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大家都已經看完了《三十而已》的大結局了。
結局是不是很爛尾?
不要劇透,我現在正在緊鑼密鼓的追劇中,誰叫我看得比眾人都慢呢?
但我看得越多,我就越疑惑:顧佳、王漫妮、鍾曉芹三個完全不同的人,是怎麼可能成為閨蜜的?
鍾曉芹和顧佳兩人是大學同學,還好接受點。但王漫妮呢,妥妥的算硬性插入吧。
感覺沒有編劇的幫忙,她是不可能加入到鍾曉芹和顧佳兩人的閨蜜團中的。
之前,我就發現了這一點,但我以為是我多想了。今兒看評論時,沒想到偶然捕獲到一個想法和我一致的小夥伴。
小夥子寫得很簡潔,問:這三個不同職業、背景、實力的女人,是怎麼成為閨蜜的,三人出去AA,還是都顧佳買單。
原來,不止我一個人有這樣的疑惑。
我搜索了一下,在百度和豆瓣,也有類似「現實生活中,他們三能成為好朋友嗎?」的提問。
一個人和另外一個人能不能成為深交的好朋友,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他們是否性格相似,三觀一致。
顯然,顧佳、王漫妮、鍾曉芹三人三觀和性格,是如此的不一致。
有句話叫做,不是一路人,不進一家門。說的就是志不同道不合,兩個不同世界的人,不可能走到一起。多指夫妻。但用在王漫妮和顧佳、鍾曉芹身上,也同樣適用。
我們來分析一下三人。
王漫妮,在奢侈品店待了8年,最後把自己養成了一個奢侈品。她的婚姻觀念是,追求有顏有錢且絕不花心的男人,她的口號是寧願單身也絕不將就。本質上,她是一個有點虛榮的女人。
王漫妮拒絕男人常用的口頭禪是,我太貴,你要不起。
顧佳,全職太太,人聰明而通透,永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為達目的她可以「屈尊降貴」。被王太太評為有野心可怕的女人。
她的婚戀觀與王漫妮不同,她願意陪一個男人從零開始奮鬥,是許幻山的創業夥伴和賢內助。
鍾曉芹,默默無聞、任勞任怨的居家女人,活了30年,從來沒有自己的主見,婚後連金錢都不能自由。她的婚戀觀念是忍、是尋一個踏實的男人共度白首。
王漫妮和顧佳、鍾曉芹三人,無論是從成長環境、生活背景、工作環境,以及價值觀、婚戀觀都是如此的不同。
如果不是編劇強行讓她們成為朋友,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三個人,最多只可能是萍水相逢,泛泛之交。何言閨中密友,事事交心?
顧佳鍾曉芹大學同學這個設置還是可以接受的。但王漫妮呢,現實中的顧佳,可能根本就看不上她。
階層差距
首先來說,兩人的階層就難以跨越。顧佳是貴太太,而王漫妮只是奢侈品店的一個小店員。即使顧佳到王漫妮工作的店買奢侈品,但顧客和店員,有幾個能發展成為好朋友的?不過是買者和賣者的一個關係罷了。
眼界和格局,三觀差距
再看看兩人的眼界和格局。顧佳和王漫妮都想攀上富人圈,但顧佳看得清很楚,那些太太們只是她利用的棋子,她並非真想加入太太圈。她要的是將人脈轉換為公司資源。而那些太太們不過覺得她有用罷了,也並非真的瞧得上她。
顧佳對此,心知肚明。
而王漫妮呢,竟然想飛上枝頭變鳳凰,一步跨越階層,成為頂級富太。8年的奢侈品導購經驗,讓她誤認為自己很貴,只有頂尖男人才配得上她。
但她不知道的是,這樣的頂尖男人,她根本不可能夠得著。即使夠著了,也只能淪為別人的玩物罷了。
她沒有顧佳的眼界和格局,也沒有顧佳看得清楚。
連她視以為傲的奢侈品導購經驗,也在同王太太介紹衣服那一刻敗下陣來。王漫妮根本就不知道富人想要的是什麼,這樣的她,怎能真正打入富人圈?
海王梁正賢曾將她帶入過富人圈,但王漫妮只能陪吃陪喝,在旁邊傻傻的一點都聽不懂。
臨時才抱佛腳學習,一切,是不是太晚了。
假如她有顧佳那學識和能力,梁正賢會不會早早捨棄趙靜語而選她?
