridge.movie/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 澳大利亞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16-12-08(中國大陸) / 2016-11-04(美國)
片長: 139分鐘(中國大陸) / 140分鐘(美國)
又名: 鋼鋸嶺 / 鋼鐵英雄(臺) / The Conscientious Objector
劇情簡介: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作為邪惡軸心重要成員的日本,其囂張態勢已成強弩之末。是年,決定戰局走向的衝繩島戰役拉開序幕,成千上萬鬥志昂揚的美國大兵被派往衝繩,等待他們的則是敵軍重兵防守、兇險異常的鋼鋸嶺。在這群人中間,卻有一個不願拿起武器的軍醫。他名叫戴斯蒙德·道斯(安德魯·加菲爾德 Andrew Garfield 飾),來自美國的維吉尼亞。太平洋爆發之際,瘦弱的戴斯蒙德志願成為救死扶傷的軍醫而應徵入伍。可因童年和家庭的原因,他始終不願拿起槍枝操練,為此寧願背上拒服兵役的罪名被送上軍事法庭。幾經周折,戴斯蒙德最終和戰友來到了鋼鋸嶺。槍林彈雨,轉瞬之間無數人應聲倒地。在信仰和信念的支持下,戴斯蒙德僅憑一己之力拯救了數十條瀕死的生命……
本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
影評:《血戰鋼鋸嶺》的真正戰場,並不在鋼鋸嶺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人踴躍應徵入伍。
在戴斯蒙德·道斯所在的堪薩斯小鎮上,甚至有人因為體檢不合格無法從軍而自殺。
道斯也滿腔熱血,一心報效祖國,他的入伍得到了家人的首肯和未婚妻的支持。
在軍營中,他結識了一群戰友,並在體能測試中表現優異,獲得上級的肯定。
但隨後尷尬的事情發生了,因為不能殺人的信仰,他拒絕觸摸槍械,成了一名違抗命令的拒服兵役者。
堅持信仰的後果令他飽受屈辱:戰友侮辱他是懦夫,軍方企圖用精神障礙做藉口把他趕走,上級慫恿團隊排擠毆打他,一切都失敗後,他們把他送進監獄,接著又要把他告上軍事法庭。
但所有這一切,都無法阻止這個年輕人註定要手無寸鐵走向戰場的命運。
也許一開始,我們也跟片中的其他人一樣,覺得他有點傻,有點軸。
就像薩姆·沃辛頓所飾的上校說的,我們都清楚,文明世界的法則在戰場上是失效的,不是你殺我就是我殺你,不帶槍就上去,那不是腦子有病自尋死路嗎?
電影沒有迴避戰爭的殘酷,新兵蛋子們在奔赴戰場之路上領教了打仗不是鬧著玩的。
他們看到迎面而來的卡車上,屍體被胡亂被堆疊在一起,死去的士兵就像骯髒的貨物一樣從戰場上運走。
還有滿車的傷員,有的面容被毀慘不忍睹,有的滿臉紗布鮮血還在滲出,也有的失去了手臂,他們雖然活著,眼中卻已沒了生氣,仿佛他們的靈魂已經留在了戰場,只有一具具軀殼逃了出來。
而這一切,跟真正的人間地獄鋼鋸嶺相比,又顯得灑灑水了。
方君很喜歡看戰爭片,從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黑白老片,到公認的反戰傑作《現代啟示錄》《全金屬外殼》,再到新世紀的熱門美劇《兄弟連》《太平洋戰爭》,都是我心目中的經典。
看多了之後,戰爭電影中斷手斷腳,肚破腸流的血腥場面,已經很難激起我的生理反應了。
但《血戰鋼鋸嶺》卻讓我找到了第一次看R級戰爭片時的震撼和驚駭。
死神在戰場上遊蕩,高效無情地收割靈魂。一個龍套角色,前一秒鐘還在說著臺詞,下一秒就被子彈穿透了鋼盔。
你死我活的衝鋒和廝殺中,一個美軍戰士被射成了噴血的布袋,一排日本兵被火焰點燃成串燒,匕首胡亂地扎入敵人的眼珠,人體被手雷撕成兩截。有傷員拖著血肉模糊的雙腿,喊著我好害怕,鮮血和泥漿混在一起,模糊了他的面容。
當然,我沒有見過戰爭的真貌,但毫無疑問《鋼鋸嶺》是我在銀幕上所見過的尺度最兇猛的戰爭戲。最起碼,它絲毫沒有遮遮掩掩那些破碎的肢體、橫流的內臟、狂湧的血漿,它最大程度地接近我們想像中的二戰戰場。
曾經有人討論,為什麼世界上每隔幾十年就會爆發戰爭,是人類永遠也學不會和平的重要嗎?
