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Hanmeimei
12月15日,一個原本平淡無奇的周二,百度的股價卻突然暴漲了13.83%,周三開盤後繼續走強,盤中漲幅一度超過7%。截至12月16日收盤,百度股價已突破200美元,市值達到了649.41億美元。
百度股價暴漲背後,源於路透社的一則報導,稱百度正考慮生產自己品牌的電動汽車,並已經與吉利、廣汽和一汽就這種可能性進行了談判,但尚未達成任何協議。
對於這則傳聞,百度和車企的態度都是不予置評,我們也無法判斷真假,不過這則傳聞之所以會在此時出現,卻一點也不令我感到驚訝。
就在上個月,汽車圈接連發生了幾件跨界合作的案例,滴滴出行與比亞迪聯合開發了出行專用智能電動車D1,長安宣布攜手華為和寧德時代打造全新高端智能汽車品牌,上汽與浦東新區和阿里巴巴合資推出智己汽車。遠在大洋彼岸,蘋果汽車業務復甦的傳聞也再次出現。
當網際網路科技公司進軍智能電動汽車領域的潮流再度襲來時,人們把期待的目光投向早已在自動駕駛和跨界造車合作上有豐富經驗的百度,自然也就不足為怪了。
百度與車企結緣已久
在汽車領域,百度稱得上是一位資深玩家了,在智能汽車、智能交通、自動駕駛三大領域都有深入布局,並且成績斐然,與整車企業的合作方面也有豐富經驗,上面的傳聞中提到的三家車企都稱得上百度的摯友。
2019年的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親自站臺,宣布與百度在智能網聯、智能駕駛、智能家居、電子商務等領域達成戰略合作;中國首條L4乘用車前裝產線就是百度與紅旗攜手打造的,如今在許多城市大家都能看到以此款紅旗車作為運營測試車輛的Robotaxi。
上周,廣汽集團和百度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通過資源互補和技術互補等方式共同進行智能駕駛、智能車聯、數位化營銷方面相關技術及產業的開拓。
除了傳統車企,百度與新造車企業也建立了密切合作,比如風頭正勁的威馬汽車,其最大的外部投資者就是百度,而且雙方合作打造的搭載了「雲端智能無人泊車系統」(Cloud AVP)的全新智能純電動SUV,明年就將正式發售了。
所以在我看來,百度下場造車,不存在「能不能」的問題,只有「想不想」的問題,因為對百度來說,造車並不難,關鍵是以何種模式切入。
百度Apollo「三駕馬車」領跑行業
對於未來的汽車行業來說,智能汽車、智能交通和自動駕駛是三大基石,而這三個領域都是百度Apollo的強項。
先來看智能汽車,不久前的生態大會上,百度為整車企業們推出了高級別智能駕駛解決方案ANP(Apollo Navigation Pilot),是一款基於目前國內唯一的L4級純視覺自動駕駛技術Apollo Lite降維打造的產品。至此,Apollo可以將AVP+ANP(自動代客泊車和高級智能駕駛輔助)直接賦能給車企,幫助他們快速實現L4級自動駕駛能力應用。
除了上面提到的威馬,百度AVP也與長城、廣汽等品牌展開了量產合作;而百度的ANP相較於其他車企推出的方案也更加領先,不單支持高速和城市環線的領航功能,還可以在城市道路使用。
對於智能汽車來說,一套智能的車聯網系統是關鍵,也是現階段消費者在選購新車時最為看重的一點。如果你仔細觀察今年舉行的幾大國內A級車展,從北京車展到廣州車展,搭載百度Apollo智能車聯能力的新車數量絕對是最多的,遠超騰訊和阿里。
70多家國內外一線汽車品牌、600多款合作上市車型,這些都是百度Apollo智能車聯已經取得的成績單,在中國已經有1500萬智能汽車車主的每日出行與小度車載為伴,而且預計到2023年,搭載Apollo智能聯AI能的將超過1億輛。
聰明的車只有行駛在智慧的路上,才能真正駛向智能化的未來社會,而百度則正在智能汽車的基礎上走向更大的智能交通及城市數字交通運營。今年4月,百度對外正式發布「ACE交通引擎」,這是國內外第一個車路行融合的全棧式智能交通解決方案。
目前百度正基於ACE智能交通引擎與全國近二十個省市地區開展落地合作,就在12月8日,百度Apollo在廣州黃埔啟動了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MaaS平臺,作為百度ACE智能交通引擎首個體系級城市落地。
在自動駕駛領域,百度Apollo也處於全球領先水平,就在廣州項目落地的前一天,百度Apollo獨家獲得了北京無人駕駛測試許可,目前在北京、長沙兩地無人駕駛測試總裡程已超過5.2萬公裡。
百度Apollo還發布了全球首個多場景自動駕駛運營報告,報告顯示,Apollo Go是全球唯一在多城開展Robotaxi與Robobus運營的出行服務,接待乘客超過21萬名,目前Apollo GO城市道路測試裡程已經超過700萬公裡,測試城市已覆蓋至27個,在全國拿下超過190張自動駕駛測試牌照。可以說在自動駕駛賽道,百度Apollo無論是技術領先性還是商業化的進展都領跑第一梯隊。
百度造車,水到渠成
在網際網路企業紛紛躬身入局造車業務的當下,在智能汽車、智能交通和自動駕駛領域擁有深厚技術積澱,同時在跨界造車合作方面又早有試水的百度,深度入局也在情理之中。
不過我認為,相比於直接造車,以技術為切入點與廠企進行深度綁定的合資模式可能更適合百度這樣的科技公司。一方面,直接造車屬於重資產投入,投入產出比不高。李彥宏也曾表態過,百度不會自己去開發生產線、設計發動機等等,而是要做最擅長的自動駕駛技術的開發。
另一方面,目前百度的開放模式讓它擁有眾多的主機廠合作夥伴,不過這種合作模式不具有排他性,如果想要有更深度的綁定,在底層架構層面進行更具開放性的合作,更好地推進新技術的商業化落地,那麼與車企合資造車也是更適合的方案。
所以,「百度下場造車」並不只是一個猜想,從百度的未來發展方向來看這更像是一種水到渠成的選擇,不過相比自己造車,我認為百度更有可能選擇與車企合資合作的共贏模式,所以對於接下來百度與車企還會碰撞出哪些火花,我充滿了期待。