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現在我的時間還是要看孫子是否有安排,所以當知道有空再決定行程就有點難度了,就說火車票都僅有分開七節車廂的兩張,當然想好了肯定還是走。
其實都沒想好到了寧波看些啥?想到寧波去看看是因為前段時間寫的範老先生是寧波人,當然我嶽母也是寧波人,說起寧波都是一臉的驕傲,89年時曾經匆匆路過,如今高鐵開通後路程縮短不少,於是也就算是說走就走。
寧波火車站
目前寧波開通了四條地鐵線路
上午8:04虹橋站出發,9:30就到寧波了,直接可以從地鐵一號線到鼓樓一帶轉轉。鼓樓到中山公園一帶是範老先生原來生活過的地方,當然現在肯定不是他原來印象中的場景。
規模沒有上海的豫園大,除了那個老城樓,其他都看上去是新建的。
有中山遺囑的碑亭
中山公園內張煌言故居
一路走一路吃,好像也沒機會坐下來找個飯館吃吃,於是靠著導航直接奔天一閣,還好一路走過去,所以居然還看到得了諾獎的屠呦呦家族的舊居「屠氏別業」雖然裡面空蕩蕩的,倒也見識了早年豪宅的內景。
不知道是否因為屠呦呦獲得諾獎後這裡才開始「挖掘」出來的名人舊居?
屠氏別業及周邊開發的項目
這一片應該都是原來的老宅改建的區域,從形式上來看,這裡今後應該是作為一個高檔的民宿或影視拍攝的場地來發展。已經絲毫看不出原來寧波人的生活場景。
有點驚訝的居民樓會把防盜窗一直做到六樓,一旦遇到火情逃生的通道又少了一個。
只有孤零零的塔身的天寧寺西塔,城市改造中原有的老建築被大量的拆除。
應該說寧波是一個相當富裕的城市,大部分車道都是雙向十車道,大規模的城市改造肯定抹去了原有的城市肌理,我問了計程車司機是否還有沒改建過的老街道?司機說也許邊緣區域會有,當然就是有也是碎片化的,所以像我這種想倒回去看看原來寧波人的生活也就不可能了。(看來缺一本寧波弄堂遊,當然前提是他們還有原始狀態的老弄堂嗎?)
本次重點就是天一閣
範氏家譜的局部和世系表
正在舉辦的各種藏書中的家譜展覽,如果能夠有電子化,這些內容將會產生巨大的社會效應。
館中放在恆溫狀態下的藏書,還是這句話,電子化才能讓更多的人看到其中的內容和使用。
各種拓片的展覽,尤為珍貴的是王羲之蘭亭序較為原始的內容。
早年的文化人惜字如金,所以一旦有文字記載便會刻碑保存,於是直到現在還能讓我們欣賞到這樣漂亮的漢字。
遺囑的拓片
磚藏的展覽
穿黃色背心的是講解的志願者,沒有她的講解會遜色不少。
靠近南門有秦家支祠,不聽講解也許會雲裡霧裡。
陳氏大院現在是一個麻將紀念館,陳列了麻將牌的歷史起源和各種麻將,也是可以通過講解了解其中的含義。
現在的天一閣博物館是把幾個老建築合圍在一起,於是看點不少。
天一閣是按預定的門票,60-70歲可以半票15元,從西門進去開始參觀,它有一個官方的公眾號,可以在上面直接聽講解,當然機器播放的講解不一定適合所有人,正在一間間的看,聽到外面有講解員在講解,原以為是旅遊團的講解員,於是一路蹭聽,後來發現多慮了,那就是天一閣內部的志願者免費講解員,於是一路跟著聽完了全城的講解。(注1)
