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卓喜歡溫暖的人物和豐富有趣的呈現方式。她如果喜歡你,就會慣著你,和你共建一所房子,讓真實而有力量的角色安穩地住進去。
陳舊的出租屋內,昏暗的燈光映著譚卓的側臉。她穿著雪紡襯衫、及踝半裙,面對廖凡的詢問和質疑,見招拆招,眼神凌厲。
這是熱播懸疑劇《沉默的真相》的一場夜戲,譚卓飾演的李靜,正與廖凡飾演的嚴良博弈。出租屋狹小逼仄,在鏡頭拍不到的地方,廖凡穿梭於攝影機、吊臂和牆壁的空隙之間,安靜地幫她走位,還原每一個動態。
整部戲合作下來,譚卓體會到了廖凡的標準。
採訪當天,出現在記者面前的譚卓穿著一身黃色秋裝,她的目光始終停在一個無人的方向,語調柔和清脆。曾經叛逆的少女,躲進了層疊的面料裡,網上有關她童年漂泊的說法,似乎也偏離了真相的軌道。
對話的大多數時間裡,她都坦誠地看著對方,輕微的眼神變化不時顯現,代她發出心底的聲音。
在這雙不沉默的眼眸裡,藏著有關譚卓的真相。
「我們在共同建一所房子」
從乾旱的東北來到潮溼的南方,譚卓的關節好似兜著水。某天下戲,《沉默的真相》裡飾演刑警隊長任玥婷的呂曉霖,準備和同事們出去吃火鍋,正巧被譚卓撞見。導演分明下達了外出禁令,譚卓納悶:「你們怎麼可以在外面吃?」呂曉霖答:「導演跟我們說,吃火鍋不要叫譚卓。」
譚卓愛吃,最愛吃火鍋。
在重慶拍戲期間,收工不算晚,她幾乎每天吃一頓火鍋,以至於熟悉的人看了劇,都說她胖得臉都鼓了。因為吃得多,火鍋裡的油和鹽又厚重,第二天整張臉就腫了起來。攝影師盯著譚卓左看右看,總感覺哪裡不對勁。後來導演一聲令下,禁止譚卓晚上吃火鍋。
在團隊同事眼中,譚卓的愛吃彰顯了生活的儀式感:她買給大家的中秋節禮品是大閘蟹,不一定是最貴的,但一定是精心挑選的;出差的空閒時間,她會安排大家吃喝玩樂,凡事親力親為。
《沉默的真相》劇照 /豆瓣
拍攝《沉默的真相》對譚卓而言,一切都很對。
良好的創作氛圍,激發了大家無限的潛能,各部門配合默契,有限的相處彌足珍貴。譚卓懂得顧全大局,除了表演,還會主動溝通角色造型等。她認為,作品是一個綜合體,需要各個部門達成一致,形成合力,才能實現共同的終極目標。
演員寧理經常來找譚卓說戲,探討角色時積極主動。書店見面那場重頭戲需要表現出人物的糾結、壓抑和自我質疑,大家帶著各自的想法討論了很久,一磨就是一整天。
幾條過後,導演陳奕甫讓譚卓再來一條,她欣然接受,並尋求問題的根源。陳奕甫想了想說:「剛才那條說話的口型不夠完美。」第一次聽到這種理由,全場在愣神後會心一笑。這話傳入譚卓耳中,則是導演巧妙拿捏的表達方式,「他可能是不想給人太多壓力」。
在現場,沒有任何人幹擾譚卓和寧理,也無人顯出急促的樣子,候場的廖凡亦如石佛般靜穆,陪他們從原本的日戲等到了黃昏。劇組上下在開放的環境裡進行純粹的創作,每個人都無比真誠,儘可能地去給予。譚卓覺得,只有跟對的人在一起,才能做對的事、收穫對的結果。
譚卓用水漲船高來形容他們之間的默契:「我們像在共同建一座房子,你這個零部件不行,也沒有辦法去實現那個宏景,所以至少每個人都是非常敬業的。」藝術之所以不能被機器代替,恰恰是因為人跟人之間的傳遞碰撞出新的火花,豐富了表演。她在其中感受到湧動的心意,「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那麼希望遇到好的演員、敬業的演員」。
白宇跟譚卓過招次數寥寥,但招招戳人。「我有時候會不好意思說話,擔心太主動了會打擾別人。所以見到白宇的時候,我看他一直沉浸在某種狀態裡,也沒好意思打擾。」譚卓以為他本身就是那種不愛熱鬧、不愛說話的類型。
相約咖啡廳的橋段,導演希望譚卓能多給幾種演法,白宇在鏡頭外配合她,一遍遍重複著喝水的動作。「我覺得正是出於對對手的這份尊重,他才儘可能地把自己能做的做好,竭盡所能地給予對手。這是人家在幫我,我就很感動。」譚卓覺得,白宇也許是用這種方式,默默地給他自己鼓勁兒。
