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遠在家鄉的姨媽在微信群裡擔憂地說,5歲的小表弟最近幾天總喜歡坐在家中的窗前發呆,一坐就是一兩個小時。
小背影十分惆悵。
這立馬引發了群裡七大姑八大姨討論,從科學育兒說到了孩子智力發育不良,大家都言之鑿鑿。
這件事一度成了家中的懸案。
直到這幾天,天降大雪,小表弟終於停下了端坐窗前的「修行」。
姨媽小心翼翼地問孩子,這麼漂亮的雪花,你怎麼不去窗邊看呢?
我的表弟十分冷靜指著遠處的工地說:
你沒看到挖掘機今天沒工作嗎?
果然,挖掘機是每個男人心中的摯愛。
01
這一點,在快手上得到了充分的證明。
打開快手搜「挖掘機」三個字,你會獲得當代重型機械領域最高端的技藝演示。
比如,開挖掘機切墊在氣球上的黃瓜:
開挖掘機給立在雞蛋上的打火機點火:
用挖掘機刻字:
以及挖掘機穿針……
不過,了解快手的人一定非常清楚,這些大姑娘繡花式的視頻絕不是老鐵的真正實力。
順著話題頁再往下翻,你就會發現老鐵們更厲害的是:挖掘機駕駛的在線教學。
從駕駛室的基礎操作,到挖掘實戰,從解決履帶打滑,到挖出心儀形狀的溝,應有盡有,堪比進了挖掘機大學。
而在這些視頻的評論區,路人用戶們的評論也都深藏功與名。
有人反手一個關注,說方便以後帶小孩。
粗略地算了一下,在快手上,有近百萬條和挖掘機有關的視頻。
從小,大家就被「挖掘技術哪家強,中國山東找藍翔」的廣告循環洗腦,讓國人一度認為「挖掘機,非山東不能學也」。
但站在科技的肩膀上,我們顯然看到了另外一個畫面:
打開快手,你不但可以欣賞挖掘機「力與美」的硬核展示,你還可以嚴肅、科學地學習挖掘機的駕駛技術、維修技術、甚至了解挖掘機二手轉賣的行情。
除此之外,快手老鐵們在默默幫鋼鐵直男,實現他們對機械力量的嚮往上,也絕不僅僅停留在實體教學層面上。
民間科學家的1:1模擬教學也屢立奇功。
一位ID名叫改造破爛王的用戶,他用生活中常見的廢品材料做了履帶、引擎、金屬挖鬥一體的挖掘機小模型,對當代年輕人進行模擬教學。
小小身板,啟動、挖土、傾倒一氣呵成。實在搞不懂駕駛技術的年輕人可以先去大王的直播間,聽他在線講解挖掘機的機械運動原理。
挖掘機這件事,一條龍給你整的明明白白,不服不行。
現在挖掘機技術哪家強?我看,順著網線找快手課堂吧。
02
不過總有一部分年輕人,僅僅只是對這個未知的領域充滿了好奇。
他從沒有想要親手釘一顆釘子,卻總想弄明白釘釘子的步驟。
網際網路上恰好有無數位釘了幾十年釘子的老師傅走到臺前,給你展示他的手藝,順帶講解你感興趣的領域。
從事電器維修的老薛從事維修行業17年,他每天都在快手上,更新電器維修教程。
從2017年開始拍教學視頻,到現在已經拍了將近700條。評論區從寥寥幾人點讚到每條幾百人回復。
評論區學習的氛圍別提有多濃烈。
畫面和諧得就像是高中課堂上,學霸們乖巧舉手發言的場面。
當然,好奇心只是幫大家走近了科學,一個成年人想要真正走進科學,還得系統學習。
ID老薛師傅的用戶,如今在快手上的電路板講解課程,已經有1150多人購買了。
你永遠無法想像,一個淘氣的男孩子,畢業後對電阻、電流、歐姆定律的熱愛有多深。
話說回來,這些課程,也許正在幫著這1千多人解決現實生活中,工作、就業的難題。
03
知識從最樸實的地方發芽,也以質樸的方式傳播。
電影《心靈捕手》中有一句經典臺詞。
沒讀過大學的男主角在酒吧和哈佛的高材生發生爭執時,他直視著對方的眼睛說道:
「你花一萬五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我在圖書館花一塊五就可以學到。」這句話在劇情中響亮又心酸。
不是每個人都有走進一線學府的機會和能力,但每個人都有獲得教育和知識的權利。
面對知識,有人去圖書館學習,有人去創建圖書館。
看過這麼多所謂的網際網路在線教育,快手是為數不多的、平價的百科知識圖書館。
開課的人,正是有幾十年實操經驗的一線從業者。
它的平價就像一塊五門票的圖書館,讓所有人都夠跨進知識的殿堂。
一位名叫阿菜美食雕刻的用戶,在快手上教大家蔬菜水果雕刻,而他本人則是新東方專業的烹飪老師。
而ID是扎旗大叔王永的用戶,每晚9點會在直播間教網友修車維修的方法。
老張@服裝設計師,日常為大家展示畫圖紙大板,在線教網友做衣服。
如果你以為,所謂的體力工作者的知識只是來自他有限的行業領域,那你還是對老鐵們的了解有所偏見。
來自重慶的48歲計程車司機Mike老師,一張嘴就讓你回到了美劇中。
他的英語教學發音飽滿標準,聲音洪亮播音腔。只聽聲音,誰又能想到他一天開12個小時出租呢?