從南門出口出來後找地方航拍一下,發現這地方限高120米,於是只能按通常的方式逐段掃描,這樣就可以看到全景這個時段的實際狀態了。
由於人生地不熟,所以在一個位置也沒必要多飛,按導航往月湖方向找預定的酒店。於是也見到了剛才在無人機畫面上看到的月湖。湖畔邊上還有不少地方在大興土木,一看就是翻新或者是建新的「老建築」,應該是商業性為主。
找到酒店後馬上在大眾點評上找吃的,我還是希望找有當地特色的餐廳,於是選擇了「水先生的餐廳」,中午飯沒好好吃,看看這家店比較熱門,就在五點鐘就往這家店走,還真趕巧了,裡面兩個人的座位只剩兩個了,一邊吃一邊還有人進來等座。好像大多數都是熟客,也沒菜單,甚至於沒有價格,隨意點隨意吃,味道就是寧波的那種家常菜,結帳時發現還真便宜。
酒足飯飽後出門散步往「老外灘」走走,居然先看到老的天主教堂,於是一路拍一路走,看著別人在放無人機,有點後悔沒帶來。
所謂的「老外灘」確實有點失望,有一條街都是酒吧,也許是疫情的關係,門庭冷落,沿江幾乎沒什麼人,顯然當地人都不會往這個地方跑。
部分地鐵線也是在路面上通行
第二天按原定的行程決定到天童寺走走,話說寧波已經有了地鐵,不知道為什麼那些遊客想去的地方都沒有涉及,按度娘是乘1號線到金幢站換微55路公交車,我準備到了金幢站後叫一輛計程車,沒想到下車後發現這地方十分偏僻,像上海這樣叫個黑車都沒可能,滴滴了半天都沒有回音,於是立馬到公交站老老實實等微55路。還好沒幾分鐘就來車了,於是在一路聽著正宗賊骨鐵硬的寧波話中向天童寺進發。
路上居然還看到建築設計師農村微更新設計改造的項目,這讓我想起《夢想改造家》,想起上次遇見的浙江美院建築系的學生朋友,這都是他們今後可以施展的地方。
各個平臺和各個方式都試了一下,還好站牌上有下一班車的時間表。
這地方還真是適合開車一族來的地方,最近的車站都離得很遠,一路走一路想以前進香的香客們是以怎樣一種虔誠的心情一步步走進來的。
先來一張照片
航拍中的天童寺
直到中午,香客們才逐步多了起來,如果原來沒有地鐵,從市中心坐公交車過來恐怕三個小時都不止。
中午時分據寺內的人說可以有素餐供應,轉了一圈好像只有僧人的寮屋,於是也就在下面的食攤上稍微吃了點東西往回趕路。一邊走一邊試圖打車,顯然不太可能有車,於是還是微55到地鐵站,根據導航需要到天一閣廣場轉車,可到了那地方導航指示不斷出錯,果斷打車去計劃中的南塘老街,那地方也是一個旅遊景點,狹長的一片老屋基本上都是食客們喜歡的地方。東西兩頭一走可以一路走一路吃,找了一家老寧波的「吳記面結」,聽聽一口賊骨鐵硬的寧波話,聽聽他們在疫情中的艱難。
最喜歡這堵牆
大師兄告訴二師兄,疫情之下賺錢難了。
早年下鄉時長途車到平望剛好一百公裡,是下車放水的第一站。所以看到這塊招牌就想起早年的下鄉經歷。
三臭集中供應
剛吃完?要來杯茶嗎?