脫下檢察官制服,譚卓發現白宇變成了另一個小白,在微信群裡不停地跳出來,異常活潑。後來,她聽人講起白宇,才知道原來那才是真正的小白。「你不說他是90後,我都意識不到,因為他在戲裡面的造型真的顯得挺成熟的,我就挺相信他那個表演狀態。」
這所房子接納一切可能,樂於承載不同的表演方式。譚卓將演員定義為一項創造性的工作,你的情緒怎麼演繹,有時更依賴於即興的反應,「很多表演的實現,並非按部就班或照本宣科,在現場,對手給了某個語調的回應,也許就會觸發你的靈感」,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哪怕是房子裡一個微不足道的部件,在譚卓口中也是值得盛讚的。想聽她客觀地誇誇自己,她卻說沒什麼貢獻。演員的專業度很難用語言表達,它是純個人化的感受和經驗,譚卓更願意做混凝土深處的一根鋼釘,承擔職責之內的壓力。
「時間推著我走」
完美主義者做久了,譚卓也會累。
「時間、精力是非常有限的,一直想著事無巨細都能做得完美,然後發現是不可能的,可能會把自己消耗死了。」譚卓開始做減法。
「迷霧劇場」起先有兩部劇找到她,拍攝時間離得很近,譚卓自認比較軸,只能儘量把精力放在一件事上,如果讓她同時研究兩部戲就會很焦慮。最後,她只接了《沉默的真相》,「想讓自己安心一點」。
譚卓是個向前看的人,做選擇時已經想清楚了結果可能是好的,如果不好,也要接納。
譚卓認為,演員無論扮成什麼角色,都要呈現一種立體的美感。/由被訪者提供
臨近初中畢業,譚卓學跳舞的朋友要去報考藝校。「我在那之前從來不知道還有藝校,就逃課陪她去了,然後被老師發現了,回來我怕挨說,就說我也去報考了。」開弓沒有回頭箭,她抓緊準備,趕上最後一天報名。學校的影視科有播音主持和表演兩個專業,譚卓兩邊都考了第一,選擇權交到了她的手上。
「因為我們之前對這些行業都一無所知,家長就覺得主持人是優雅的,我們就選了播音主持。但是後來自己的內心越來越清晰,我就覺得其實這麼乖的工作,好像不太適合我,我有點兒不能安靜地坐在那裡。」升入大學,校長向譚卓打開了表演專業的大門,年輕的她心想演員這個工作挺好的,拍戲領了工資,還能公費出去旅遊,著實自在,「就是這個原因,想做這個工作」。
2009年,大學生譚卓被選去拍戲,她對光怪陸離的電影世界一無所知,甚至尚未開始專業的表演學習。她不是很喜歡看電視,家裡沒有圈內人,她也沒有明星夢。「就稀裡糊塗走上這條路了,去婁師傅那個戲也是稀裡糊塗就去了。」譚卓回憶道。
那部戲就是《春風沉醉的夜晚》,曾被提名坎城電影節金棕櫚大獎,婁師傅是導演婁燁,譚卓飾演的角色叫李靜。然而,譚卓對自己的高起點渾然不覺,只記得當時學得很開心,看的是最好的電影。拍這部戲時,她對表演的專業性、演員的工作以及行業的深度,只知皮毛,她單純地按照劇本演,「就是非常本能的,導演喊開始,那我就來完成」。
成熟演員的質變,是一個緩慢的時間變化過程,譚卓覺得「時間推著我走」。
這條路的第一程是話劇《如夢之夢》,譚卓一演就是7年。話劇和影視的載體不同,後者更生活化,在舞臺上則必須有更強大的戲劇張力。「因為觀眾離你很遠,你說像電影一樣給我特寫,眼神裡哪怕很微妙的一個眨眼動作都在傳遞我的情緒、表現某種節奏,在舞臺上是不行的。如果這樣的話,你就像一個擺在那兒的木頭道具。」
通過學習和積累,譚卓總結出了自己的方法論,並將其運用到實踐中。走完演員之路的第一程,她用了9年。2018年,譚卓以《延禧攻略》中的高貴妃一角,抓住了全網的神經。
《延禧宮略》劇照 /豆瓣
「拍《延禧攻略》的時候,雖然我演一個壞人,大家看我頤指氣使地欺負其他人,但每天我們在現場拍完一條,大家都笑得不行,覺得高貴妃太逗了。」被對的環境和對的人所環繞,譚卓一頭扎進表演裡,盡情刻畫角色。對於外在的許多東西,比如機會和遇到的人,她越發相信命運的安排。
《延禧攻略》的爆紅在他們意料之外,結合此後的經歷,譚卓得出結論:往往結果很好的作品,拍攝過程都是非常愉悅的。《延禧攻略》和高貴妃一角讓更多人知道了譚卓,「這絕對可以稱為一個裡程碑」。
此前,譚卓主演的《我不是藥神》已在大銀幕開闢出另一個戰場。譚卓在拍戲前請教了身邊的男生,詢問他們如何理解這個職業,她想儘可能充分地傳遞出它背後的信息。
