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黑暗憂鬱的標籤局限化的1970年代後半段。
相信一定有很多人對佐田雅志有著「憂鬱黑暗」的印象。會這樣想的人,可能是因為他們只聽過佐田雅志在1970年代後半期連續出版的那幾張熱門單曲,或幾乎沒聽過的人總是有這樣的刻板印象。先說結論,佐田雅志的音樂並不只有憂鬱黑暗。原本黑暗與明亮就是由主觀決定的,在現實中也沒有100%偏向其中一方的感情,所以「佐田雅志=黑暗」這種想法無論怎麼想都是相當強行的思維模式吧。
他自己似乎也知道這事兒,在前幾天出演的廣播節目中,笑得不像樣子談起了下面的話題。「好像也有人以為我是為了走紅才唱某種類型的歌,所以被誤解了很多。每當社會不景氣的時候,我都會成為話題。痛苦的時候唱黑暗憂鬱的歌比較好。中島美雪什麼的最棒了。佐田雅志、中島美雪、山崎ハコ三個人如果湊到一起就是暗黑系歌手開大會。唱歌的時候會死嗎,會死嗎唱這首歌的人(其他人都在想)結果沒有呢(笑)」出道超過了45年差不多50周年了,像是老手中的老手一樣,夾雜著幽默感的評論讓人感覺很從容。演唱會次數達到4000次以上,每次公演都會更新日本記錄。另外,他從1970年代開始擔任深夜廣播的主持人,繼承了這種精神的NHK綜藝節目《今夜も生でさだまさし》現在也在繼續。果然這樣的談話能力也是絕品。
只是,佐田雅志似乎也對當時被貼在身上的標籤感到束手無策,在廣播節目中也說過這樣的話。關於他擔任企劃、導演、1981年上映的紀實電影《長江》的故事。「我那個時候,被嚴厲的批評把日本唱的很憂鬱黑暗,『為什麼總要用歌聲表達這樣的情感呢,笨蛋!』之後就逃到中國去了。「究竟哪裡憂鬱黑暗了呢?」真的,我覺得日本媒體的某些地方真的很奇怪」。談笑間說出了自己的感受,那絕對不是孕含憤怒的感覺,但是將這樣的話試著用文字寫出來的話,可以看出那時的佐田雅志先生的感受是相當強烈的。
回顧當時佐田雅志的一系列熱門歌曲。他最大的熱門歌曲《関白宣言》(1979年7月發售)的歌詞滑稽,旋律也很明快,演奏時間長達12分30秒,用當時相當少見的12英寸黑膠作為單曲發售的《親父の一番長い日》(1979年10月)是一首有故事性的曲目,但並不只有悲哀表現了出來。《道化師のソネット》(1980年2月)是一首對副歌旋律很爽快的歌曲。《防人の詩》(1980年7月)如上所述,正如佐田先生自己開玩笑說的那樣,《海會死嗎/山會死嗎/春會死嗎/秋會死嗎/愛會死嗎/心會死嗎》反覆出現的,讓人覺得看不見光明是理所當然的,但很有意思這首歌先生是根據《萬葉集》創作的,原本作為電影《二百三高地》的主題曲是由音樂導演山本直純先生委託所作的,所以說佐田雅志很陰暗,這是一種誤解吧。順便一提,《道化師のソネット》也是電影《翔べイカロスの翼》的主題曲,由佐田雅志自己擔任主演和音樂導演,最近已經不局限於創作歌手的工作,在很多方面展開了活動。但這種多才多藝並沒有吸引人的目光,只是因為「佐田雅志=黑暗」的印象而被局限化了,所以本人對於這種貼標籤的失望到現在也不難察覺。正如佐田先生所說的那樣,當時的日本媒體(雖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確實很奇怪。
通用性的旋律和多樣性的聲音
這次聽了第三張專輯《私花集》,我確信了自己的想法。聽了這張專輯後斷定「佐田雅志=黑暗」的人,大概是只能稍微聽聽類似於飲酒作樂用於狂歡音樂的人吧,對那些人來說音樂基本上都是黑暗的東西吧。讓我們按順序去看收錄曲吧。
M1「最後の頁」。歌曲旋律作為流行歌曲是可以打十二分的旋律,內容雖然是搖滾情歌,但也能讓人感覺到清爽。「最後の頁」是提供給山口百惠的歌曲(《秋櫻》的C/W曲《最後の頁》)的自我翻唱,退一百步說原本是山口百惠用的,這可能不是真實的佐田雅志……可能會有這樣一種很不好的看法,那就作繼續聽下去。
M2是「SUNDAY PARK」。雖然不能否認有點像民謠,但是旋律的通用性很高,不愧是都市流行樂…,加入薩克斯的聲音有點像AOR的感覺。
M3「檸檬」聲音確實被說了有些哀歌的神色。從悲傷的氣氛來看,要說明亮還是黑暗的話,應該分為後者吧。只是副歌旋律中充滿了某種力量,是一首不只是單純的黑暗而是有著獨特世界觀的歌曲。《檸檬》也作為單曲發行了,編曲配上了聲音粗糙的電吉他,給人搖滾的印象很有意思。M4《魔法使いの弟子》是一首布魯斯。話雖這麼說因為弦樂很厚重,所以所謂的布魯斯味消失了,吉他、鍵盤也完全是那個樣子。從給女兒講夢話的內容來看,可能是考慮到不要太過傳統淳樸,但從根本上來說還是很有憂鬱感的。
M5「フェリー埠頭」可以說是超過M2的AOR。在前奏處就按下的鍵盤,澀一點的電吉他。然後間奏中出現的薩克斯(也許用「哭」形容比較好)。雖然不知道是不是urban風格,但是有那種味道。旋律並不明亮,但也並不黑暗,旋律在絕妙的地方進行,這似乎又表現了這裡所唱的那種搖擺的心情,非常好。黑膠盤在這裡A面結束,從下一首歌變成B面。
