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東海之濱的海平面,到海拔3500米的川西高原,時空的落差隔不斷溫州與阿壩牽手的情緣。2018年4月,根據國家新一輪浙川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的重要部署,溫州與四川的紅原、阿壩、壤塘、南部等四個縣建立起對口扶貧協作關係
牧區的孩子正在犛牛交易市場玩耍套犛牛。餘日遷 攝
編者按
從東海之濱的海平面,到海拔3500米的川西高原,時空的落差隔不斷溫州與阿壩牽手的情緣。
2018年4月,根據國家新一輪浙川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的重要部署,溫州與四川的紅原、阿壩、壤塘、南部等四個縣建立起對口扶貧協作關係,分批派出幹部和教育、醫療等專業技術人員,深入四縣積極開展工作。
其中,紅原、阿壩、壤塘三縣是浙川扶貧協作海拔最高、任務最重的地區。3年裡,溫州援川幹部克服高原反應、氣候嚴寒對身心的巨大考驗,把脈當地、依託溫州,發動全社會參與、全領域深度協作,把沿海開放城市的先進理念和雪域高原的生態優勢有機整合,以產業推動造血,以交融促進交流,為當地成功脫貧摘帽貢獻了「溫州力量」。近日,溫州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採訪團來到川西高原,尋訪小康大道上的溫州力量,聆聽17攝氏度溫差割不斷的愛心故事。
☉特派記者 李顯 鄒雯雯 陳恩欣
地處川西北的阿壩州,是紅軍長徵爬雪山、過草地的革命老區,1935年至1936年間,阿壩州的藏羌各族人民拿出他們視若珍寶的20萬頭犛牛等牲畜,無私支援紅軍。毛澤東同志譽其為「犛牛革命」。
80多年後的今天,在溫州市·阿壩州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中,昔日「犛牛革命」主要發生地的阿壩州紅原、阿壩、壤塘三大牧區縣均為溫州結對縣。犛牛依然是這裡的珍寶,但牧養水平低下、產業缺乏資金支持、市場能力不足等問題嚴重製約藏區人民脫貧奔小康。
圍繞「犛牛」這一最大產業,來自溫州的援建幹部們以提升「造血功能」為出發點,各顯神通,深刻改變當地產業生態,掀起新一波「犛牛革命」。
首個犛牛交易市場: 從「拒絕售牛」到「夜晚售牛」的破冰
犛牛,高原地區特有的珍稀牛種之一,多數溫州市民並不熟悉。但事實上,沿著「西牛東送」精準扶貧的線路,犛牛肉正成為溫州市民餐桌上的「常客」。僅今年上半年,樂清市「消化」阿壩壤塘縣犛牛1000多頭。9月,隨著阿壩-瑞安「西牛東送」項目的啟動,今年瑞安市民消費犛牛數量將達千頭以上。
位於阿壩州西部的壤塘縣,平均海拔3295米,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被視為全州「最窮」的地方。該縣犛牛年存欄約22萬頭,但由於交通不便、渠道不暢、牧民惜殺惜售等原因,年出欄不足1萬頭。
被譽為產業扶貧佳話的「西牛東送」項目便始於這裡。2018年11月28日,為搭建穩定的犛牛銷售渠道與平臺,樂清市與壤塘縣兩地政府攜手啟動首次「西牛東送」產業協作項目,費時2天3夜,25頭壤塘產犛牛成功送到樂清市場。
「對於壤塘來說,這是一場破冰之旅,但對於藏族群眾『惜殺惜售』觀念的改變,卻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溫州市掛職壤塘縣委常委、副縣長林鐵回憶說,「西牛東送」首列取得成功之後,第二列就面臨無牛可賣,因為牛主聽說犛牛要運到2000多公裡之外的溫州,反悔不賣了,「這麼遠的路途,牛會受苦的。」
為了進一步增強牧民的市場意識,2019年,林鐵等人牽線引入樂清牛肉加工龍頭企業——順金肥牛飼養有限公司,投資180多萬元,在壤塘興建了該縣首個犛牛交易市場。當地黨委政府也自村、鎮層層發動,大力宣傳引導,鼓勵牧民就近售牛。
「開業那天,市場裡是人比牛多。現在,一天可以拉運犛牛100—300頭。」談及一年多的賣牛經歷,市場投資人管端順感慨萬千,即便是現在,牧民依然會選擇天黑之後,偷偷來賣牛。但無論如何,「惜殺惜售」堅冰正在融化。
