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幾道:宋朝版賈寶玉,少時鮮衣怒馬、錦衣玉食,後看盡世態炎涼

2020-12-22 梨白愛歷史

我是梨白,一枚歷史、寫作興趣愛好者,歡迎指教和關注~本文為原創,盜文必究!

今天依舊是風雅「宋」的一天。宋朝,中國經濟、文化、科技發展的高光時刻,雖百業繁榮,卻難得是處處流淌著低調、雅致的氣息,而這種氣質的養成,與宋朝重文輕武,「文人治國」策略是分不開的。

《清平樂》劇照

相比前朝往代,宋代文人的社會地位大大提高,反之也使得宋朝文豪輩出,「唐宋八大家」中就佔了六席,除了這六位的古文,宋朝我們不得不提到的便是宋詞,而今天的主人公晏幾道便和他的父親在詞作方面舉世聞名,他的父親更是被稱為「詞人」宰相,他們二人被稱為「二晏」

《清平樂》劇照

生在宰輔之家,兒子風流父親倜儻

《清平樂》劇照,晏殊

說到晏幾道,繞不開他的父親晏殊,這也是他能夠在少時鮮衣怒馬的最主要原因。《宋史》記載,晏殊是個不折不扣的「天才」,他七歲就能寫文,景德初年的時候,被張知白以「神童」的身份推薦給了宋真宗。後宋真宗特召他與千餘名進士一起考試,結果年輕的晏殊氣定神閒,下筆如有神,宋真宗很是歡喜,賜他同進士出身。後他又在複試中因為誠實、正直被宋真宗賞識,「帝愛其不欺,既成,數稱善」。

《清平樂》中,晏殊為宋仁宗的老師,且在垂簾聽政的章獻太后與年輕氣盛的小仁宗皇帝之間起到了很好的平衡和調和作用,為真宗朝向仁宗朝的平安過渡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清平樂》劇照,晏殊

比起為官之道老練、狠辣的呂夷簡、夏竦之輩,晏殊的為官之道更為平和,但為人卻是最正直、公平不過。他賞識人才,提挈後輩,歷史上著名的範仲淹、孔道輔皆出他門下;在其為宰執其間,他大方舉才,範仲淹、韓琦、富弼等人在朝堂之上皆放異彩,他也從不因此而妒忌賢能。

也正是因為如此,晏殊的家裡往來無白丁,出入皆是當時的文豪、名流,使得晏幾道從小就生長在了文化熱土之上。除了會「啟發」兒子,晏殊在給女兒找女婿方面眼光也是老道、狠辣,富弼、楊察等人做了他的乘龍快婿。也正因為後來與女婿富弼擔任樞密使、樞密副使,他為避嫌向仁宗辭去職位,便是這樣,宋仁宗還不準,可見對其信任程度。

《清平樂》劇照,範仲淹和晏殊

看過《清平樂》的小夥伴應該對晏殊大人踏歌作詞的場面念念不忘,反正梨白是第一次覺得原來踏歌唱詞竟是如此優美。晏殊的文章妍麗,應用不窮,在詩詞方面更是擅長,尤愛小令。他的詞作婉麗脫俗,以閒雅多情思聞名文壇,由此也被稱為了「詞人」宰相。被大多數同學熟知的便是那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你背誦過全文嗎?

《清平樂》劇照,晏殊離開汴梁

「時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長恨離亭,淚滴春衫酒易醒」是否讓你想起了《清平樂》中那個獨坐船頭,帶著「小七」晏幾道離開汴梁的落寞晏殊?

鮮衣怒馬,最是汴京風流少年

史籍資料中對於晏幾道的資料並不多,《清平樂》中晏幾道是晏殊的第七子(《歷代詩人考略》中也驗證為晏殊第七子),因為從小聰明伶俐,受到了晏殊的喜愛,在他父親的朋友中也頗有才名

讀過《紅樓夢》之後再看晏幾道,梨白心目中的「賈寶玉」就是晏幾道的模樣,只不過晏幾道比賈寶玉多了幾分清冷、孤傲。

《清平樂》劇照,圖文無關

雖生在宰執之家,兄長皆出仕途,他卻對科舉應試毫無興趣。許是受到父親晏殊的影響,晏幾道自幼便潛心研究六藝,最愛樂府,頗有文採,受到了父親和同僚的喜愛,喝酒小酌時也常將其帶在身邊。