M6《天文學者になればよかった》正因為是B面的片頭曲,所以音樂在這裡變成了流行曲。雖然歌曲旋律本身留有民歌的風格,但副歌的開放感時美國流行歌曲風格——如果不害怕被認為時錯誤解讀,我認識是屬於motown的風格。得意忘形地進一步說,佐田雅志的聲音也可以很尖銳,整個樂曲甚至讓人感受到1990年代涉谷系的氣氛。
M7《案山子》可以說是傳統民歌嗎?吉他的伴奏也是如此,旋律展開是A、B重複是西洋音樂的風格(B旋律也有和風的感覺,包含內容考慮的話,這也許可以說是和魂洋才)。
M8《秋櫻》山口百惠版.於1977年發售的現在認為是山口百惠的歌曲的聽眾也變少了,這也是自我翻唱。據說這和山口百惠版不同,是「採用了民謠風格的編曲」。雖然從第二段開始就增加了鍵盤,但基本上以木吉他和小提琴為中心的簡單構成,確實可以說是很樸素,但要說是有抑制作用的聲音吧。創作以來已經過去了40多年,與當時相比,J-POP、J-ROCK的多樣性也有所增加的現在,M8的「秋櫻」說是視覺系歌曲的前奏也有可能存在的,個人認為是無法簡單地將民謠剔除。
M9《加速度》正如其作曲者渡邊俊幸先生所公開的那樣,明顯地意識到時是和The Beatles類似的音樂。《Sgt.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和《Let It Be》(也就是Phil Spector的形式)。雖然旋律是小調,但是那個樂隊的聲音給世界觀整體注入了緊張感。
M10《主人公》是一首既懷舊又有戲劇性展開的中板抒情歌曲。副歌的壯大展開和裝飾與最後一幕相稱,那個氣氛任何人都會注意到,還是像The Beatles的『Sgt.Pepper's~』中的「A Day In The Life」一樣。
光是簡單地解說一下,就能意識到流行的說法可能會誤導人,確實是一張內容豐富多彩的專輯。沒有重金屬和EDM那樣的華麗是理所當然的,但也不是只有緩慢的節奏,旋律、聲音也不全是黑暗陰鬱的東西,如果說這是黑暗的話,那麼明亮的音樂就只能是一部分舞曲或是主流偶像歌曲。當時在這張專輯中斷定「佐田雅志=黑暗」的日本媒體中的一部分,並不是佐田雅志氏所說的「哪裡很奇怪」,而是不得不說相當奇怪吧。
在歌詞中看到的只有創作者才有的精神
那麼,當時媒體的一部分是不是指著歌詞說「很憂鬱黑暗」呢?如果真是這樣想的話,這已經超越了「奇怪」,完全是瘋了。我們必須反過來對那些指出「黑暗」的人們進行定罪。用簡短的短語準確地描寫場景,讓深刻的故事直接展現在那裡的手法——現在說這樣的話反而會惹人生氣,但卻是很精彩的話。
《覺得孤單嗎/錢還夠花嗎/下次什麼時候回來》M7「案山子」
《您笑著對明天將要出嫁的我說/不要擔心 就算辛苦/時間也會把苦難變成歡笑的》M8「秋桜」
在M7「案山子」中可以看出哥哥對弟弟的提問和實際的空間距離感,M8「秋桜」中不僅可以窺見母女的關係,甚至可以窺見母親的半生。這種創作方式不僅限於這張專輯,應該有很多其他類似的作品,包含本作在內,讓我覺得探索音樂也很有趣。這次,聽了《私花集》後,個人感興趣的是M6的《天文學者になればよかった》。
《如果沒有這樣的設計才能/以天文學者為目標就好了/百慕達之謎/金字塔的力量/與未確認飛行物的接近遭遇等(接觸)/然後給新的彗星/起上自己的名字吧/是啊那是最適合我的/數著星星/數著夢想/戀人就是仙女座)M6「天文學者になればよかった」
正如「與未確認飛行物的接近遭遇等(接觸)」這句話所體現的,M6「天文學者になればよかった」顯然是受到了電影《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第三類接觸)的影響。經過查詢《第三類接觸》於1978年2月25日在日本公映,《私花集》於1978年3月25日發表。也就是說,考慮到作曲和錄音的時間,看了《第三類接觸》之後就想到製作了M6《天文學者になればよかった》。大概是借用了電影的宣傳語、電影的原題「第三類接觸」吧,其內容與《第三類接觸》的主題相吻合是最大的關注點。當然M6《天文學者になればよかった》中描寫的並不是遇到外星人的故事,所以正確地說主題並不完全相同,但卻有一種與Steven Spielberg附著在膠片上的精神相近的味道。據說《第三類接觸》在美國的上映時間是1977年11月16日,佐田先生有可能是在美國觀看,也可能是讀了小說版(雖然不知道有沒有這樣的作品),個人來說音樂和電影、日本和美國的風格和出身都是不一樣的。但是我覺得創作者的夢想和思考的故事是相似的,非常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