恰恰是因為,和平年代,人們會將戰爭浪漫化、娛樂化,尤其是在影視遊戲等娛樂高度發達的今天,許多年輕人甚至覺得上戰場殺人是一件很酷的事。
而《血戰鋼鋸嶺》這樣的電影讓人們清醒。老天作證,戰爭沒有絲毫美的地方,那是人與人之間,用盡一切可能的手段奪取對方生命的過程,人性中任何醜惡不堪的東西,都在戰場上暴露到淋漓盡致。
就在這片血與火交織、撒旦的化身肆虐之地,道斯的戰友們也震驚了,這個曾經被他們視為膽小鬼的瘦弱男孩,竟然身懷出常人難以想像更無法匹敵的勇氣。
戰場上,每個人都在拼命抓住一把槍,就像溺水的人的把手伸向一把稻草一樣急迫。而這個手無寸鐵的年輕人,卻堅定無畏地穿梭在槍林彈雨中,奔向每一個「醫療兵救救我」的發聲之地。
當大部隊撤離,他決然戴上鋼盔,再度衝向那所有人都不想多停留一秒的烈焰焦土中。他腦中唯一的念頭是,上帝啊,請讓我多救一個吧。
本片導演是梅爾·吉勃遜,他自編自導的史詩片《勇敢的心》國內影迷都非常熟悉,在奧斯卡贏得了多項大獎。
當年《勇敢的心》上映後,有影評人表示,那種幼稚的英雄主義,並不符合歷史真實。我估計《血戰鋼鋸嶺》在國內公映後,也多少會招來類似的批評之聲。
公平地講,他們的批評並沒有錯。但《勇敢的心》也好,《血戰鋼鋸嶺》也好,它們的職能並不是亦步亦趨臨摹歷史(而且其實歷史上的道斯比電影裡牛逼多了,比傳奇更傳奇)。
觀眾需要的,是影片中那份高度純粹的英雄主義。不管有多少戲劇加工的成分,它們確實有著讓人淚流滿面的力量。
當美國大兵與野獸般的日本兵廝殺的同時,真正的戰爭,也在道斯的靈魂中上演。
就像梅爾·吉勃遜另一部導演作品《耶穌受難記》中的耶穌一樣,他也曾幾度懷疑信仰,幾度情緒失控。最終,他憑藉意志守護了信仰,並贏得了人們對他信仰的尊重。
他讓所有人明白,信仰不是一樁可以功利計算的生意,它是文明世界的人們賴以自我支撐的基石。就像道斯對未婚妻說的,如果我連信仰都沒有了,無法想像還能怎麼活著。
從實用主義的角度,如果每個反法西斯戰士都能拿槍,可以殺敵和保護自己,當然能更快結束戰鬥,拯救更多的人。
但這樣所贏得的,只是一個人人缺少信仰、對心懷信仰者毫無尊重的世界。如果世界變成了那樣,和被法西斯佔領,又有多大的區別呢。
道斯的信仰之戰的勝利,意義不亞於鋼鋸嶺戰役的勝利,甚至不亞於二戰反法西斯的勝利。
信仰是人類最強大的武器,義無反顧奔向死亡之地的勇士們,為了所愛之人的生命,為了祖國的尊嚴,為了人性的自由,為了身為士兵的榮譽而戰,歸根到底,他們都是為了一份信仰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