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小主有沒有發現,
最近時尚界的icon總愛在中國的山水上面做文章?
以BAZAAR為例,十月刊用中國山水為畫卷,以新生代國模為主角,描繪了中國獨享的風景人情。尤其是00後厭世臉代表趙佳麗(@吉野邁子)與山水融為一體,優雅又壯麗,超美!
中國的大好河山實在美的不像話,隨便一個畫面都能成就一部時尚大片。越來越多的時尚大咖們紛紛在服裝設計,時尚雜誌封面上玩轉起中國元素。而當下,時尚界又興起了一股藝術國潮風,時尚icon不僅要展示「中國山水」的美,更要用藝術手法讓其魅力發揮的淋漓盡致。
比如這位致力於讓中國山水變得更迷人的低調藝術創作者——王潮歌。
許多人都記得《印象.劉三姐》裡讓人沉溺的陽朔風光,《印象.麗江》裡的玲瓏秀美,還有《又見平遙》裡讓人感動的平遙精神這些取自中國山水的實景表演節目,竟然都是由王潮歌導演傾力打造的。
而這一次耗費王導團隊巨大心血的《只有峨眉山》戲劇幻城,又讓小編感觸頗深。單說這利用中國戲劇色彩,亦仙亦凡,凸顯中華之美的意境海報,就可以穩贏2019年時尚屆的金九銀十了!
也難怪在觀賞《只有峨眉山》實景演出時,多數人分不清人間還是仙境,現實亦或夢境。
王導團隊在設計雲之中、雲之下、雲之上三大劇場時,將傳統文化與新潮元素完美結合,採用全新的高級藝術贏得喝彩,由此收穫了滿屏好口碑,也讓小編成為一枚妥妥的「眉粉」。
從表現形式上看,《只有峨眉山》是將情景和實景結合的「精神浸沒」戲劇,為的就是充分調動素人演員飽滿的熱情,用接地氣的故事,更寬泛的場域,給觀眾帶來一場視覺與文化震撼,讓我們投入其中與演員產生共情。
從場景布局到舞美設計,小編其實也是個外行。但作為觀眾,我的心情隨著轉場在不斷變化,從只感受到美和酷,到充滿震撼再到全情融入。
中華之美,美在山水、雲海.而王導正是運用峨眉山的樹木、瓦礫、藍天打造了雲之中的舞臺,還配合了中國古典音樂和各種身份的「仙人」,把中國山水變成高級的時尚元素,讓人看了連連稱讚。
背景是由白色礫石和白色水霧組成的雲海仙境,50多萬片瓦搭建而成的混合幕牆體系。偏淺色系的瓦片與青山綠水的環境交相呼應,而符合審美的混合色系搭配,給足了視覺衝突,給觀影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讓人一下車,便迫不及待的想要擁抱雲霧,恨不得隱沒在這人間仙境中。
大量運用的竹影、老宅、粗布衣裳,是我們記憶中美麗的鄉村以及淳樸的村民,一眼望去,像極了夢中的故鄉;而長笛、鐘聲等國風音樂元素,大概是作為遊子的我常思念故鄉的表達方式;大大的萬字符寫滿了離家時,親人們對我殷切的祝福和期望。
黃袍仙僧、搗衣婦人、背夫老翁.他們的穿著和神情,讓我自動腦補發生自愛他們身邊的故事,每一幕情景劇都讓我挪不開腳步。
我接觸的第一劇場演繹的是古代宮廷的故事,服化道具顏色採用的是今年最流行的高級莫蘭迪色調。蒙上了一層白雲,顏色不鮮亮不張揚,給人的感覺是舒緩雅致的高級感。
身穿高腰白色長款連衣裙,頭戴寬簷白色圓帽的美麗女孩,在礫石和屋頂上翩翩起舞,像極了仙境中的雲海仙女,美麗動人。然而這款衣服和帽子配飾營造的仙女感,又是多少小姐姐夢寐以求的Look啊,說是今秋最流行的款式也毫不為過吧!
還有群青、赭石、淺青這些並非大紅大紫的中國色彩的運用,看上去普通,素雅,與峨眉山的風光交相呼應,也代表著中國普通老百姓低調質樸的民俗民風。
由此可見,除了素人,這裡的山峰、雲海、青瓦、歌聲都是演員,與我互動,讓我有所思有所念。
在雲之上劇場,中國山水的美又得到了進一步升華,被賦予了中國的大愛格局,而這正是當前最高級的藝術國潮!在這裡,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發生碰撞,戲劇幻城的魅力持續加持。我們俯瞰人間,看了萬字符下峨眉山的千年變化,體會著演員們用引人入勝的表演帶來的真情實感。內心的波瀾起起伏伏,腦海的回憶千變萬化,這大概是我和導演以及演員們做了一場拷問內心的對話吧。
開場從「雲海」與「人間」的對話開始,對話的語言看上去很活潑,很像我們常用的微信聊天,字裡行間卻體現了跨越千年的境界,透露生生世世的人間真理。
「活自己就是活一個角落,活他人就是活整個世界」,在懸崖上兩輩人的對話,讓我想起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尤被稱頌的「奉獻精神」。我們活著的意義不光是為了自己,更是為我們的家庭、祖國、地球而活。
為家庭,我們每個成年人都是背夫,既背著房貸、車貸,也背著父母的年邁、兒女的成長;為祖國,平時痴迷追星的「飯圈女孩」,關鍵時刻都正能量爆棚,不斷發聲,時刻守護著我們的「阿中哥哥」;為地球,正在大力推廣的垃圾分類,努力學習分類知識的我們,都是在保護人類生存的環境。
這種大愛的格局就是我們活著的真實意義,是全世界最高級的時尚美!
「雲之下」劇場,是舊村的藝術化再利用,那些大量保留的原村原址,有當地特色的素人演員,讓人一下子穿越到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
這裡的情景劇是吵鬧的,是笑中帶淚的,然而,我們始終是安靜的。既想為勇敢飛出大山的人喝彩,又忍不住替困在山裡的人惋惜,矛盾糾結中只剩下一顆敬畏之心。
踏著月光,冒著細雨,我們仔細搜羅著這個村落的故事。發現,這裡的演員都是慢動作,他們不用語言,僅用眼神和動作和我們交流,但所有動作都是緩慢的,表情也不激烈,每個人都在重複做著自己的事情。這種情景似乎在我們的夢境中時常出現,平靜的呼喚著我們藏在心底裡的鄉愁。
讓我無法確認這是夢境還是鄉愁的,是一封封從村民口袋裡收到的信。讀完下面這封信,我的眼眶是溼潤的,「那位不打招呼就走掉的人」也許是眼前這位老人的至親,也許是每一位讀者內心最不舍的人。
無論我們是想飛出大山,還是留守建設家鄉,我們的夢想沒有人會反對,也沒有人有能力反對。但對年邁無法走出大山的人而言,時間就是劊子手,手刃了一位又一位我們來不及陪伴的親人。
這座山裡的故事還有很多,我們的故事卻還在繼續。王導的《只有峨眉山》用青綠山水的繪畫,大的寫意和留白,給人的意向是極美和高級的,也讓處於「快時代」的我們不自覺的放緩了腳步,去想一想我們活著的意義。
在這個浮躁的社會裡,快餐影視劇,吸精話題總是被討論的熱火朝天。然而一番激辯下來,除了刺激,留不下半點回憶。幸好,還有王潮歌這類才華與內涵兼具的大神級導演,在中國這片神奇大地上,演繹一幕幕令人震撼的作品,帶給我們視覺與心靈上的洗禮。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