《清平樂》劇照

電視劇《清平樂》中,宋仁宗宴客時便有「小七」晏幾道作陪,席間如同其父,踏歌作詞,那應該就是汴京的風流少年最好的樣子了吧

正是因為父親的原因,家中往來無白丁,見慣了父兄在官場上「克己復禮」的樣子,晏幾道選擇了另一種生活,當然彼時有他選擇生活的權利,因為他是晏殊之子。

《清平樂》劇照

晏幾道受到父親的影響,尤擅詩詞,特別是「小令」,被當時和後世之人稱作「二宴」。然很多人都認為晏幾道在詩詞方面的才能是要勝過其父親晏殊的,相比於在官場浸淫多年的晏殊,他的詞清新、婉麗間多了一絲朦朧和清冷,清末著名詞學家陳廷焯所編纂的《白雨齋詞話》就評價晏幾道要比晏殊、歐陽修等人更加擅長「言情」,措辭婉妙,一時獨步。

《清平樂》劇照,那些白衣少年

梨白認為這其實是因為他一直在家庭的庇護之下過著脫俗的生活,也因此思想、詩詞中沒有沾染到世間的「俗」氣。很多人都認為他的詩詞風格最接近南唐後主李煜「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妥妥的清麗脫俗,雖不接地氣,可又如何,誰又能有這份赤子心,脫俗意呢?!

然而這份赤子心,「紈絝氣」好也不好,不問世事是得有生存的前提,沒了生存保障之後,這位鮮衣怒馬的少年直面感受到了人世間的炎涼。

「大廈」倒塌,直面世態炎涼

《宋史》記載,仁宗至和二年,

殊即馳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為陛下憂也。」已而薨。帝雖臨奠,以不視疾為恨,特罷朝二日,贈司空兼侍中,諡元獻,篆其碑首曰「舊學之碑」。

一如《紅樓夢》中的賈寶玉,父親晏殊過世之後,晏幾道「立馬」感受到了人間的世態炎涼。彼時他還未長大成人,由其兄長和嫂嫂撫養,面對著尚還年幼的弟妹,他的生活中再也沒有了文豪、大儒,有的只是生活中的瑣事。

《清平樂》晏幾道

即便如此,他還是沒有向生活低頭。比他小一歲的黃庭堅稱他為「痴人」,說他即便出身高門,也從不攀附權貴。即便是生活窮困潦倒,也不願意委屈自己去「作一新進士語」等等。在現在看來大家會認為他未免太清高了些,還是社會沒讓他更痛,然這可能就是晏幾道的風骨吧,那個自小鮮衣怒馬的少年,他有著自己的「痴念」和執著。

宋朝「國民男神」蘇軾大家是都知道的,上到皇帝和他媽、他奶奶,下到平民百姓,都簡直不要太受歡迎。蘇軾十分欣賞晏幾道的才能,便想著通過黃庭堅引薦,然被晏幾道以「今日政事堂中半吾家舊客,亦未暇見也」拒絕,是的,就是如此有個性。

《清平樂》劇照,蘇軾和弟弟蘇轍

人生在世,十之八九不容易,然日子還是要過。在宋神宗的「照顧」之下,晏幾道恩蔭為太常寺太祝,卻又因朋友鄭俠反對王安石變法,上《流民圖》而獲罪,家中只得拿出為數不多的家資為之活動關係,後來雖被宋神宗放了出來,境遇就更加悽慘了!

因為這種大起大落的人生,晏幾道之後的作品中雖也有對生活遭遇的憤懣之情,卻也有著對最底層人們的真摯、同情之意,像是他多次為歌姬、妓女作詞,讚美她們的心地純善,這應該就是生活留在他詩詞裡的痕跡。

宋神宗

最後的在最後,他像是一隻被扒了皮的刺蝟一樣,為家人、生活向父親曾鏡門生獻上詞作時,不過得了句「蓋才有餘,而德不足者」,「捐之才,補不足之德」的評價!這便是人間最真實的世態炎涼不過!也因此他一生只做過穎昌府許田鎮監、開封府推官等小吏。

梨白叨叨叨

晏幾道和賈寶玉像也不像,像的是二人境遇如此相像,前半生享盡榮華富貴,後半生看透世態炎涼!兩人一般「痴」曾經的鮮衣少年,赤子之心,如同謫仙,不沾染絲毫人間俗氣,恃才傲物!所以那時賈寶玉看林黛玉毫不掩飾的愛戀;晏幾道的詩詞則是超凡脫俗,沒有煙火氣。

《清平樂》劇照,圖文無關

然站得越高,跌得越疼,享了多少人間富貴,就要看透多少世態炎涼,當他們落入凡間時,賈寶玉「痴」了,晏幾道卻「透」了,守住「本心」的同時,他的作品中有了一絲「人氣」!追憶往昔時,晏幾道還是汴梁那個最是風流的少年,卻有了看盡一切的清透,是啊,一場夢,一場空,痴念,釋然,這人生經歷的種種最終造就了晏幾道,一個出走半生,還是少年的晏幾道,一個留給了後世之人脫俗清麗也看透人世的小山詞境遇的晏幾道!

(文中所有圖片來自網絡,如涉侵權,請聯繫刪除,萬分感謝!)

