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以往不同,今年兩岸各界關注的海峽論壇,不是大陸又會對臺灣民眾送出什麼樣的大禮包,出臺哪些惠臺新政策,而是關注臺灣都有哪些人參加了論壇。
出席本次論壇的親民黨代表團團長、臺灣知名政治評論員黎建南坦言,這是一個怪現象,而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是蔡英文當局今年對海峽論壇的阻撓力度空前,不僅出臺「三禁」,還搬出「國安五法」與「反滲透法」恐嚇民眾。
9月3日,臺灣「陸委會」發言人邱垂正召開記者會,針對海峽論壇拋出「三項禁止」:一是禁止在臺灣舉辦海峽論壇相關活動;二是禁止當局機關人員參與,無論實體還是網絡,同時不樂見地方政府人員參加相關活動,「奉勸民眾及民間團體勿輕易參加」;三是禁止機關(構)、個人或團體、政黨以任何形式參加涉及民主協商等活動。據多位參加海峽論壇的臺灣民眾反映,很多人都在來大陸前受到臺當局相關部門人員以各種方式相威脅,而要義只有一個,就是「最好不要去參加海峽論壇」。
自2009年以來,海峽論壇每年都如期舉辦,至今年已經連續舉辦了12屆,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比往年推遲了兩個月。海峽論壇創辦的初衷就是要為兩岸同胞搭建一個相互溝通、推進交流、促進合作、增進感情的交流平臺。更為重要的是,海峽論壇與其他兩岸交流活動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具有獨特的民間性、草根性、廣泛性與包容性。這樣一個平臺在主題設計、內容安排等各方面都更加貼近兩岸普通民眾的生活,從而也更容易為兩岸同胞特別是廣大基層民眾理解與接受。經過11年的發展,海峽論壇愈加成熟,在海峽兩岸間的知名度更高,活動更接地氣、成果更加顯著,因此每一年的海峽論壇備受兩岸關注,也更為兩岸同胞所期待。
黎建南表示,民進黨當局正是看到海峽論壇在兩岸間的巨大影響力,特別是它在兩岸基層民眾之間、兩岸青年之間無可替代的橋梁紐帶作用,所以才害怕兩岸如果充分交流,就會加速兩岸社會的融合,這對民進黨向來善打的「反中」牌或「危機」牌,只會抵消它的作用,讓民進黨在未來的選戰中沒牌可打,這才是他們害怕兩岸交流之因。
其實,阻撓臺灣民眾參加海峽論壇,已經不是蔡英文上臺以來的第一次,每年都有規定,只是一年比一年力度更大,毒招更損。
出席本次海峽論壇的臺灣人民共產黨主席林德旺表示,因為組團參加海峽論壇或來大陸部分省市交流,去年以來多次遭到臺灣當局「調查局」的偵搜,「但無論蔡英文當局怎麼威脅和恐嚇,兩岸關係無論怎樣,都阻隔不了兩岸同胞的骨肉親情。」
林德旺說,擴大和深化兩岸交流與合作本就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但蔡英文和民進黨當局出於一黨一己之私利以及謀求「臺獨」的政治目的,大開歷史倒車,為兩岸同胞之間的往來和交流設置人為障礙,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果,損害兩岸同胞切身福祉,必將遭到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兩岸廣大同胞的共同反對和唾棄。
林德旺說,不可否認,蔡英文這兩年通過「修法」,尤其「國安五法」和「反滲透法」的修訂和出臺,在臺灣島內的一定範圍內形成了「寒蟬效應」。儘管如此,在兩邊都需要做防疫隔離各14天的情況下,仍然有近2000名臺灣鄉親來參加論壇。這本身就表明,在兩岸交流的大趨勢面前,任何勢力也難以阻擋。民進黨和蔡英文逆流而行,企圖切斷兩岸聯繫,阻斷兩岸親情,是根本辦不到的。
就在民進黨當局在臺灣島內大搞「去中國化」,企圖割裂臺灣與祖國大陸歷史和血緣聯繫的氛圍下,在十二屆海峽論壇上,卻有幾位分別代表著臺灣不同族群和年齡段的與會者發言,在兩岸各界引起強烈反響。
吳成典,金門人,現任新黨主席,其一貫主張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
吳成典說,今年是庚子年,大陸遇到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澇災害,在大陸黨政軍民共同奮鬥下轉危為安,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護。而在120年前,另一個庚子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這是西方帝國主義給我們留下的血淚和恥辱。這也是我們兩岸同胞都必須深刻記取的歷史教訓:唯有民族團結、國家富強、共同努力,才能抵禦外侮!對於臺海形勢與兩岸關係,吳成典說,新黨和我本人一向堅持「一個中國、和平統一」的立場,認同孫中山先生所說「大家都是中國人」的理念,堅決反對「臺獨」,反對分裂國土!