一路走一路啃才是逛南塘老街的最佳狀態。
這是一個適合街拍的好地方,就是看看美女都值得。
最後找廁所居然發現早年的電影藝術家袁牧之的故居。也許南塘老街上混雜了部分有意思的老的民居有待於挖掘。
黃昏時分的南塘老街局部面對走過路過不進來的遊客,老闆愁煞。
老闆說一年房租三十多萬,每天食料成本一千多元,外地人來得少了,當地人不進來,就是進來,居然4個人點一碗麵,四個小碗分了吃,留下一桌面巾紙,碗筷,真讓人哭笑不得。
飯後按老闆的指引直接步行到火車站(1200米)坐高鐵回上海。
注1:網摘一段天一閣的介紹:
天一閣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
寧波歷來是中華藏書文化的重地,特別是自宋代以來,私人藏書蔚然成風,名樓迭出,歷代著名的藏書樓有80餘座。"藏書之富,甲於天下"是寧波人引為自豪的城市"文化招牌"。歷經430餘年的天一閣是寧波藏書文化的典範,也是中國藏書文化的生動象徵。
低調又奢華的西大門修建於清代道光年間,連門口的一對石獅也是古物哦!正門牌匾「南國書城」可以說價值連城,它由中國美院奠基人、近現代最著名的國畫大師之一的潘天壽(2015年拍賣作品2.79億元)所書;黃宗羲登上天一閣時的感慨對聯「天一遺形源長垂遠,南雷深意藏久尤難」為著名書法家顧廷龍先生所書,這種字體叫鐘鼎文字體。
進門首先能看到天一閣的創始人範欽端坐的銅像。他明嘉靖十一年中進士,出任湖廣隨州知州,為工部員外郎、江西袁州知府、廣西參政、福建按察使、雲南布政使等,後又因在我國東南沿海一帶抗倭有功,累官至兵部右侍郎,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副部長。範欽銅像背後的《溪山逸馬圖》千萬不要錯過哦!由寧波已故民間老藝人胡善成製作的這幅八匹駿馬在溪邊嬉戲嘶鳴的堆塑作品十分精緻,每匹馬神情都不同!
範欽,字堯卿,號東明,所以他的書房就叫做「東明草堂」。這裡最初是範欽用來藏書、讀書的地方,後來隨著藏書越來越多,而草堂已經無法容納了,所以範欽專門修建了一座單體式的藏書閣——天一閣,東明草堂也就變成了會客廳。「東明草堂」的真身早已淹沒在歷史的長河裡,現在我們看到的是1980年按照明代舊貌重建而成,內部陳設遵循儒家禮儀風範。
東明草堂正對的是一面獬豸堆塑,看上去很像是雕刻出來的獬豸是寧波已故民間老藝人胡善成在上世紀70年代創作的。(獬豸是中國第一個大法官——皋陶身邊的神獸,獅頭、鹿角,虎眼、龍鱗、牛尾,有點像麒麟。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識善惡忠奸。發現奸邪的官員,就用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有神羊之稱。據說當年天一閣的主人範欽出任江西副都御使和雲南按察使時官袍上的圖案就是獬豸)
為了更好地保護藏書,範家將生活區和藏書區隔離,範家所有的生活區都集中於藏書樓西側。現在的範氏故居重建於清道光年間,原為範家老宅的東廳,是範氏後人生活起居場所。左邊是明代範欽時期書房的布局,有琴桌、有棋盤、有書案、有卷綱,可謂是「琴棋書畫」俱全;右邊還原了範欽分家產授書的場景,長子範大衝自願放棄其他家產的繼承權而繼承了父親收藏的7萬餘卷藏書,形成了天一閣"代不分書,書不出閣"的祖訓。
現在天一閣博物館共有兩個藏書庫,不過只有1981年建成、2011年進行技術改造、2012年對外開放的「北書庫」可以「管中窺豹」。北書庫最大的特色就是「集藏書與展覽於一身」,一冊冊充滿歷史厚重感的古籍被實景展示,讓古書和現代人的距離變得不再遙遠!為了保證能更好更先進地保存古書籍,這裡有最先進的恆溫恆溼系統,能始終維持庫房內最適合保存古書的溫度和溼度;這裡有實時環境監測系統,能監測分析庫房內所有影響古籍收藏的數據。
天一閣又名寶書樓、天一閣藏書樓,為坐北朝南的重簷硬山頂二層建築,上層為一個單間,下層由標準五開間和一間樓梯間組成,乃鄭玄《易經注》中"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之格局。而建築主色調為五行學說中「水」的顏色——黑色,建築內部更是多為水波紋和古代水獸的裝飾。乾隆三十九年六月,皇帝杭州織造寅著前往天一閣了解建築格局,並下旨仿天一閣建造文淵閣等"內廷四閣","閣之制一如範氏天一閣",希望借鑑天一閣的設計使得《四庫全書》能夠安全保存。
為了防火,範欽初建天一閣時就在閣前挖了「天一池」;為了防止「天一池」水源枯竭,又設了暗道溝通月湖。而他的曾孫範光文在1667年(天一閣建成百年後)請能工巧匠在天一池上用海礁石纍堆了一座私家園林出來,很有看頭!和傳統蘇式園林移步換景的觀賞方式不同,這座園林最好的觀賞地點為「天一閣」牌匾下!