他們在現實中是滿身油垢扒車底的工人,是揮汗如雨從沒走出過後廚的大廚,是服裝廠退休多年手藝了得的老裁縫和計程車司機。
當媒體總是給他們定義為「體力勞動者」時,在網際網路上,他們卻拿出了專業和科學的一面。
短視頻在這一刻,也給了他們應有的「體面」。
04
在快手,萬物皆可學。
老鐵關心電路板上的歐姆定律、西瓜皮上的雕花藝術、竹子步槍的製作,老鐵也關心大片的拍攝和宇宙的起源、黑洞的形成。
@姜伊浩,是國際一線奢侈品首席攝影師。
他在快手更新了90個作品,教網友偶用手邊常見的物品,拍攝雜誌大片。
在他的簡介裡,他寫道:自己一個人,生活中拍些技巧給你們,傳播有用的知識。
地下車庫、電梯、泡沫板、啤酒瓶、甚至是男廁所,都是他的拍攝道具。
一個西瓜,一個菜市場,就能變成王家衛的電影。
專業領域的用戶還有很多,大家毫不吝嗇知識的輸出。
@探索宇宙這個帳號,從2018年註冊開始,至今已經科普了240條視頻。
內容包括了磁星的知識,千萬億高斯的磁力、輻射範圍近10光年的星震,以及脈衝星與黑洞……
打開評論,有老鐵認真討論「耀斑的產生原因」與「恆星的結構」,也有老鐵在發表關於黑洞奇點的看法。
圍繞科學的討論,沒什麼可驚訝的,因為228萬粉絲已經被作者科普了一整年,240條科普,讓他們和宇宙已經成為朋友。
但令人意外的是,關於宇宙,用戶們還有了自己浪漫的解釋。
不知道這位老鐵是否讀過科特·施塔格的《詩意的原子》一書,在這本書的序言中寫道:
很多人不知道,我們犁的土都是星塵,隨風四處飄散;而在一杯雨水中,我們飲下了宇宙。
這本來自美國的暢銷科普書的觀點是,在宇宙的結構中,人類以原子的方式在某個角落永存。
人是由恆星構成的宇宙。
不同的社會文化,不同的教育背景,遙隔萬裡,卻在宇宙的問題上卻實現了交匯,達成了共識。
這一刻,快手是好奇心與人類智慧的連接器。
很多人沒讀過國外的那本科普書,但他們看得到老鐵這句話。
我們可以想像,這句關於宇宙不謀而合的浪漫解釋,可能就是讓一名小朋友有宇航夢的起點,也可能是讓一位年輕人獲得靈感的契機,也可能是讓一位老人寬慰坎坷一生的良言。
快手豐富了眼界,也寬闊了精神。
05
我們對生活周遭都早已習慣,生活在一線城市,我們在自己的知識體系裡,關注精緻的妝容,關注演唱會,關注商家促銷,關注熱點新聞。
但我們卻很少關注,這個世界的背面是如何運轉的。
在快手課堂的頁面上,《蘋果樹的剪修教學》已經賣出1000多人,《手工製作四旋翼無人機》已經賣出3600多人,《急性腦出血的正確處理方法》也已經7000多人購買。
如何預防小羊拉稀,如何防止犬瘟熱病,如何製作東北大筋餅,如何用手機拍電影?如此貼近生活又跨界,難以獲得準確答案的「疑難雜症」,當下被快手擺在了一起,輸送給每個點開頁面的用戶。
沒有哪個平臺比快手的內容更豐富,它像一個宏大的圖書館。
人們順著聲道看到每個平凡人的生活,也滿足每個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當你有十萬個為什麼,快手上就有十萬零一個人告訴你怎麼辦。
一切都不再僅僅圍繞著娛樂和消遣時間在旋轉。
但如果你覺得你此生都用不上果樹的嫁接與種植,也不關心攝影和黑洞,那我也依然想請你打開快手去看一看。
因為,人生的樂趣就在於好奇心的滿足。
我們不但要看到這個世界,更要明白這個世界為何變成這樣。
相信我,打開快手的那一刻,你就像哈利波特一樣,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九又四分之三站臺。
而這所霍格沃茲魔法學校,會讓你成為你生活的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