吳成典說,過去20多年來,新黨一貫堅持「清廉制衡、公義均富、族群和諧、國家統一」的立場,一路走來始終如一,未曾動搖,也未嘗變節,堅持理念矢志不渝;我們認同一個中國與「九二共識」,反對「臺獨」,並追求兩岸互利共贏,進一步和平統一!
吳成典說,在臺灣很多人不敢說自己是中國人,「而我是臺灣的中國人,我為自己是中國人而驕傲。我吃臺灣米喝臺灣水,我認為只有統一,兩岸同胞才能雙贏,民族才會偉大復興。」
為了民族復興也為了臺灣好,吳成典呼籲,應該提倡臺灣民間團結起來發動自救行動。而這個自救行動核心是:1.支持「九二共識」,堅決反對「臺獨」,擋住「臺獨」,才不會引來戰禍。2.我是中國人,至少不能否認自己是中國人,只有這樣才能取得「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保證」。3.堅決不做美國等國際強權對抗中國的棋子。4.去除「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的汙名化,進而推動臺灣參與其中的保臺利臺「一國兩制臺灣方案」,深化金馬先行先試的兩岸融合及兩岸同胞心靈的契合。
他說,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歷史不能選擇,現在可以把握,未來可以開創。正處在兩岸同胞大發展大作為的時代,兩岸同胞一定可以攜手共創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張欣頤,一位來自臺灣南部地區的90後大學生。幾年前她帶著理想和她的小夥伴們一起來到大陸,一到福建,她們就一頭扎進了福建貧困的山村——三明市泰寧縣一個叫際溪村的地方。從那時起,張欣頤和她的臺灣上趣智業鄉村規劃項目管理團隊,在泰寧開始了第一個鄉村改造項目「耕讀李家」。從那開始,她們啟動了「美麗鄉村」的建設夢想。
張欣頤說,別人介紹我的時候常說,這位是臺灣建築師、景觀設計師。但現在大家會調侃我說「你是拿著規劃設計圖的福建農民」。
「是的,我們到泰寧就是泰寧人,到寧德的下黨就是下黨人,和當地村民一起生活、一起勞作,我和團隊夥伴都很喜歡現在的身份——福建新村民。」
據了解,6年來,張欣頤和她的團隊足跡遍布福建100多個鄉村,服務了20多個村落。而他們的目標是——用設計點亮鄉村,把他鄉變成故鄉,讓遊人成為家人。
大陸農村的孩子們一般要努力考大學往城裡走,而張欣頤和她的團隊卻成為了新時代農村振興的「逆行者」。
張欣頤說,剛到泰寧時,很多人問她,「現在的年輕人都喜歡往城裡跑,為什麼你們會想來鄉村呢?」
「其實,我們只是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我們剛好有能力,而大陸剛好有舞臺。」張欣頤說,在福建,這裡有一群樂於幫助我們的各級領導,一群願意接納我們、把我們當做家人的村民朋友。這裡有好山好水好政策,讓我有靈感去勾畫美麗鄉村的未來。
張欣頤說,臺灣一些地方發展的理念,強調以人文故事延續空間生命力,我們在大陸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中找到完美契合點,給了臺灣鄉創青年築夢圓夢的機會,也就有了團隊現在「臺灣經驗,大陸實踐」的做法。「我們堅持紮根鄉土,經歷過前期的摸索、磨合與適應,累積出一套適合大陸鄉村營造的方法。」
談起這幾年在大陸的感受,張欣頤說在她心裡留下了很多美好記憶。比如,2016年,張欣頤團隊有幸參與寧德下黨村的鄉建工作,下黨村是當年全省旅遊扶貧的重點村,「一杯草藥茶」是她們在下黨村與地方幹部、當地村民孩子共同建設的一個「社區客廳」。