她輸給趙靜語不是因為遇到梁正賢太遲,是因為趙靜語是梁正賢的賢內助,公司的股份和生意趙靜語都有份。梁正賢離不開趙靜語。
而她王漫妮,只想憑著愛情就把梁正賢搶過來,很傻,很天真。
她的婚戀觀,追求那種有顏有錢且絕不花心的男人,也是很傻,很天真。
顧佳反而比王漫妮看得清,一針見血的指出:梁正賢當初吸引你,不就是在郵輪的行政艙嗎?幹嗎現在又拿愛情來說事。
王漫妮聽後,頓時惱羞成怒:「顧佳,你什麼意思啊?你說我圖他錢啊。」
顧佳說道:「你要是真圖他錢,我反倒覺得沒什麼損失。」
王漫妮到底是愛錢還是愛梁正賢這個人,或許她自己都沒有搞明白。反倒是顧佳,三言兩語就點出了王漫妮的本質。
日後的飛蛾撲火,王漫妮也沒有料到,但顧佳,其實早就把結局看清。
心比天高、命比紙薄,這就是王漫妮。
但顧佳,卻是一個有原則、有底線、把自己拼成富一代的明智女人。
試問,現實中這樣的顧佳,會和一個虛榮的、眼界有限的店員走到一塊兒,成為好朋友嗎?
感覺不太現實吧。
這個時候,有可能就有人拿《歡樂頌》來反駁,5位女主角不也是工作、生活背景及三觀都很不一致嗎?不照樣也成為了好閨蜜。
是的,你說得沒錯。但是,無論是《三十而已》還是《歡樂頌》,其實本質上都是編劇的「腦洞大開」,與現實極為不符。
不過,《歡樂頌》好在還有「住在一起」,「鄰居」等元素作為依撐,而《三十而已》的三個好閨蜜,純粹是為了成為好朋友,而成為的好朋友。
現實中,三觀不一致的朋友,其實,結局可能是漸行漸遠,最後分道揚鑣。
豆瓣上,有一個網友就分享了自己和好朋友的經歷。她和好朋友認識8年,幾乎無話不談,有啥事都第一時間找好朋友傾訴和分享,結果對方每次只在微信上回她幾個字。網友是很敏感且很注重對方的感受的人,根本接受不了對方的冷淡,最後兩人只能分道揚鑣。
知乎上,有人提問,有一個有錢的朋友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一個女生回答,她曾經的一個男閨蜜,超級有錢,每次出去都是他付錢。但女生卻覺得次數多了,感覺有深深的罪惡感。特別是,看見一大堆人出去,都是叫她男閨蜜付錢時,她錯愕又自責。人家每次都請你,你應得的啊?你為啥不請回去?
最後,女生漸漸的減少了和男閨蜜出去玩的次數。直至,兩人再無聯繫。
看見沒有,即使曾經是好朋友,但是因為生活背景、三觀差距太大,最後也只能漸行漸遠。
像《歡樂頌》裡的樊勝美和安迪,根本不可能成為好朋友。
《歡樂頌》的5美,不過是編劇的臆想。
而現實中,像《三十而已》中的顧佳、王漫妮和鍾曉芹,其實也不可能有那麼多、那麼頻繁的交際。
你瞧瞧許幻山,顧佳忙於售茶那幾天,他放個假都找不到人出來陪他打場球。
那才是符合生活呢!
譬如最近,我想找自己的朋友聊天,結果打了一通電話,都約不到一個人。不是在家看孩子,就是有工作或是別的事要忙。
許幻山的落寞,我深有體會。
這是成年人長大後,必須經歷的一課。所以,才有人說,朋友不要太多,有個一兩個就好。
一是因為,成年後,你很難結交交心的朋友;二是,曾經的朋友,會一個一個從你生命裡消失。
像《三十而已》,王漫妮和鍾曉芹、顧佳那樣在極短的時間內成為交心的好朋友,還是在30歲當口,我告訴你,很不現實。
成年人的世界,擁有更多的理性,很多朋友不過是利益交往,不沾有利益虛假那種,都是早年真心換真心而來的好朋友。之後的,你會發現,你很忙,別人也很忙。突然打電話約你出去吃飯的,他必定背後有求於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