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梨白,一枚歷史、寫作興趣愛好者,歡迎指教和關注~本文為原創,盜文必究!
今天依舊是風雅「宋」的一天。宋朝,中國經濟、文化、科技發展的高光時刻,雖百業繁榮,卻難得是處處流淌著低調、雅致的氣息,而這種氣質的養成,與宋朝重文輕武,「文人治國」策略是分不開的。
相比前朝往代,宋代文人的社會地位大大提高,反之也使得宋朝文豪輩出,「唐宋八大家」中就佔了六席,除了這六位的古文,宋朝我們不得不提到的便是宋詞,而今天的主人公晏幾道便和他的父親在詞作方面舉世聞名,他的父親更是被稱為「詞人」宰相,他們二人被稱為「二晏」。
生在宰輔之家,兒子風流父親倜儻
說到晏幾道,繞不開他的父親晏殊,這也是他能夠在少時鮮衣怒馬的最主要原因。據《宋史》記載,晏殊是個不折不扣的「天才」,他七歲就能寫文,景德初年的時候,被張知白以「神童」的身份推薦給了宋真宗。後宋真宗特召他與千餘名進士一起考試,結果年輕的晏殊氣定神閒,下筆如有神,宋真宗很是歡喜,賜他同進士出身。後他又在複試中因為誠實、正直被宋真宗賞識,「帝愛其不欺,既成,數稱善」。
《清平樂》中,晏殊為宋仁宗的老師,且在垂簾聽政的章獻太后與年輕氣盛的小仁宗皇帝之間起到了很好的平衡和調和作用,為真宗朝向仁宗朝的平安過渡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比起為官之道老練、狠辣的呂夷簡、夏竦之輩,晏殊的為官之道更為平和,但為人卻是最正直、公平不過。他賞識人才,提挈後輩,歷史上著名的範仲淹、孔道輔皆出他門下;在其為宰執其間,他大方舉才,範仲淹、韓琦、富弼等人在朝堂之上皆放異彩,他也從不因此而妒忌賢能。
也正是因為如此,晏殊的家裡往來無白丁,出入皆是當時的文豪、名流,使得晏幾道從小就生長在了文化熱土之上。除了會「啟發」兒子,晏殊在給女兒找女婿方面眼光也是老道、狠辣,富弼、楊察等人做了他的乘龍快婿。也正因為後來與女婿富弼擔任樞密使、樞密副使,他為避嫌向仁宗辭去職位,便是這樣,宋仁宗還不準,可見對其信任程度。
看過《清平樂》的小夥伴應該對晏殊大人踏歌作詞的場面念念不忘,反正梨白是第一次覺得原來踏歌唱詞竟是如此優美。晏殊的文章妍麗,應用不窮,在詩詞方面更是擅長,尤愛小令。他的詞作婉麗脫俗,以閒雅多情思聞名文壇,由此也被稱為了「詞人」宰相。被大多數同學熟知的便是那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你背誦過全文嗎?
「時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長恨離亭,淚滴春衫酒易醒」是否讓你想起了《清平樂》中那個獨坐船頭,帶著「小七」晏幾道離開汴梁的落寞晏殊?
鮮衣怒馬,最是汴京風流少年
史籍資料中對於晏幾道的資料並不多,《清平樂》中晏幾道是晏殊的第七子(《歷代詩人考略》中也驗證為晏殊第七子),因為從小聰明伶俐,受到了晏殊的喜愛,在他父親的朋友中也頗有才名。
讀過《紅樓夢》之後再看晏幾道,梨白心目中的「賈寶玉」就是晏幾道的模樣,只不過晏幾道比賈寶玉多了幾分清冷、孤傲。
雖生在宰執之家,兄長皆出仕途,他卻對科舉應試毫無興趣。許是受到父親晏殊的影響,晏幾道自幼便潛心研究六藝,最愛樂府,頗有文採,受到了父親和同僚的喜愛,喝酒小酌時也常將其帶在身邊。
電視劇《清平樂》中,宋仁宗宴客時便有「小七」晏幾道作陪,席間如同其父,踏歌作詞,那應該就是汴京的風流少年最好的樣子了吧。
正是因為父親的原因,家中往來無白丁,見慣了父兄在官場上「克己復禮」的樣子,晏幾道選擇了另一種生活,當然彼時有他選擇生活的權利,因為他是晏殊之子。
晏幾道受到父親的影響,尤擅詩詞,特別是「小令」,被當時和後世之人稱作「二宴」。然很多人都認為晏幾道在詩詞方面的才能是要勝過其父親晏殊的,相比於在官場浸淫多年的晏殊,他的詞清新、婉麗間多了一絲朦朧和清冷,清末著名詞學家陳廷焯所編纂的《白雨齋詞話》就評價晏幾道要比晏殊、歐陽修等人更加擅長「言情」,措辭婉妙,一時獨步。
梨白認為這其實是因為他一直在家庭的庇護之下過著脫俗的生活,也因此思想、詩詞中沒有沾染到世間的「俗」氣。很多人都認為他的詩詞風格最接近南唐後主李煜,「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妥妥的清麗脫俗,雖不接地氣,可又如何,誰又能有這份赤子心,脫俗意呢?!