張欣頤說,草藥茶是當地的家常飲料,每家每戶都有,也是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三進下黨時,村民為他獻上代表真心和感激之情的禮物,因此團隊將它作為這家小茶館的名字。「我們在這裡舉行敦親睦鄰的活動,看著村民們從旁觀者變成積極主動的參與者。」張欣頤說,在每個鄉村建設過程中,大陸各部門從上到下對地方建設、對扶貧工作的堅持,始終如一而且堅定不移,讓我們深刻感受到,每一個鄉鎮政府和村委會門口的「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不是一個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而每當這時,她都為自己是中國人而驕傲。
幾年來,張欣頤的團隊在投入鄉村規劃設計之外,還提供臺灣大專生實習崗位,促進兩岸青年互動。目前已累計有30多位來自高雄實踐大學、崑山科技大學、金門大學的學生和設計師到福建駐點工作,為期半年的大陸鄉建體驗讓臺灣學生們獲益良多,也對大陸有了深入的了解與體會。同時,她們也組織臺灣鄉村考察團,帶領她們服務的鄉鎮幹部到臺灣的鄉村進行考察訪問,更全面地理解臺灣村落發展歷程,相互借鑑、共同成長。2017年,張欣頤和夥伴回到臺灣校園分享大陸鄉建的工作經驗與心得,促成更多臺灣青年追隨她們的腳步,到大陸發展。
「2019年,我們在『耕讀李家』舉辦了兩岸鄉村論壇,邀請兩岸鄉創青年針對不同議題熱烈討論,結下深厚的友誼。」張欣頤說,以上做的這些,只是她們的小小起點,也是一份初心,她們會努力成為兩岸鄉創交流的橋梁與平臺,慢慢在鄉土之間蕩起漣漪。
據了解,去年國慶期間,張欣頤有幸獲邀赴北京參加國慶70周年活動,親歷天安門廣場上萬眾一心的活動現場,近距離感受大陸人民的生命力和使命感。她說她的感受就是「非常激動」,深切感受到祖國的強大和勃勃生機。
她說,70年時間,大陸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是全體人民加倍努力奮鬥的成果,「置身新時代進程的我們這一輩,對先輩們的奮勇充滿感激和崇敬,我們應該更多地思考怎麼傳承和創新,讓前人種的樹變成林。」
楊品驊是來自臺灣少數民族高山族青年音樂人。
楊品驊說,2020年是充滿挑戰的一年,也是他到北京創業的第13年。一直以來,他努力打造臺灣少數民族產業價值生態鏈,通過音樂和民族文創開啟了在大陸的夢想之旅。他已經走遍了大陸68個城市,以歌手和創業人的身份,從海洋到高原,從北京前門到西南邊境,在舞臺上完成了500餘次演出,讓寶島的音樂千裡相連。
「多年的北京生活,讓我從一個不知道什麼是『靠譜』這個詞的年輕人,變成一個與眾不同的創意人。」楊品驊說,4年前,他在北京的最美胡同創立的第一個臺灣少數民族音樂餐廳,讓有理想的族人可以落地在北京發展,在店裡實現兩岸少數民族融合,「包括臺灣的阿美族人、布農族人、賽德克人,大陸西南方的苗族、彝族、藏族,北方的蒙古族、俄羅斯族等等的小夥伴,用共同的熱情,漢民族的魅力,在餐廳裡交織出無數的歡樂時光。」
楊品驊說,今年疫情發生後,兩岸訊息溝通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尤其是臺灣地區很多抹黑大陸疫情的信息滿天飛。面對這一情況,他選擇走上京城的大街小巷,用短視頻來真實記錄北京的情況,讓臺灣的家人及朋友了解。同時他發動了「心手相連,傳遞信心」的短視頻接龍活動,得到了大陸各地城市的響應。尤其中緬邊境的城市滄源,佤族學生也拍了短視頻來展現村落的防疫工作。「作為一個新時代的年輕人,應該勇於挖掘真實,比疫情更可怕的,是人心的隔閡。兩岸同根同源、血脈相連,少數民族是中華文化的璀璨力量。我更有自信向全世界展現我來自臺灣的部落,也是驕傲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