建於光緒年間的尊經閣原是寧波府學(就是寧波府官辦最重要的學堂)內的一座藏書閣,用來存放皇家御賜給寧波的書籍和儒家經典著作代表。1935年天一閣重建時被遷入天一閣,現存放部分了1935年天一閣修繕的圖片及老天一閣圖片。
簷歇山頂建築結構的尊經閣可以說是天一閣景區裡最莊嚴的建築了,三重飛簷的的等級甚至比故宮太和殿的兩重飛簷還高級,可見存放聖人經書的藏書閣在古人心中的地位了!由於尊經閣全是榫卯結構,所以當時搬遷的時候就在原址先全部落架,到天一閣之後再像組裝積木一樣重新組裝起來,十分有趣!
千晉齋
曾任北京大學教授的馬廉(1893-1935)是著名的鄞縣「五馬」之一。1931年他因病回寧波休假髮現牆址周圍還有許多漢晉以來的古磚,於是一塊一塊撿起來裝入麻袋背回家並專門用一幢屋子保管這些古磚,名字叫「千晉齋」。1933-1935年天一閣重修時馬廉將自己所藏的古磚全部捐獻給了天一閣,為此天一閣特闢一室陳列,並且依然命名為「千晉齋」。現在「千晉齋」是歷史名人陳列館,還展示部分古磚和當地藏書家捐贈的書籍。
建於1983年的東園佔地約6000平米,裡面所有的建築和裝飾都是從古蹟移遷而來,可以說件件都是古董!「東園」內的「明池」,一個「東」一個「明」,暗合範欽的字「東明」。
建於明代的百鵝亭原址在寧波南郊的祖關山,在1959年移建到天一閣。它原為一座墓前的祭拜亭,據說古時候寧波富家大戶清明祭拜先人時要殺100隻鵝敬祖。作為一個亭子,百鵝亭擁有結構精巧的四方頂棚,但卻沒有頂蓋。據說是因為搬遷時已經沒有了,秉著文物「修舊如舊」的原則,現在的百鵝亭還是當初發現它時候的模樣。
天一閣裡的「凝暉堂」可不是《甄嬛傳》裡十七爺的住處哦!這幢磚木石柱結構的建築很有特色,上有翹角飛簷、歇山頂,下有回馬廊。凝暉堂原名「張公祠」(曾用作浙江水師提督衙門),建於清同治年間(1862——1874),原址在寧波江北槐樹路原寧波機械工業學校,是1983年修建天一閣東園時搬遷而來。
《蘭亭序》是我國書法的瑰寶,雖然真跡在哪仍是個謎,但千百年來各朝各代名家都將其作為臨摹的範本,留下了各有千秋的作品。作為東園中最重要的建築,凝暉堂裡陳列著天一閣博物館收藏的不同年代不同版本的臨摹《蘭亭序》石碑和拓片,無一不是精品!
