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日報消息,「8月20日,生了,是個男孩!」8月24日,巴南區人武部職工楊松向重慶日報記者回憶起20日凌晨,帶隊營救一位待產孕婦的情況。被營救後不久,這名孕婦就生了,她第一時間給楊松打來電話報喜。
楊松拿起手機,試圖尋找那名孕婦的電話——8月20日,他有幾百個通話記錄,幾乎全是通知他前去救援的電話,已經很難分辨出哪個號碼是那名孕婦打來的。
從8月18日下午至8月21日上午,兩天半的時間,他帶領巴南區人武部10人水上救援民兵分隊,駕駛兩艘衝鋒舟,成功營救被困群眾1000餘人。
今年43歲的楊松於1999年從部隊退伍後,一直在巴南區人武部軍事科工作。8月18號中午一點左右,區人武部接到巴南區政府防汛抗洪指揮部的集結命令,立即組織20餘名民兵組成的水上救援民兵分隊集結到位,楊松指揮其中10人,駕駛兩艘衝鋒舟,前往江濱路營救被困群眾。
救援期間,分隊民兵分片區輪換休整,作為帶隊人員的楊松全程堅守。
「滕王閣小區3期,有一名預產期是8月22日的孕婦,獨自在家,需要轉移!」8月20日凌晨,楊松接到救援命令,帶隊趕赴現場。
孕婦住在6樓,洪水已淹至2樓樓頂。全樓停水、停電、停氣,伸手不見五指。孕婦行動不便,民兵們順著空調架子翻進樓內,打著手電爬上6樓,找到了孕婦。
「已近臨產的孕婦背不得、抱不得,只能找來床單做成臨時擔架,把她抬到3樓。」楊松回憶,到3樓後,4位民兵兩前兩後,將孕婦順著空調架抬到衝鋒舟上。期間,為了確保孕婦安全,兩位民兵還同時踩到空調架上,確認架子是否足夠承重。楊松打著電筒,指揮民兵們一點一點地挪動床單,終於把孕婦安全移送到衝鋒舟上,隨後迅速駛向安全地帶。
此時,已是20日凌晨近3點。精疲力竭的楊松在公路邊打了個盹,天不亮,又投入到救援當中。
20日上午,楊松接到重慶市實驗中學打來的求救電話——學校家屬樓一樓出口被淹,400多名教職工和家屬等待救援。楊松帶領民兵分隊趕到後,迅速組織轉移。3個多小時就將400多名教職工和家屬全部營救出來。
8月21日上午,洪水逐漸退去。已近3天沒有好好休息的楊松回到家裡,倒頭就睡。21日晚上,他接到區人武部要求組織民兵清淤的命令,迅速進入緊張狀態,挨個給民兵打電話。全部通知完畢時,已是次日凌晨兩點。
「我只做了自己該做的工作,沒什麼特殊的。群眾受災時,我們民兵堅守職責,確保老百姓生命財產安全,再苦再累都值得。」面對記者的採訪,楊松一直強調,一線的民兵比自己更辛苦,「他們流的汗比我多」。
重慶日報記者 顏若雯
原標題:他帶領水上救援民兵分隊營救群眾上千人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