據其介紹,今年以來,僅壤塘縣犛牛交易市場拉運發出的犛牛,已超過1萬頭,每頭牛成交均價8000元左右。更令人振奮的是,在犛牛的去向上,溫州佔比已不足一半,從周邊的青海、甘肅省到500公裡之外的成都市,壤塘犛牛的銷售圈已漸漸打開。
犛牛全產業鏈: 把犛牛的「一身寶」轉化成商品
紅原縣既是阿壩州的海拔高地(平均海拔3600米),也是犛牛產業的高地。作為一個純牧業縣,紅原擁有天然草場面積1158.03萬畝,佔縣境總面積的91.8%,犛牛存欄量80萬頭,居阿壩州四大牧區縣之首,紅原犛牛交易市場是川西北最大的犛牛交易市場。
今天的紅原,犛牛的大批量交易、肉牛深加工已屬常態,人們熱議最多的是「犛牛全產業鏈」。
「你們的犛牛奶冰激凌什麼時候能做出來?我現在最期待這個產品。」進入紅原縣更攀合作社所在的產業園區,溫州市掛職紅原縣委常委、副縣長呂金記拉住合作社總經理羅布讓就問。
更攀合作社是「大集體」,於2019年正式投入運營,整合該縣41個村集體經濟、34個合作社抱團而生,以「合作社+基地+產業扶貧車間+貧困戶」的新模式運作,覆蓋1300多戶、5000多貧困人口,既是精準扶貧,又屬產業鏈重組。
在更攀合作社的產業園中,「肉可食,乳可飲,毛皮可用,連糞便都能生火取暖」的犛牛,延伸出許多細分的產業。以犛牛奶為例,其配置的車間包括常溫奶、酸奶、冰激凌、化妝品等諸多品類。其他如電商園、冷鏈物流中心、檢驗檢測中心等配套更是應有盡有。甚至在這個園區,你可以通過可視化的面板,通過植入牛耳的RFID晶片,對紅原縣的每頭犛牛進行查看,了解其近期每天的行走步數……
這個在硬體以及產業細分程度上毫不遜色沿海城市的產業園,總投資1.3億元,其中6200萬元資金來自以溫州為主的浙江援建資金。
羅布讓告訴記者,更攀合作社成立後,以酸奶為突破口,成功拿到食品安全許可SC認證,目前旗下品牌「喀唯央諾」酸奶已相繼進入成都紅旗連鎖、溫州供銷社等銷售渠道,另有一款固態酸奶被國航選中,將很快出現在航空餐中。
已經做出樣品的冰激凌、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合作研發的護膚品……羅布讓說,隨著產品資質審批到位,更攀合作社後續還將有新產品帶給市場驚喜。
投資百萬元建乳企: 迎來創業者「拎包入駐」
位於紅原縣100多公裡之外的阿壩縣,同樣也把發展犛牛奶產業作為產業扶貧的重點之一。距離縣城33公裡的麥爾瑪鎮便是其中一個重要試點。
在這裡,阿壩縣耗時數年,利用社會援助資金,陸續修建了通往牧區的60多公裡道路,這些可以實現小車通行的道路被當地形象地稱為「奶源路」。去年以來,他們又以來自溫州的援建資金為主,投入300多萬元購置專業設備、興建一座小型的犛牛奶加工廠,以此為當地莫哇洛村、色爾底村的村集體資產,希望通過乳製品深加工集體經濟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2019年9月,這家被命名為「央德色爾麼」的工廠正式開業。但很快,工廠被叫停了。
「當時最大的問題是村集體的經營能力和理念都達不到要求,無論生產標準化還是市場化都與規劃化運作的企業相差甚遠。」溫州市掛職阿壩縣委常委、副縣長梁彬力主,以招投標的形式引入社會資本,讓真正的企業家來經營企業。
今年7月,原本在成都從事軟體開發的阿壩青年旦真甲以每年保底20萬元的代價拿下這個工廠的經營權,「拎包入駐」工廠,由此「央德色爾麼」改名為「慈仁乳業」。
畢業於四川大學的旦真甲告訴記者:「因為出生於牧區,我一直對牛奶產業有著很大的興趣,但限於行業門檻,資金困難,現在有現成的工廠讓我們拎包入駐,實屬難得。」如今,他與妻子紮根家鄉,創業激情迸發。
「這裡地處川西北的藏族聚居區,資源優勢很大,無論犛牛還是藥材,品質毋庸置疑。重點是引進先進的經營思路,打通產品的供應鏈,建立起標準化的體系,這些方面的需求也正是東西部協作扶貧的出發點。」梁彬總結說。
「我看過《溫州一家人》,溫州人的創新意識和吃苦精神,都是我極佩服的。感謝他們給我們帶來的『奶源路』、加工廠和各種全新的創業思路。」麥爾瑪鎮黨委副書記澤讓寺爾吉這樣對來自溫州的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