其中最為珍貴的當屬展廳中央馮承素臨摹的《蘭亭序》拓本石碑,右上角的「神龍半印」證明了它的出身非同一般!神龍本《蘭亭序》是唐太宗時期從《蘭亭序》真跡上摹出的作品,而天一閣的神龍《蘭亭序》拓本石碑是傳世神龍本當中最好的版本,為最接近書聖王羲之原作的臨摹版。所以說,凝暉堂裡有範欽最得意的藏品所在,看一眼已經值回票價!
明州碑林共有碑173通:唐1種、宋20種、元17種、明64種、清66種、民國5種。最晚的是1988年立的《天一閣東園記》,是中國著名的園林藝術專家陳從周所撰、當代著名書法家沈元魁所書、著名古籍專家、《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主編顧廷龍篆額,張根方刻字,記述了天一閣東園的建設情況。
八獅亭八隻神態各異石獅分布在亭角四面, 整座石亭纏滿藤科植物,藤枝高垂、綠葉茵茵。
麻將起源陳列館
「唯有讀書可以忘記打麻將,唯有打麻將可以忘記讀書。」——梁啓超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國粹」麻將的起源地是浙江寧波,寧波的發音麻雀就是麻將。而麻將上麵餅、條、筒當時都是海上航行船上的用具,也都是寧波的方言叫法。天一閣景區內的麻將起源陳列館是中國首家以麻將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主要有平和堂和德和堂兩個主體建築,佔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前身是麻將發明人陳魚門的陳氏宗祠。
陳魚門是清朝道光年間人,曾出任相當於現在的一般外交官的內閣中書,後來棄官從商。從商的時候他經常跟外國人打牌,深感牌九和紙牌花色的玩法太過於複雜並且各地不統一,所以用木頭,竹子雕刻將花色統一,把當時的骨牌和紙牌加上骰子整合成了最初的麻將雛形。
走進陳列館絕對會讓人大開眼界,這裡不僅有麻將發明、發展的歷史故事,更展示了世界各地的不同材質和花色的麻將!
花轎廳前身是聞家祠堂,現在裡面存放的是皇家鳳輦文物——萬工轎。古時候的花轎雖然現在已經沒有什麼人用了,但是在各種博物館裡也經常能見到的,但是這頂高端大氣上檔次的「萬工轎」深深震撼了我!作為目前世界上最豪華的花轎,它美輪美奐的雕花與漆工讓人嘆為觀止,不愧為朱金漆木雕的代表作!據說是由工藝大師帶領十幾位技術人員,運用傳統工藝,經過三年、耗近萬工時製作出來的,所以叫「萬工轎」。
秦氏支祠,1923年-1925年耗資20多萬銀元修建的秦氏支祠佔地2.6畝,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浙江省唯一一個保留下來最完整的祠堂。由於修建人秦君安不是秦氏嫡系族人,所以他出資修建的祠堂只能叫做秦氏支祠。
秦氏支祠是寧波民居建築的集大成之作:結構上前後三進院落,以照壁、門廳、戲臺、正樓、後殿等形成南北中軸線,左右兩側建有廂房;裝飾上它融合了石刻、磚雕、拷作、貼金等浙東建築工藝特有的傳統民間工藝,並且運用了人物故事、民間傳說、戲曲故事、仙禽瑞獸等題材。
秦氏支祠裡最華麗的建築絕對要數戲臺了!方臺圓頂的戲臺取「天圓地方」之意,外屋頂為單簷歇山頂,由十六個鬥拱承託;內穹形藻井頂用近千塊板榫搭接構成,以16層大小不一的如意鬥拱螺旋狀盤旋而上逐層收束,既美觀又是「天然麥克風」。戲臺採用的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浙江省寧波市的漢族傳統工藝品「三金」(金銀彩繡、泥金彩漆、朱金木雕)之一的「朱金木雕」工藝,絕對奢華大氣!戲臺上懸掛「高明悠久」及「虛華實境」匾,據不完全統計,99%的遊客會選擇在這裡取景自拍。