《我不是藥神》劇照 /豆瓣
跳鋼管舞的服裝她前後試了好多套,一開始的安全褲設計雖然遮蔽了身體,卻減小了摩擦力,跳起來很不方便。譚卓也覺得這麼穿還是差點兒意思,要露得更多,才能把人物放到她真實的情況裡。
演員的美是非常立體的
譚卓認為演員無論扮成什麼樣,都會有一種美感,這種美感不是停留在化妝層面的狹隘認知,也不是一張乾淨漂亮的臉蛋,或其他非常具象的存在。哪怕是《暴裂無聲》和《誤殺》裡「扮醜」的模樣,她也覺得特別好看。
美是非常立體的,一方面來自演員自己通過外表所流露的內心之美,另外一方面是角色的美,兩者共同組成完整的美感。
在待播劇《危機先生》中,譚卓飾演的女律師袁未鮮亮優雅,她和主創們一起,依據人物線索去塑造她。開機前,譚卓特地找到知名律所的好朋友,去觀察他們的生活狀態,她不希望在這類職業化的領域裡,總是呈現一種「僵化思維模式的形象」。
律師並非時刻嚴肅,經過觀察,她發現真實生活裡面,這一領域有很多有趣的人:「男生瀟灑,風度翩翩;女生幹練,風情萬種,畫著紅唇,戴金絲框眼鏡,穿短裙,留長髮。」
譚卓希望在作品裡還原生活中真實而有特色的人物,比如近期上映的電影《一點就到家》,譚卓扮演一位霸道總裁,是資本的代表。這個似曾相識的故事主體經導演許宏宇之手,變得不落俗套,在溫情輕快的同時,又不乏深刻。「我喜歡這樣的題材,喜歡有溫度的人,喜歡這樣豐富有趣的展現方式。我覺得在表現苦難的時候,不應該只有沉重,因為我們的人生品格也是非常多面的。」
譚卓希望接到更多有意思的女性角色,尤其是獨立女性以及更有女性力量的人物。她覺得「不應該把中國女性描寫得那麼落後」,作品應該更多地展現女性的多面性,而不只是描寫婦人、孕婦,或者失戀的小女孩。
通過造型、表演、細節來展現角色
懷抱這樣的願望,譚卓與「李靜」再次相遇。
她睿智冷靜,是整個事件的始作俑者之一,在團隊配合的過程中,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喜歡玩「殺人」遊戲的譚卓,在《沉默的真相》裡過了把懸疑癮,猜測和推理你來我往,擁抱尋找真相的快感。
有別於《春風沉醉的夜晚》裡的同名角色,這個李靜洋溢著女性魅力,獨攬同學和老師的愛慕。人物內心的把控首先以劇本為基礎,伴隨閱讀,李靜的自我逐漸浮現,隨著性格和形象趨向清晰,譚卓摸到了演繹的方向。
《春風沉醉的夜晚》劇照 /豆瓣
在塑造角色時,譚卓會根據其家庭環境、文化程度、所處的時代背景甚至經濟收入,層層遞進,朝人物靈魂深處掘進。李靜登場的每一個場景,都是她真實的自己。
找江陽查案時,李靜剛剛大學畢業,處在青澀和成熟的過渡期,腳下的白色粗跟涼拖,既點明時代,又有女性化韻味,通過造型、表演和細節,「來幫大家展現這個人是誰」。
演員的職責是尊重人物、還原生活,而不只是用一個固有的模式把角色像捏泥人一樣捏出來。譚卓曾在北京大學學習西方哲學,起因是她一直在思考和探究這個議題。「但我也不是個好學生,還在留級,實在是因為拍戲沒有時間,也不是個合格的學生。」她創作過一些架上藝術作品,影像和裝置也有涉獵。
這些愛好並不是為了幫她出戲:「不是很難走出來,我覺得是比較自然的,在我身上甚至沒有一個關於這種問題的思考,說我準備入戲、我該如何出戲,在我身上不存在。」演員是職業化的,要開始做這個事情,自然會準備好去進入。
命運難以捉摸,踏實地做好每一件事,是譚卓給自己最好的交代。
《我不是藥神》的攝影師王博學,是譚卓和陳奕甫的好友,王博學去《沉默的真相》探班後說,不能慣著導演要多少給多少,那樣會讓他眼花繚亂,而且變得貪婪。可譚卓由衷喜歡和欣賞陳奕甫,她覺得大家是很對的人,譚卓願意給他更多。
她典型的溺愛始於婁燁,此後多次合作的藝術家楊福東,也享受過這種優待。有時拍到很晚,楊福東會關心譚卓是否太辛苦,而她卻說:「我覺得開心就好,對我喜歡的人,我就會特別願意給予。」
✎作者 | 姜涵育
原標題——演員譚卓:拍戲就是一群人搭房子
首發於《新周刊》574期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