然而這份赤子心,「紈絝氣」好也不好,不問世事是得有生存的前提,沒了生存保障之後,這位鮮衣怒馬的少年直面感受到了人世間的炎涼。
「大廈」倒塌,直面世態炎涼
《宋史》記載,仁宗至和二年,
殊即馳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為陛下憂也。」已而薨。帝雖臨奠,以不視疾為恨,特罷朝二日,贈司空兼侍中,諡元獻,篆其碑首曰「舊學之碑」。
一如《紅樓夢》中的賈寶玉,父親晏殊過世之後,晏幾道「立馬」感受到了人間的世態炎涼。彼時他還未長大成人,由其兄長和嫂嫂撫養,面對著尚還年幼的弟妹,他的生活中再也沒有了文豪、大儒,有的只是生活中的瑣事。
即便如此,他還是沒有向生活低頭。比他小一歲的黃庭堅稱他為「痴人」,說他即便出身高門,也從不攀附權貴。即便是生活窮困潦倒,也不願意委屈自己去「作一新進士語」等等。在現在看來大家會認為他未免太清高了些,還是社會沒讓他更痛,然這可能就是晏幾道的風骨吧,那個自小鮮衣怒馬的少年,他有著自己的「痴念」和執著。
宋朝「國民男神」蘇軾大家是都知道的,上到皇帝和他媽、他奶奶,下到平民百姓,都簡直不要太受歡迎。蘇軾十分欣賞晏幾道的才能,便想著通過黃庭堅引薦,然被晏幾道以「今日政事堂中半吾家舊客,亦未暇見也」拒絕,是的,就是如此有個性。
人生在世,十之八九不容易,然日子還是要過。在宋神宗的「照顧」之下,晏幾道恩蔭為太常寺太祝,卻又因朋友鄭俠反對王安石變法,上《流民圖》而獲罪,家中只得拿出為數不多的家資為之活動關係,後來雖被宋神宗放了出來,境遇就更加悽慘了!
因為這種大起大落的人生,晏幾道之後的作品中雖也有對生活遭遇的憤懣之情,卻也有著對最底層人們的真摯、同情之意,像是他多次為歌姬、妓女作詞,讚美她們的心地純善,這應該就是生活留在他詩詞裡的痕跡。
最後的在最後,他像是一隻被扒了皮的刺蝟一樣,為家人、生活向父親曾鏡門生獻上詞作時,不過得了句「蓋才有餘,而德不足者」,「捐之才,補不足之德」的評價!這便是人間最真實的世態炎涼不過!也因此他一生只做過穎昌府許田鎮監、開封府推官等小吏。
梨白叨叨叨
晏幾道和賈寶玉像也不像,像的是二人境遇如此相像,前半生享盡榮華富貴,後半生看透世態炎涼!兩人一般「痴」,曾經的鮮衣少年,赤子之心,如同謫仙,不沾染絲毫人間俗氣,恃才傲物!所以那時賈寶玉看林黛玉毫不掩飾的愛戀;晏幾道的詩詞則是超凡脫俗,沒有煙火氣。
然站得越高,跌得越疼,享了多少人間富貴,就要看透多少世態炎涼,當他們落入凡間時,賈寶玉「痴」了,晏幾道卻「透」了,守住「本心」的同時,他的作品中有了一絲「人氣」!追憶往昔時,晏幾道還是汴梁那個最是風流的少年,卻有了看盡一切的清透,是啊,一場夢,一場空,痴念,釋然,這人生經歷的種種最終造就了晏幾道,一個出走半生,還是少年的晏幾道,一個留給了後世之人脫俗清麗也看透人世的小山詞境遇的晏幾道!
(文中所有圖片來自網絡,如涉侵權,請聯繫刪除,萬分感謝!)
參考書籍: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