參考書籍:

《宋史》

相關焦點

  • 詞壇「賈寶玉」晏幾道,一首《臨江仙》,寫得很唯美很驚豔很痴纏
    晏幾道是晏殊最小的兒子,在那樣一個相門之家,晏幾道可以說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就像清初的大才子納蘭容若,或者更像《紅樓夢》裡的賈寶玉。晏幾道出生時,晏殊已47歲,算是老來得子。作為家中最小的兒子,晏幾道得到了父親格外的寵愛。晏殊自幼聰穎過人,繼承了父親優良的文學細胞,7歲就能寫文章,14歲就參加科舉考試。拿了個進士的身份回來。
  • 「四痴」晏幾道的風光與沉淪
    但後半部分就有些逞強了,因為此時晏家早已家道中落,不復晏殊時的風光,晏幾道也早已從錦衣玉食的公子哥淪為了生活窘迫的落魄才子,哪是他沒空見那些人,分明是那些達官貴人不想見他。通過這幾句話,我們可以看到晏幾道那無論風光還是沉淪,都始終孤高自矜的一生。
  • 晏幾道的「痴人說夢」|小滿詩話
    晏小山在壯年時期感受到世態炎涼,卻對人總是抱有善意的態度,這就是黃庭堅說晏小山的「第四痴」。晏小山的朋友鄭俠因為彈劾王安石被下獄,抄家的時候在鄭俠家中搜到了晏幾道的詩,直接導致他受牽連:小白長紅又滿枝,築球場外獨支頤。春風自是人間客,張主繁華得幾時?
  • 《當年萬裡覓封侯》:當年,他也想鮮衣怒馬,一日看盡長安花
    奪.嫡失敗後,帶著小主上遠走邊疆的鐘宛為了活下去,仗著自己和鬱子宥年少時的那點交情(其實我想著應該是鍾宛仗著鬱赦溫柔寬縱,自己也喜歡他),編了個自己和鬱子宥有一.腿的故事,鬱家權傾朝野,有了這關係鍾宛的日子便好過了一些。故事傳到京都,被洗了七年腦的鬱子宥恍惚間都信了這故事。七年前的窗下,鍾宛輕擲梅花,擾亂了鬱赦書頁。
  • 晏殊和晏幾道父子的差別:人生本該有多種可能性
    人們說起「二晏」,會說晏殊官至宰相,門生有歐陽修等,而晏幾道只知縱情聲色。對於兩父子這種強烈的對比,人們會說,晏幾道是晏殊的老來子,晏殊過於寵溺了,才會使晏幾道變成這樣。又感嘆:「富不過三代」這樣的話,大概真是老輩人的經驗之談,是真的。我不知道晏殊有沒有非常寵溺晏幾道,歷史的記載也沒有非常具體,甚至我也沒有覺得晏幾道就一定是不成功的。
  • 晏幾道:一個才高八鬥的狷者
    作為家中最小的兒子,晏殊給他寄予了很多厚望,於是依照「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給小兒子取名為「幾道」,意思就是指接近於道,幾乎到達道德境界。晏幾道並沒有辜負老父親的期望,繼承父親優良的文學細胞,從小就表現了驚人的詩詞天賦。作為父親的心態,自家孩子是最棒的,經常拿出來炫耀,位極人臣的晏殊也不例外。
  • 晏幾道:千年來最痴的詞人,卻被「痴」誤了一生
    掌中杯盡東池曉」……這些詩詞正是他年少生活的最好寫照。如果不是晏殊的突然去世,他會一直是那個被人捧在掌心的少年,而不是成為後人所評的「古之傷心人也」。也許正如泰戈爾所言:「只有經過地獄般的磨練,才能煉出創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奏出世間的絕唱。」
  • 何韻詩舞臺劇《賈寶玉》 主題曲《痴情司》國語版電臺首播
    4月7、8日,《賈寶玉》舞臺劇登陸蘇州文化藝術中心,首度演出該劇的全國語版本。與此同時,《賈寶玉》舞臺劇的主題曲《痴情司》國語版也將正式在全國電臺同步首播。何韻詩出道十年參演舞臺劇化身現代賈寶玉演繹「痴情司」 香港知名創作歌手何韻詩,少時跟隨家庭移居加拿大,1996年返港奪得第十五屆新秀歌唱大賽冠軍,其後被歌影巨星梅豔芳收為入室弟子。
  • 晏幾道: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
  • 【人物閱讀】青樓世界,佳期如夢——秦觀、晏幾道
    千古痴人晏幾道唐寶民他天生富貴,是相國公子,父親貴為當朝宰相,在優遊的貴族豪門中長大,但父親死後家道中落,生活困頓,以致窮困潦倒,恰似《紅樓夢》中的賈寶玉。他就是被黃庭堅稱為「四痴」詞人的晏幾道。作為相國公子,每日出入歌舞場,所識歌女無數。但他在日後卻一直掛懷牽念並為之作《臨江仙》,是懷念歌女小蘋的:「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
  • 落花微雨說相思——吟晏幾道《臨江仙》