狀元廳,上世紀90年代在寧波舊城改造中狀元廳被遷入天一閣使得這座大殿成為章狀元府保留下來唯一的紀念建築。這裡之所以叫做「狀元廳」是因為他的主人是清代鹹豐皇帝登基次年「壬子恩科」的狀元——章鋆,他也是寧波歷史上12名狀元中的最後一位。目前狀元廳已經成為天一閣書畫館一部分,成為寧波文化藝術的研討與交流的活動場所。
南園這個充滿江南風情的園林佔地3400平方米,主要建築是從寧波各地遷建而來的古藏書樓。池畔為臨水的主體建築"水北閣";池南面建"抱經廳",整個園林簡潔、清晰,給人以閒適、雅逸和平靜之感。
抱經廳,建於1777年(清乾隆四十二年)的抱經廳原址在寧波君子街18號,本是清朝藏書家盧址的藏書樓,原由抱經樓、抱經廳兩個建築組成。當時藏書達到了十萬多卷,規模就已經與範氏天一閣、鄭氏二老閣齊名。由於南園佔地面積有限,只恢復了盧址的抱經廳。抱經樓式樣模仿天一閣藏書樓,朝南六間,上下兩層,樓下中間為大廳,建築在未拆遷前還保存較為完好。可惜的是在民國五年抱經樓的後人把全部藏書賣給了上海的書商,導致最終沒有真正做到「書藏古今」。
水北閣,1994年9月,因城市拓展原地無法保存而整體遷移到了天一閣南園的水北閣是清代寧波當地著名的藏書樓。創始人徐時棟是清朝鹹豐同治年間時候的藏書家,第一座叫做"城西草堂"的藏書樓當時藏書六萬餘卷書,可惜沒過幾年一場大火,藏書付之一炬。原位置重建的藏書樓取了個與水相關的名字,叫做「水北閣」,藏書達到了44000多卷。
範氏餘屋,建於明代後期的範氏餘屋曾是範欽後世家族的附屬用房,現為「智者之香——天一閣發展史陳列館」,是了解天一閣「前世今生」的必看之處。
院中的銅雕生動展示了範氏家族過去400多年夏季辛勤曬書的畫面。古時候藏書樓的防潮措施很有限,為了延長書籍的壽命只能定期曬書。過去每年的梅雨季後,範家後人就要把藏書樓裡的書一批批拿出來晾曬。由於天一閣的藏量大,這個工作往往需要持續一個月。
司馬第,坐北朝南的「司馬第」是過去範欽家的正大門。「司馬」是古時候對執掌軍政官員的尊稱,天一閣的創始人範欽曾任兵部右侍郎,故稱「範司馬」,而他的府第也就成「司馬第」了。「司馬第」的門口左右兩邊各有一對高高的懸掛「進士旗」的旗杆,因為範家一共出了兩個進士:一個是27歲考中的範欽,一個是他的曾孫範光文。
本公眾號上不斷更新的#老壽帶你弄堂遊#已經更新了110條以上,各位新來的讀者可以從引子部分尋找你所關心的內容,目前正在逐步向某一條馬路或一個區域的內容靠攏,講一條馬路或一個區域帶動其中的弄堂故事,或講一條弄堂來引發一條馬路的故事都是今後的方向。希望各位喜歡我的內容,你的點讚和轉發對我很重要。新來的朋友敬請掃碼關注「老壽眼中的上海」並可以通過查看歷史消息來瀏覽以往內容。
我的第一本《上海老弄堂尋蹤》已經售罄,目前部分網店上已經屬於加價出售的範疇。第二本《上海弄堂遊》已經出版,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加我微信「771907378」後購買,也可以在本文最後的「閱讀原文」點擊後進入微店購買。關於該書的介紹可以點擊:#老壽眼中的上海#《上海弄堂遊》出版啦.需要說明的是,目前網站和實體書店出售的有可能是第二版,紙張和印刷會有所不同。目前由於各類講座活動頻繁,《上海弄堂遊》正在批量出手,存量已經不多,有需求者儘快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