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類電影如果單獨算成一類電影種類的話,在整個電影史之中並無特殊之處。相較於其他的體育類電影,奧運類電影更多的受到體裁的限制,往往有著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有關奧運的電影很多都與上一期的《奧林匹亞》作用相似,是以紀錄片的手法來紀錄每一屆奧運會的盛況。如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的官方紀錄片《八個觀點》。,這在以後的推介中也會介紹。
而除去官方紀錄片以外,大多對奧運類的電影評價就是乏善可陳了。但是在這其中卻有一部不論放在哪一個年代都會被奉為經典的傳奇之作,也被稱為奧運類故事片的集大成者——1981年由休·赫德森執導的影片《火戰車》。該片獲得1982年第5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1981年第34屆坎城國際電影節天主教人道精神獎和金棕櫚獎提名。
導演休·赫德遜1936年生於倫敦,本是電視片導演,讓他躋身於一流導演行列的影片,正是這部1981年導演《火的戰車》。本片在80年代初期僅用500萬的投資就攝製完成。影片故事發生在1919年,講述了兩個不同背景,不同信仰的年輕人,在為了奪取奧運會金牌的道路上,克服了重重內心的恐懼與障礙,從而各自實現了自己奧運金牌的夢想。
製片人大衛·波特納姆最初發現了這個故事。他在書房讀書的時候,在《奧運會正史》中看到了這兩個風格迥異的個體的故事,歷史上的真人埃裡克與哈羅德·亞伯拉罕,兩人背景、宗教、性情及跑步動機都有極大不同,卻都是世界上跑的最快的人。而之後著手創作的編劇科林·韋蘭特研讀了大量的資料,熟讀了日記,書本,剪報以及文學報告,在現有的真實故事的基礎上又加以升華。
科林·韋蘭特說:「我對伊利克和亞伯拉罕斯這兩個人越來越有興趣,因為這逐漸顯示出:在這部片子,可以透過這兩個人表達兩個『自我』,亞伯拉罕斯所代表的『我』是原本的我:相當……難以阻攔的。而伊利克是代表『希望成為』並『試著去除偽裝』的我。」
「他們代表獲得勝利的兩種態度。亞伯拉罕斯自成功中得到些微的報償;最後他感到身體不適,他所獲得的成功比不上他所努力付出的心血。而伊利克參加運動比賽純粹是為了喜好;對他而言,賽跑就只是賽跑而已。」
而這部片子同時也催生出了英國廣播公司(BBC)製作的一部優秀的紀錄片《奔跑的蘇格蘭人》,來講述埃裡克的故事。而埃裡克這名英國傳教士又與中國有著剪不斷聯繫,他生於中國,獲得盛譽後回到中國傳教,並在三十年代死於日軍戰俘營,生前始終忠於自己的信仰,盡力幫助過許許多多貧苦的中國農民,所以這部影片在中國的知名度也很高。
影片在1982年的奧斯卡金像獎的角逐中,斬獲了四項大獎,其中最佳音樂—原作配樂將應該是最為實至名歸的。為本片譜曲的是作曲家Vangelis 範吉利斯。他可稱得上是八十年代的電子合成樂的翹楚,也是一位偉大的作曲家及配樂家,他有很多經典的電影配樂作品為人津津樂道。他在38歲時創作的《火戰車》配樂,甚至有人認為其與莫扎特的古典音樂一樣具有胎教功能。
這首音樂在電影史中可謂是家喻戶曉,被頻繁的引用在其他許多類的影視作品中,當音樂響起的時候,電影裡主人公跑步的慢動作的畫面仿佛可以浮現在眼前,是影視中最為經典的橋段之一,與此同時,這一音樂主題也成為了奧運會的象徵,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開幕式中,《火戰車》與其主題曲都出現在了其中,表現了在那屆倫敦奧運會中對於體育精神的致敬,當然,憨豆先生的亂入也是開幕式中最搞笑的時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