    在中國,恐怕沒有誰不知道賈寶玉是何許人吧?其實,早在曹雪芹筆下的這個藝術形象誕生之前,就曾出現過「寶二爺」那樣的真實人物,比如這首《臨江仙》的作者晏幾道。晏幾道(約1030—1106),字叔原,號小山;晏殊幼子。他的童稚時代,正值乃父仕宦顯赫。擅文學的晏殊豪俊好客,常同一班士大夫在家裡詩酒唱酬。在這種濃鬱氛圍的薰陶下,小山很早就顯露了文學方面的天才。
  • 杜甫四處碰壁,寫下一首千古名作,道盡世態炎涼,人情冷暖
    公元752年,困守長安的杜甫嘗盡人間冷暖,看透世態炎涼,寫下一首詩,讀懂已是過來人。這首詩名為《貧交行》。翻手作雲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君不見管鮑貧時交,此道今人棄如土。杜甫這一生的志向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所以在和李白分別後,他便踏上了「求官」之路。公元747年,唐玄宗為了網羅人才,下令讓天下「通曉一藝」之人到長安應試,杜甫聽聞後,便收拾行囊,趕赴長安。
  • 虞雲國:從《水滸傳》看宋朝的生活百態
    數百年來,有這樣一本寫盡了英雄好漢的經典名著,一直讓許多人愛不釋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賽珍珠說它是「中國生活偉大的社會文獻」;偉大的詩人博爾赫斯也沉湎於其中,稱讚它「情節的展開像史詩般廣闊」;日本著名的中國史研究學者宮崎市定說
  • 晏幾道:其實,我是個隱士
    十九年後的神宗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他的第七子,被黃庭堅呼作「雲間晏公子」的晏幾道鋃鐺入獄。晏幾道很快地被放了出來,繼續過他的小日子。在隨便抓了放、放了抓、升官貶官好像家常便飯的北宋朝,這本來不算甚麼稀奇的事。晏幾道身處的,是一個潑天風浪的時代。
  • 晏幾道十分悽美的一首清平樂,用美景寫痴情,開頭兩句便讓人心疼
    在父親晏殊去世後,晏幾道的生活變得非常艱難,他再也不是當初的公子哥兒,有著錦衣玉食的生活,加上晏幾道性格中自有一股孤高的傲氣,不願意依附權門,所以生活境況日漸衰落,可是即便飽受世情冷暖,晏幾道仍然不改一往情深的赤子之心,所以他的許多詞中,除了離情別緒的悽苦之外,還有一種獨具一格的深摯
  • 晏殊晏幾道父子的經典對決,一人寫一首《蝶戀花》,薑還是老的辣
    他是晏殊的第7子,47歲的晏殊老來得子,所謂「父虎無犬子「,晏幾道7歲開始寫詩,14歲考中進士,一時間他成了長安城裡最閃亮的少年。這種風光維持到父親去世,家道中落後他官途坎坷,但沒關係當不了官他就和爹一樣做個宋詞高手吧。晏幾道平生所作存世260首,經典頻出,同樣躋身頂級詞人之列。晏殊的詞含蓄婉麗,晏幾道的詞清麗直率,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這對父子兩首經典《蝶戀花》。
  • 《紅樓夢》主題閱讀——富貴閒人賈寶玉
    儘管曹公慣用「假作真時真亦假」的手法,但是,他筆下的賈寶玉畢竟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從錦衣玉食到流落街頭,從眾星捧月到階下囚徒,從食不厭精到乞討為生,從至情至性到忘情忘性,從人生贏家到無欲無求,從女友成群到形單影隻,「白茫茫落了一片大地真乾淨」,他自己也遁入佛門。賈寶玉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這是任誰也沒有辦法改變的事實。
  • 詩僧半路出家,看盡世態炎涼後寫首短詩,說透弱勢群體的可悲可笑
    文/顧無【引觴漫談】在我們國家,佛教的觀念是人盡皆知的,每一個家庭中基本也都有幾個長輩信佛,會常常去寺廟中祭拜,甚至在家裡吃齋念佛這種也有。50多歲的男人,只好四處化齋而生,過著漂泊不定的流浪生活,也是在這期間,他選擇了做和尚,也因為經歷了太多的人生起落和世態炎涼,他描摹世態人心的筆觸也格外的銳利刻硬。【經典原文】詩二首唐代:王梵志我有一方便,價值百匹練。
  • 劉敏濤 |宋朝小日子21【宋朝酒樓】夜深燈火上樊樓
    主播:劉敏濤如果你盯著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看一會兒,你會發現酒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